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顿华人社区-Edmonto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09|回复: 0

【盘点】Science、Nature“首尾呼应”| 2015年癌症领域20大突破进展

[复制链接]
鲜花(677) 鸡蛋(0)
发表于 2015-12-21 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盘点】Science、Nature“首尾呼应”| 2015年癌症领域20大突破进展
1 J% r& |& @* t' R- O! j$ M7 r1 _# x# A3 u- k
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全球癌症报告2014》预测,全球癌症病例将呈现迅猛增长态势,将由2012年的1400万人,逐年递增至2025年的1900万人,到2035年,将可能达到2400万人。其中,报告显示,2012年全球新病例有一半发生在亚洲,其中大部分发生在中国。+ j( y' C) c8 m! x: H4 Y( j2 [( n

, U* q5 a; w& M6 X今年年初,发表在《英国癌症杂志》(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上的一项研究中,根据英国癌症研究(Cancer Research)数据最新的预测显示,英国每两人中将会有一人在人生的某个阶段患癌症。这些数据让人害怕的同时,也督促科学界坚持对癌症致病机理和治疗方法的不断探索。
& ?* w) ]* ?/ f2 N  Y3 V* i- Z0 I! [1 i( S1 D% J
尽管目前离“看透”癌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在与癌症抗争的这几百年中,科学家们也取得很多重要的成果。《250年抗击癌症的里程碑式进展》一文回顾了过去的250年间抗癌历史中那些里程碑式的突破与进展。那么,在即将过去的2015年里,癌症研究领域又出现了哪些新进展呢?
+ Q6 G0 R) y% J$ t( `* {. q& N$ L! i& u$ t
1. Science和Nature之争:癌症是内因还是外因引起的
# r: @- `" @4 a% K% q- M5 b; x- o% `; J5 I" q$ O" q8 ~, P% m8 R  p
1月2日,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应该是2015年开年备受争议的一篇文章。这一研究表明人类癌症的三分之二不是由别的东西引起的,正是运气不好而已。研究者对此解释称:“我们的研究并未表明三分之二的癌症仅仅是运气不好。癌症一般是坏运气、糟糕环境以及不良遗传基因共同造成的,也就是说,是这三者的结合。” [详细]
$ e/ t) M" G$ G! P/ R
- A5 U& J1 L( }, B有趣的是,年初的“争议”到年尾又有了新的反驳证据。12月16日,这一成果发表在顶级期刊《自然》杂志上。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癌症研究人员Yusuf Hannun和他的团队提供的证据表明,内在因素带来的癌症风险并不高(只有10~30%)。研究人员证明了干细胞分裂和癌症风险之间,在内在和外在因素的影响下的关系没有明显区分。研究表明,内源性突变积累的过程是不足以影响观察到的癌症风险的。[详细]6 a. S; X  e4 I% ?

# o. D; g8 F. Z' [' {2. Nature:好可怕!单一DNA碱基或让恶性脑癌觉醒
* @8 W+ K4 q. p1 m4 O: b5 c$ D+ j" t2 S% p
11月11日,发布在《Nature》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中,来自费城儿童医院的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对单个DNA碱基的关键性改变不仅可以使得儿童罹患恶性的脑癌—神经细胞瘤,而且还会使得该疾病进展迅速。研究者指出,名为LMO1基因的改变会形成一种超级增强子,从而引发该基因生物活性的异常增加,最终引发肿瘤形成且进展迅速;尽管当前研究并不能开发出治疗高风险神经细胞瘤亚型的疗法,但对于理解神经细胞瘤发生的精确分子事件及其相关机制却提供了一定线索。[详细]
: m$ _$ B& E$ H! T1 K) A% f' a
5 R5 z6 H/ b. _  r3 d/ C6 X3. NEJM:前列腺癌“里程碑”药物,靶向DNA修复缺陷6 L: U5 N+ I6 {

$ P5 k; a$ o; l3 P- n10月29日,发表在《新英格兰杂志》 上的一项研究中,英国科学家表示,第一个精确靶向前列腺癌基因突变的药物被证实有效,研究人员将该试验称为“里程碑”试验。该试验由英国癌症研究中心执行,对象为49名无法治愈的男性癌症患者;该试验使用的药物为Olaparib,虽然总体成功率很低,但能减少88%DNA突变患者的肿瘤生长时间。[详细]0 Z: p5 ~2 L6 p% T- b1 h
( r# S( P- d  M3 j. U" f- I( h3 N) h9 i
4. The Lancet:新型人类癌症疫苗
9 R; d$ q: |8 ^8 I
- T  c: n7 l+ Q5 f" G* l9月17日,发表在《柳叶刀》 上的一项研究中,科学家们利用一种遗传工程疫苗成功除去了临床试验中近一半接受这一疫苗的妇女体内的高度宫颈癌前病变。科学家们说他们的目标是要找到一些非手术途径来治疗HPV引起的癌前病变。[详细]4 c5 ^7 x( d% d

