鲜花( 152) 鸡蛋( 1)
|
楼主 |
发表于 2018-6-8 09: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人说库页岛从来就没有正式成为中国的领土,不知道是无知,还是混淆视听。& U1 Z. W5 ^: t
4 a: H8 M# S |8 ?1 `0 C
! U9 U- V8 r) |7 K& U2 a- e/ S% h4 w J* H) r: U$ Q# j
根据清代文献,库页岛北部居民为费雅喀人(为与大陆的费雅喀人区别,又称库页费雅喀),南部是库页人,此外还有鄂伦春人和赫哲人。清廷知道库页岛的存在,并通过各种手段将其纳入到统治中。但需要注意的是,库页岛的原住民人口非常少。例如三姓副都统衙门的满文档案中统计的库页费雅喀分为6姓,合计148户。库页人更少,只有17户。两者加起来人口也就几千的规模。如果将黑龙江下游也计入,也才不过“三姓所属赫哲、费雅喀、奇勒尔、库页、鄂伦春、恰克拉,五十六姓两千三百九十八户”(《大清会典》)。再加上他们长期停留在原始社会,对于后来俄日的入侵,也就别指望能发挥什么实质性的抵抗作用了。/ [9 p- |% }+ c
6 \6 G9 r, g: o
清廷对库页岛的统治首先在于设立专门官署——三姓副都统衙门来管理。三姓副都统衙门的管辖范围非常广,还包括黑龙江下游,但最初设立这个机构的用意就是专门管理库页岛。雍正十年(1732年)衙门成立时规定,“居住海岛之库页费雅喀人贡貂,则由三姓副都统衙门派出官兵,前往约定之奇集噶珊收集贡貂并颁赏乌林。如不前来约定之地,则令官兵寻入海岛,唤起前来,征收貂皮并颁赏乌林。”(《三姓副都统衙门满文档案译编》461页)《大清会典》亦明确三姓副都统衙门对库页岛的行政管辖:“混同江岸及海中大洲居住之赫哲、费雅喀不编佐领,辖以三姓副都统,统以吉林将军。
+ @0 L+ a: j$ C/ j4 [4 p+ L* V
) Q9 \. u/ K; o) ]' x1 ?9 E/ t ”其次是编户,编户的目的在于确定贡貂的数量,“每户纳貂皮一张”(《清文献通考·舆地二》。三姓辖区的编户工作早在衙门成立前就开始了,编户往往还伴随着招抚,将这些少数民族纳为清廷属民。这些活动可追溯至顺治初年。如顺治十六年招抚东海费雅喀,“温屯村以内九村人民,皆愿归顺。”(《清世祖实录》)康熙年间有明确记录的编户工作就有三次,即二十九年(1690年)、四十九年(1710年)、五十一年(1712年)。雍正十年(1732年),也就是三姓副都统衙门成立这年完成了对库页岛的编户工作,三姓副都统带人渡海登岛,“招抚居住于海岛上特门赫图舍等处库页费雅喀人146户,令其贡貂。”(《三姓副都统衙门满文档案译编》460页)。而整个东北边疆的编户完成是到了乾隆十五年(1750年),库页岛的编户工作还走在了前面。在《皇清职贡图》中,对于库页岛这些像清朝纳贡的部落,是明确视作皇帝子民的。
, K( i) B/ B+ K8 O. G7 s1 n/ {. d! T1 m/ w3 d
再来是联姻。外东北的这些部落与满族关系十分密切,清廷鼓励他们娶宗室女儿为妻。特别是乾隆、嘉庆两朝,这种联姻达到了鼎盛。这些出嫁的宗室女儿被唤作萨尔罕锥,不过她们并不是真正的皇家血脉,而是民女代嫁,多数是满洲八旗的赏奴之女。不过联姻要求很高,必须由皇帝亲自批准。男方还要准备聘礼,通常需要三百零四张貂皮,还有各种颜色的狐狸皮若干,而平时每次纳贡只要一张貂皮。清廷也会准备丰厚的嫁妆,主要是衣物,但也有“牛二头,犁、铧、犁碗各一对”这样的农业用具被放到嫁妆里(《三姓副都统衙门满文档案译编》402页)。另外,迎娶萨尔罕锥必须到京城办婚礼。而新郎(称作霍集珲)往往选择冬天上路,这样到京城的时候就是春天了。但冬末初春往往容易感染疾病,所以乾隆四十年(1755年),乾隆帝下谕旨:“嗣后凡有赫哲、费雅喀人来京纳妇者,毋庸延至冬季来京,以择七八九月凉爽季节为宜……则于彼等身体利莫大焉。”(《东鞑纪行附录》)。霍集珲来京娶亲,清廷通过驿站派牛车一辆、官兵两人护送,沿途伙食全包,礼部还要在京城举办宴席款待。这种联姻聘礼高、嫁妆厚、婚礼隆重,是清廷统治外东北的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动。乾隆年间出嫁的萨尔罕锥共有10名,其中奇勒2,费雅喀2,部尔哈勒2,奇勒尔1,贺齐克里1,赛马尔1,必勒达奇里1,遍布于黑龙江下游和库页岛。, E- }% f+ b( k' G* Z
