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70)  鸡蛋( 0)
|
多年以来,我一直关注着戴尔曲折漫长的前进道路,而现在私有化理念的出现其实不啻于举起白旗,承认自己无法在公开市场上赢得一场战争的胜利。+ ]6 ~0 E7 v, _& d: ]2 H) k
' q- Z7 K, F" _ S2 h: F) P+ ~/ l 一场旨在赢得自己作为服务公司的可信性,旨在确保不至于在市场眼中沦落为一家纯粹的个人电脑公司的战争……, s/ f' ~) V* N; s9 y9 u; \& K
Q- ]* {: O) L; p/ @ 一年多以前,我曾经和公司首席执行官戴尔(Michael Dell)有一席长谈,他向我解释了他为什么还不肯放弃个人电脑业务。事实上,当时大家都在谈论惠普[微博](HPQ)正退出个人电脑市场的事情——当然,众所周知,后来他们又改弦更张了。
% F5 U/ s6 n" t" X3 T) l
. ~. i2 v, `! e 他的观点是,在个人电脑已经日用品化的时候,继续制造个人电脑只有一个理由,那就是让公司提供的服务更为全面,将个人电脑与服务、软件、服务器、打印机和其他任何可能的东西打包,作为整体解决方案销售。如果没有自己的个人电脑,就意味着为其他的竞争对手提供了插一腿的机会。4 Q; a' W I, v& t
" \) j$ M% O2 l6 ~: ]0 V! B 这位首席执行官担心的是华尔街改不过来旧日的脑筋,依然坚持将戴尔(DELL)看作是一家个人电脑制造商。
J- m: a7 i! M* \
2 \: r5 b8 U/ M" a c5 F 显然,他的担心是不无道理的。直至现在,大多数媒体在标题和文章当中都依然将戴尔称作是个人电脑公司。我们甚至可以说,戴尔实际上就等于中了这几个字的诅咒,怎么努力也无法重塑公司的形象。. t, N5 R. X P. W. d. v: O
( d; \$ ]8 J. I4 { 既然个人电脑已死,无法摆脱个人电脑公司形象的戴尔还能指望什么呢?在我看来,该公司确实已经别无选择,唯有采取重大举措,将自身私有化,然后寻求重新梳理集成的机会,或者索性拆分出售。
, P9 E6 i6 X7 s! f$ t$ S. [' E2 N t$ [, N5 D" k( E
当然,这肯定会带来巨大的变数,而且也会直接影响到公司的销售表现。一切动作必须尽快完成,让消费者能够安心,相信公司依然存在,还会继续为他们提供服务。所以,现在他们正是争分夺秒。
3 b1 a5 H0 K5 @& }2 S8 t) ^3 j3 W/ B! P+ m0 Q+ u; v; U' S
那么,最初的第一步何以会如此混乱?这个问题确实很难回答,但是多年以来,公司确实已经形成了庞大的官僚架构,中层管理人员一层又一层,彼此牵制又彼此指责(当然,这样的大公司远不止他们一家)。
2 C! U3 z4 u9 }. a9 d/ L4 Q: c# j. }: i+ g
整体而言,正如我之前在不止一篇文章当中提到过的,这一般都是人力资源员工排序的结果。流行的理念是,一般而言,工作团队中5%到25%的人都应该被解雇,于是就有人发明出了这样的考核方法,试图将这些不合格者找出来。3 E3 A- I9 l5 m! p. k- H
& P9 G* b( i& X; C5 i
虽然在有些时候,这样的方法行之有效,但是长期说来,只有那些掌握通过考核的专门能力的人才能持续生存下来,而这种人其实恰恰是任何公司都不愿意得到的人。
, W; B! A# r+ h6 W$ Z7 D5 z, n! M6 E+ T% C) H
戴尔就在使用员工排序,已经弄得怨声载道了。0 n7 p5 N( _5 I6 A0 \/ S- \, S
% Z8 P C- g0 F9 _ 无论怎样,归根结底,戴尔已经失去了简单明确地描述自身,描述自身工作的能力。正是因为如此,大家才别无选择,只能将它称作是“个人电脑公司”。
) J) c! [6 l4 x, V* Y' @, o) Y1 P7 s' \1 C
在这种局面之下,他们所能够采取的最明智的举措就是放弃上市公司的身份,这样就可以远离详细审查的显微镜,在不再有分析师围绕的时候悄然完成自身的再造。未来的故事会怎样,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子衿)
/ g. e0 k, K( S+ b$ ^
' t5 P; ]3 @1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