( S. \" U7 U/ d; g5. Nature Cell Biology:癌细胞“逆发育”成正常细胞
( s( N+ n' l6 t8 z7 Q3 M8 A! E
9 I! z  ?- I, P# g, C. W2 c7 b8月24日,发表在Nature Cell Biology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中,梅奥诊断的科学家们发现了让癌细胞实现“逆生长”回到正常细胞的方法。主要研究人员Panos Anastasiadis博士表示,这为关闭癌症系统提供了新的“代码”,而这个代码的发现与miRNAs相关。[详细]1 m3 n) @$ t, g- f$ C9 |* l$ l3 s
. c# ], B$ }; H8 a: _
6. Cell破解五十年癌症谜题:疟疾与Burkitt淋巴瘤
5 }  A9 r8 j7 Y* c4 E2 H
+ x, t- O+ g+ V: a3 J3 j4 f, ]尽管50多年前人们便首次描述出了疟疾与Burkitt淋巴瘤之间的联系,然而关于寄生虫感染让免疫细胞发生癌变的机制却一直是个谜。8月13日,发表在《细胞》(Cell)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在小鼠中证实在长期对抗恶性疟原虫的过程中,B细胞DNA变得容易发生致癌突变。[详细]
; S& h# B+ X" [0 M
) `* l$ b# @; A( q3 g% I: q7. Oncogene:蛋白质失衡引发癌症,基因突变论再遭颠覆1 n1 a2 ?8 G/ o
; r3 E; |2 \8 h/ G
一直以来基因畸形被认为是引发癌症的主要原因,但7月27日,发表在《Oncogene》上一项新研究发现,细胞内蛋白质失衡可引发癌症。该研究阐述了蛋白质失调是一个强大的癌症预测工具,可判断患者是否对化疗有回应或者肿瘤是否扩散到其他部位。科学家称这是个重大的突破,揭示了癌症的非遗传机制。[详细]
6 Y/ u( @$ x: ^" `7 l
. Z1 m8 u6 M+ E3 }5 q6 }, j8. The Lancet:双磷酸盐或超“赫赛汀”,成史上最廉价的乳腺癌药9 [( l4 ]+ }- s5 U' Y
$ [6 E8 e* J$ R- `3 N
7月24日,发表在《柳叶刀》 上的一项研究中,科学家们揭示一种加强骨质的廉价药物——双磷酸盐,能显著降低乳腺癌的死亡率。以18766例病患为实验对象,数据显示药物能够预防继发性肿瘤转移至骨头中。慈善机构认为这是乳腺癌医疗领域十年间最重大的发现之一。[详细]
; }. n5 g* Y3 B5 c4 v
8 H. I% l8 }7 X2 V( h$ e9. PNAS颠覆性观点:癌症是进化产物,而非突变而来2 o- W1 L' Y) m/ u- H7 G

$ \; D- A! `# ^6 \9 `! i7月21日,发表在《PNAS》上的研究颠覆了累积突变导致肿瘤的观点,支持细胞数量受进化压力影响的观点。该文章阐述了健康的组织生态系统促使健康细胞战胜癌变细胞,当组织生态系统发生变化如老化、吸烟或者受其他压力影响时,癌变细胞可迅速适应变化后的环境,并在自然选择中一代又一代传承。[详细]
! V7 E! @' @/ p9 [% V8 [
: K9 ~0 J1 [( `  `0 m! I  c10. Nature重大发现:常见激素“黄体酮”可治疗乳腺癌9 D) w. p* q) ~7 w) A9 s9 x

7 {& r6 O) k" E# e9 v7 z7月8日《自然》(Nature)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显示,将一种廉价且可以广泛获取的雌激素——黄体酮(progesterone)添加到治疗方案中,未来将有可能让大约一半的乳腺癌患者受益。[详细], q* T/ i& A) ]3 h& G& }9 r# ?3 T* [9 E

( a9 y% C# T9 e& F$ j" }5 ^4 Y11. PNAS:下一个抗癌药出在蜗牛身上?- y. y3 y1 J# C0 ~) y% A. a
& i6 \$ c$ x, h1 M& ?
7月6日,发表在《PNAS》上的一项研究中,科学家们发现一种昆士兰锥形蜗牛的毒液中深藏成千上万种肽类毒素,被证明含有珍贵药物先导价值,或可以提供治疗疼痛和癌症药物的新线索。[详细]  K; |. N, F* o$ S6 E- n
& ]& H' I0 Z& f8 L  b$ ~
12. The Lancet:中国团队成功研发胃癌预防新疫苗
+ Q/ q1 p& P  u: y' O
$ b. i( o8 `6 f& a* h" v/ I6月30日,发表在《柳叶刀》 上的一项研究中,中国医学研究团队开发抗幽门螺杆菌疫苗研制报告的论文,并指出该疫苗可以显着降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发生率;但仍需较长时间,才能够确认该疫苗对幽门螺杆菌所导致的相关疾病的免疫能力。[详细]
8 c& w$ T% _) j7 T
" r% {( K8 a6 B3 V8 G+ S5 a/ X13. PNAS:“救命药”竟成“夺命药,PI3K抑制剂促进癌细胞转移
# y1 Y  o* d8 @+ B% U
* l) Q  K, u' C- x' o: s6月29日,发表在《PNAS》上的一项研究中,来自美国wistar研究所的科学家们进行了一项新的研究,他们发现单独使用PI3K抑制剂进行癌症治疗可能会促进肿瘤细胞的侵袭性以及向其他器官的扩散,进而导致病人病情恶化。[详细]
- k- Y$ l" \) z" P) L0 w+ a' O
& P1 I& o4 ~" I  O" J# h6 D14. Nature:科学家破解乳腺癌“骨转移”途径,全新疗法诞生: j) B$ e  y2 r# c. K