5 g4 a4 N2 K& t ]) a 然后就是贡貂赏乌林制。前面说了库页岛居民要给清廷贡貂。顺治的时候是要到北京来交,设立宁古塔将军后改在宁古塔,离宁古塔远的就到黑龙江下游的普禄乡交。三姓副都统衙门成立后又在黑龙江下游的奇集、德愣就近办理,每年四到六月办理业务,其余时间就回三姓城了。清廷同时对贡貂人进行回赏,并赐宴。根据档案记载,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的一次宴会,宴请赫哲人2188人,每人用粮31斤,耗费巨大。另外,贡貂人在路上的口粮也是由清廷买单。贡貂赏乌林制影响十分深远,它促进了外东北的商贸发展,到十九世纪中期费雅喀人已经能用得上火器了。日本人宫间林藏在他的考察报告中描述库页岛的交易情况:“各地夷人每日几百人集聚于署中进行交易,其喧哗景象无法形容。”(《东鞑行纪》)清朝将外东北割让给沙俄后,赫哲、费雅喀人仍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全部不服从于俄国政权,而服从中国政权”,仍然向清廷贡貂。库页岛有据可查的最后一次贡貂是在同治十二年(1873年),这时距离《中俄北京条约》签订已经过去了13个年头。
B- ], w) {( g; `* J0 D! E" Z% _! L# |8 b+ \/ ^+ d3 r% y
清廷在外东北设有地方基层行政组织,满语音译叫做“噶珊”,汉语译为乡。噶珊的负责人叫噶珊达,即乡长。库页岛有七个噶珊,据《康熙全舆图》的记载,分别是厄里耶、披伦兔、萨衣(以上位于东海岸)、拉喀、特肯、衣堆、蒲隆(以上位于西海岸)。而据乾隆朝《盛京吉林黑龙江等处标记战绩舆图》的记载,七个噶珊中的普陇爱(即蒲隆)在东海岸,其他都只是音译用字不同,即额里野(厄里耶)、皮伦图(披伦兔)、萨伊(萨衣)、拉哈(拉喀)、特肯、伊对(衣堆)。除了噶珊外,还有基于血缘的部落,其首领也是清廷册封的,满语音译为“哈喇达”,汉语译为姓长。库页岛上的费雅喀人有六个姓,讷鄂德、杜瓦哈、雅丹、绰敏、舒隆乌鲁、陶。乾隆七年(1742年),三姓副都统辖区发生了一起震惊一时的霍集珲杀人案。前面说过,霍集珲是迎娶萨尔罕锥的新郎,在当地社会地位比较高。这个杀人的霍集珲叫伊特谢努,是居住在黑龙江下游魁玛噶珊的赫哲费雅喀人(即居住在大陆的费雅喀人)。被他杀死的人中,包括来自库页岛的达里喀噶珊(达里喀之名系《三姓副都统衙门满文档案译编》的翻译,可能是指拉喀噶珊)的噶珊达阿喀图斯。这起命案是在贡貂赏乌林期间,于奇集发生的。命案发生后,由于影响十分恶劣,吉林将军命令下属的三姓副都统、宁古塔副都统两个衙门共同办理此案。三姓副都统专门派人渡海到库页岛达里喀噶珊,一是对死伤者加以抚恤,二是把舒隆乌鲁姓哈喇达齐查衣,和陶姓哈喇达雅尔齐两个人接到大陆来(他们是证人),以便查明案情。可见,吉林将军、三姓副都统对库页岛是有司法管辖的。不过这次登岛执法并不算很成功,因为负责办理此案的三姓协领赫保突然生了病,要回三姓城治病,导致原本定在奇集办理的案件不得不改到三姓城办。齐查衣、雅尔齐本来对渡海作证一事就很犹豫,到了奇集之后听说还要去遥远的三姓城,都诉苦不已,最后索性连夜逃走了。时任吉林将军鄂弥达性情温和,早早地就叮嘱,如果齐查衣、雅尔齐不愿意来,不要强迫他们。所以这事就不了了之了。这桩案子最后是在宁古塔审理的,另外一名被害人,赫哲费雅喀人戴柱的母亲与哥哥到场做了证。日本人间宫林藏1809年在《东鞑行纪》中,也详细记载了他在库页岛上所看到、听到的三个噶珊。此外日本探险家(间谍)在19世纪前后对库页岛的探险过程中,从当地哈喇达、噶珊达手上弄到了不少清廷颁给的文书,其中有满语文书也有汉语文书。北海道大学图书馆现在收藏有6份文书,分别如下:
" ^% P+ P: g" R+ ]: l, l1 o% d+ c
! I5 A) o+ K, A: t
( x! }+ q. G5 M0 q, P1号文书1号文书是最上德内于1792年在库页岛西南海岸的雅丹姓首领(日本人把雅丹姓记做杨姓)发现的。文书是乾隆四十年(1775年)三姓副都统衙门发来的,这是最上德内的抄件而非原件。这份文书是一份官员任命文书。这个雅丹姓首领家中所藏文书极多,所以最上德内于1808年再次前来,抄写了5号文书(其中有最上德内添加的注记)。1832年远藤繁藏又抄写了6号文书(同样有添加的注记)。1854年铃木重尚又见到了2、3、4号文书。1 N2 g( X' N! A/ U7 g# H0 h9 I
' |7 t1 Z1 u+ C! c) x; K1 R1 _2 [! M- E
& L+ B+ n! j( M, N x$ U) ^. ~
2号文书2号文书也是乾隆四十年(1775年)的,是清廷所发的谕旨,内容是有关库页岛居民上北京的问题,即前面提到过的乾隆帝要求迎娶萨尔罕锥的霍集珲不要在冬季上京,而应提前至秋季上路。3 p9 [" A/ W9 b5 h9 Z9 P0 \
# ^/ N6 n& b( @9 V# b* _
5 g2 B3 [9 R2 b# c& f, i: A5 g, J/ D {8 K! z
' h; S: X2 @( K4 s* P V. W" m
8 |" h1 e* i3 U, {; w
/ l6 A5 c. u# Z/ c& j+ d# J B8 x3号文书3号文书是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三姓副都统衙门发的。起因每年贡貂赏乌林都见不到陶姓首领本人,只是拿着满文劄(即文书)来领赏,这样做不符合办公之道。因此要求雅丹姓首领,如果见到了陶姓首领,要他在明年六月中旬前来贡貂领赏,否则的话,陶姓族人就要被清朝永久除名了。同时三姓副都统衙门还知道,陶姓人结交了“西散大国”,经常与之见面。这份文书反映了实际管辖库页岛的三姓副都统衙门这时已经了解到外来势力对库页岛的企图了。一般研究认为,所谓“西散大国”指的是日本,或当时尚未被日本彻底征服的北海道虾夷。但这也反映出一个问题,即清朝与库页岛基层官员的联系十分脆弱,在陶姓首领失联的情况下,三姓副都统衙门都无法与他取得直接联系,必须要人中转传信。同时,清廷发给雅丹姓首领的文书,明确将对方称作“贵官”。可见库页岛上的这些哈喇达、噶珊达等人的官员身份是被清廷认可,领了“国家粮票”的。嘉庆朝的3号文书是用汉语写成的,不同于乾隆朝的1、2号文书是用满语写的。可见这时汉语已经成了库页岛书面用语。; y3 i3 Z! l7 z9 J1 N
6 T @# i/ Y3 o5 ^& m+ I. ~, O
; o) V$ I7 y0 e* H& {& C
% P3 S/ N! ~9 C+ ]) U% F( f. L
' S+ d) h" Q" z
4号文书4号文书是雅丹姓首领就3号文书一事回复上级的书函。它虽然也是用汉语写的,但较难阅读,因为其中夹杂了当地语言。一般推测,写这个文书的人汉语水平不高,他只是把雅丹姓首领的话翻译成汉语,但又翻译不到位,所以两种语言就夹杂在一起。注意这里落款是“大清大国官员”。, }5 I2 e& | C7 \2 C
1 |0 v) p5 `9 G' @ V7 S! a; ]' h6 ^2 |% W" O I
& t9 `( L7 |, V9 u# s文书从日本收藏的库页岛官员文书语言情况来看,早期是满语,后期是汉语。可见库页岛虽然偏居一隅,但也和满洲八旗一样受到汉化的影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