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齐山 于 2015-4-6 20:53 编辑 & W6 `1 o0 f- T6 d5 I; X
5 R6 O" O. U( e$ J: } 王羲之《余清斋法帖·思想帖》拓本 x$ j$ g" i3 Z $ H8 v( I) e" [$ n 【名称】思想帖+ z2 V# E0 j8 F E/ G4 \% }; O2 @+ C
【年代】东晋 2 k% x5 k2 @- l v 【书体】草书 : u9 a3 Z: F$ g: z A$ q; ?7 @! M7 T 【刻拓】明代- a) x+ e% r3 J' P3 ^0 O c
【字数】5行,33字& G; F- ^, Q' s( k) m
【传承】《余清斋法帖》、《余清斋法帖续》收刻。" p& h0 z% d2 t; i9 {
墨迹本为元代郭天锡(1227-1302)、明代韩世能(1528-1598)所藏。 , n7 [) V# T( }3 _* k " n( c: x+ ~& @ 【原文】羲之顿首:不复见君,甚有思想①,得告慰②之。故苦乏气兼欲痔下忧深。小佳克③面。王羲之。 ; G( z8 B! B; |( i( _* N! h! l 【注解】①思想:思念和想念。②告慰:感到安慰,表示安慰。③克:能够。《尚书·洪范》:“二曰刚克,三曰柔克。”郑注:“能也”。1 t0 D Z/ A. K- J5 o
【大意】羲之顿首:没能再见到阁下,很是思念,应该表示安慰。不过苦于缺乏气力并且有可能有坐下之忧,很是担心。稍好就可见面。王羲之。 ( P3 y/ }, {1 q+ \# P% h3 N / S3 H2 ]7 e2 M0 ?3 } [ 作品赏析] 沈乐平认为,在技法方面,王羲之将今草这种“新体”推到了一种极致:点画技巧之运用与变化,几近完美,自然天成,其用笔“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俯仰得宜,欹侧有致,长短合度,方圆中矩。王书结体因多见于尺牍书,因此随势生发,不假修改,而又都能控制于规矩之中,是一种理性与感性的完美统一。: N# u- U1 R9 i
% }. ]$ D& ^8 {1 F0 j- C h 历代题跋; a; V2 D& z' j" r# b. ?
【赵孟頫跋】1298年,赵孟頫题跋:“大德二年二月廿三日,与霍公谨集鲜于伯几池上。郭右之出右军《思想贴》真迹,有龙跳天门,虎卧凤阁之势,观者无咨嗟叹赏神物之难遇也。”《松雪斋书论》 注:对于赵孟頫认为《思想帖》是真迹,明末清初的书画收藏家孙承泽(1592-1676)则认为:“赵松雪自负赏鉴者,如右军思想帖,乃双钩本也。”(《四库全书·庚子销夏记》)5 z* s' N0 P! g& u! w" m2 s; ^2 G
【文徵明跋】1557年,文徵明题跋:“右军真迹,世所罕见。此《思想帖》与余旧藏《平安帖》行笔、墨色略同,皆奇迹也。《平安帖》有米海岳签题,此帖无签题而有赵魏公跋,语称许郑重。同观者自霍清臣而下凡十有三人,皆鉴赏名家。咸咨嗟叹赏:神物难过如此。余何幸得附名其后哉。嘉靖丁巳冬十一月十又三日,长洲文徵明题,时年八十有八。”+ b u& m; [- Y' j&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