5 Q% A) w3 v# @* X5月27日,发表于《自然》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中,科学家们发现乳腺癌细胞能分泌蛋白lysyl oxidase(LOX) ,经血液循环到达骨骼,产生溶骨作用,从而帮助乳腺癌细胞在骨骼种植生长(转移)。[详细]: [, Z9 i7 w& X4 K- r

7 u% f) w( M4 N+ ?5 M15. Cell惊人发现:转移癌细胞具有传染力
0 U: }' W( |1 T. C& I
; h: ]6 A6 s2 u5月21日,发表于《细胞》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中,来自Hubrecht研究所的科学家们描述了一个关于癌症转移研究的重大发现。科学家们证实转移的癌细胞可以将这种行为复制给低度恶性的癌细胞。这一研究发现提供了有关癌症行为的一些重要新见解,并有可能改善癌症的诊断和治疗。[详细]) C: V/ B9 S3 u+ A0 ^2 v
; M3 I) F+ ]9 ~8 l
16. Nature:抗体药物偶联剂助力"毒蘑菇”靶向治疗癌症9 u3 B6 \' W: P

% H4 E9 b; A0 T1 O4 P1 M4月22日,发表于《自然》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中,来自德克萨斯大学MD安德森癌症的研究人员找到了一种基于α-amanitin的抗体药物偶联剂(antibody drug conjugates,ADCs)来作为解决方案。他们在小鼠研究中证实以POLR2A基因作为靶向目标的ADCs可以高效地治疗大肠癌。这种药物可以让肿瘤完全消退,且毒性大大减小。[详细]
' T6 T8 m8 d$ Z4 R5 {& q! C& M# a8 z5 P# ?! k
17. Cell惊人发现:会传染的癌症" n+ u- f( M& D. Y- K
& Q+ ]9 B6 J  ?; f0 P
数十年来,白血病爆发毁灭了北美东海岸的一些软壳蛤(soft-shell clams)种群,其却是由于恶性肿瘤细胞从一个蛤传播至另一个蛤所导致。在4月9日的《细胞》(Cell)杂志上,研究人员将之称作为是“惊人至极”的一个研究发现。[详细]8 G7 q. {5 c' {4 n% a. |: [

7 M, P& F  V/ G18. Cell:华裔女科学家为癌症设下“治疗陷阱”
9 i8 F% a, g  k2 D- @
# h8 @) D( `7 M+ n2月12日,发表于《细胞》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中,来自Stowers医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采用一些理论和实验方法开发出了一种双管齐下的方法,利用进化细胞群的适应特性来对抗它自身。这一方法的目的首先是将细胞群引导进入到一种进化途径中,关闭它有可能抬头的其他开口。一旦以这种方式困住这些细胞,随后就可以将锤子击向剩余的单个目标,永久地除去这些细胞群。[详细]' T  c$ K8 d) F" ?
4 e# L+ O% w# l7 t0 @. l5 l
19. Cell:颠覆数十年癌症教条,PKC竟是肿瘤抑制因子
9 J2 w2 ~$ e5 P  N7 q! b" h- t1 ~' a) B: f8 h
数十年来人们一直相信蛋白激酶C(PKC)会促进癌症,并根据这一点全力开发PKC抑制性药物。然而加州大学的科学家们发现,PKC其实是一个重要的肿瘤抑制子,应该想办法恢复癌细胞中的PKC活性。这一颠覆性研究发表在1月29日的Cell杂志上。[详细]
$ ?4 c+ C2 M* I, h7 `: c" Q: A9 g
20. Cell Metabolism:癌细胞可从健康细胞获取线粒体DNA
' ]' R7 Q5 w, o6 k6 }3 p' g, U) X- o. W- Z* c3 I/ }
1月6日,发表于《Cell Metabolism》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中,新西兰马拉格汉研究中心的迈克贝里奇教授(Mike Berridge)领导的小组在世界上第一个发现了线粒体DNA能在动物肿瘤细胞间移动。[详细]

, U2 p+ F% q+ K) [+ N0 n
. P$ n" ~4 ~$ z" z. x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cssaXlXN2QH9Jg5a#rd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埃德蒙顿中文网

GMT-7, 2025-10-29 18:54 , Processed in 0.109339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