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顿华人社区-Edmonto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228|回复: 0

克鲁格曼的软肋

[复制链接]
鲜花(70) 鸡蛋(0)
发表于 2012-6-19 06: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迄今为止,他都可以说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知名的经济学家,他同时也是一位诺贝尔奖得主,《纽约时报》广受欢迎的专栏作者。! Y9 ]$ \; O( T1 Y) j& q  {

+ y* L9 I: t+ n$ v3 `  他是最著名的,最强硬的凯恩斯主义者,直至不久之前,还有许多人相信,正是和他信奉着一样理念的人们带领美国走出了1930年代的经济迷宫。
$ o' O6 r, q6 s- D) y0 w& [, D- [3 A* h
  不过,伴随金融危机和大衰退的发生,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的理念在新的时代再度流行起来,而克鲁格曼(Paul Krugman)也由此获得了新的国际声望。: V. N- `. I- K) }

! B6 k: C  Q6 ~3 u9 F6 _  可即便如此,他的坚定立场,以及对自己不赞同的观点的毫不留情的揶揄还是让同行们倍感困扰,经济学这个一心想要获得科学正当性的领域,其努力在最近几年已经被事实打得粉碎。& @, v. k6 q, J) |# N. Q
, U# j3 b: k3 D! {2 h
  通过大量的写作,包括新书《立即结束这场萧条》(End This Depression Now!)在内,克鲁格曼同时其实也暴露出了凯恩斯主义的若干深层次问题——他的新书清楚地总结了自己的理念,而且简明易懂,符合普通的读者的阅读能力。4 @- c4 j# J4 C. s' w! A( `

7 t6 [+ L' x/ P+ J  我在撰写这篇文章时,也顶着不小的压力,毕竟克鲁格曼是得过诺贝尔奖的专家,不过,他的想法中的问题是其他人——主要是保守主义者——所指出的,而不是我的臆造。我通过电子邮件联络了克鲁格曼和他的助手,递交了一些问题,但是直至到了最后时限,我开始落笔,也没有得到他们的回复。9 A" M6 ]4 u' }  E
1 P# d; S+ l8 w
  争论的要点
' P" E; @: w+ K* [% m$ {
1 _' o% G) D2 A& p+ x' z8 O) `  我对克鲁格曼提出了三个主要的问题:今天的失业情况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是结构性的?国家的长期债务到底有多要紧?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的历史表现记录如何?9 K; _. O: D# c8 E& U$ R6 o% e! D
& O0 N8 X3 B# L; y% Y: C
  克鲁格曼相信,金融危机和大衰退造成了产出缺口,即经济的潜力和实际产出之间的差额,而这正是需求的巨大短缺使然。: _# f+ @# F8 x& }# ?5 e3 A
8 f) B/ `9 m( J! N( w' N
  消费者要么在储蓄,要么在偿还债务,开支的地位早已不再优越。既然消费在我们的经济蛋糕上是70%那么大的一块,总需求自然因此大受影响。凯恩斯将这叫做是流动性陷阱。
* k  B) R+ }) C. _
$ v& Q0 G  j; y' |6 J. E5 K) X  凯恩斯和克鲁格曼都认为,当消费和企业开支难以前进,就只剩下了一种填补缺口的办法:政府必须采取行动,进行刺激性开支,联储必须推行指向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来为经济提供第一推动力。- v/ H0 M' k9 E; U$ w( g
. G1 [# T1 n0 t$ K; O) ^
  可是,如果问题还不仅仅只是需求的匮乏呢?$ ]" k" Y. E) `& K8 I0 L: t

3 s+ _$ g# _) n+ n4 |  克鲁格曼坚持说,当前的美国失业情况并非结构性的——所谓结构性失业,指的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失业原因,比如劳动力所拥有的技能和现有的就业机会并不匹配。
5 l& B0 i7 K) d+ J8 J' |- @9 j, Z5 ^2 N* `3 {0 ?( g: W
  “……结构性失业之说似是而非,人们提出它来,主要是当作自己不去寻找真实解决方案的借口。”他写道,“……所有的事实都显示,美国的高失业率是需求不足的结果……再无其他。”( T2 x3 X- O3 P

! l* w9 y+ G2 ^- a" E. o1 B  然而实际上,经济学家们在这个问题上是分成了两派。芝加哥和圣安东尼奥联储的研究支持凯恩斯,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微博)近期的一份研究报告则认为,在美国的长期失业人口当中,有40%都属于结构性失业——即200万劳动力都落入了这一陷阱,无论如何不可小觑。9 j# j7 w* r) P5 U5 V
- d$ c. C4 |5 S# p* M" O9 u$ S
  现在,有两大长期趋势很可能正在抑制着就业机会的增长。) ^4 _, g) E, F: m& x9 j8 s- e

) r0 S: n' ~  `  首先是全球化。1998年至2009年间,美国损失了大约600万个制造业就业机会,而这损失只有一半是发生在两次衰退当中。换言之,抛开经济周期的影响,也还有300万个制造业就业机会消失。这些工作哪里去了呢?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研究所2011年发布了一份报告,指出,2001年至2010年间,美国对中国的贸易赤字就使得美国损失了280万个就业机会。在2000年代当中,美国的跨国企业在迅速增长的亚洲和拉丁美洲市场新增了近200万个就业机会,而在成熟的美国本土市场却削减了近90万个。这和凯恩斯主义的所谓产出缺口又有什么关系?4 p, k$ i: E9 [7 a

8 y* l( L, h! p2 t% H. G% _+ |2 Z  其次是房市。美国家庭平均财富之所以会跌到1992年以来的最低水平,房市泡沫的破灭是最主要的原因。住宅市场在过去经常扮演引领经济走出衰退的先锋角色,但是现在的新屋开建数据较之往日根本不可同日而语。迄今为止,丧失抵押赎回权的房屋已经超过三百万,超过20%的美国家庭抵押贷款已经资不抵债,这问题还将持续存在若干年。更不必说,在泡沫时期,经济曾经从再融资当中获得了1万亿至2万亿美元现金的推动,这现在也根本指望不上了。
# p' ~1 R( V5 J% C% c2 s( |  K. ^; o1 J+ _" E7 I
  接下来谈谈债务问题。长期以来,克鲁格曼一直在和另外两位经济学家雷恩哈特(Carmen Reinhart)及罗格夫(Kenneth Rogoff)展开论战,后者的研究显示,当一个国家的债务相对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过高(达到或者超过90%左右),经济增长速度就会减缓。1 d$ O3 D- D9 g& s1 z
5 f- B$ p' o! |
  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如果事实真是如此,政府能够投入刺激开支的资金规模就将受到限制。$ H( [3 @3 r) x$ [! ~2 v/ t3 S% w

* v0 O8 ^# P4 \  然而克鲁格曼写道:“这种说法现在已经被彻底拆穿了……可是它却依然在一些非常严肃的人们当中流传,被认为是已知的事实,实际上我们也完全可以推导出是经济增长的迟缓导致了债务水平的增加,而不是相反。”* X! u( P: t% p4 I7 s" k: A' K) R
8 I9 k, h  a2 B+ k, I! M" M3 z
  确实也有一些研究在支持克鲁格曼的观点。不过,国际货币基金、欧洲央行,以及国际结算银行的研究都支持着他的对手们。
% }& j; Q* ^, Y1 E+ M# }8 Q4 T- V* {* z$ `& q' y
  看来,还说不上被“彻底拆穿”吧?(应该澄清的是,克鲁格曼是赞成减少债务的,只是不是现在。)' {0 F' A* `- W
$ Y9 V! X+ L9 C9 e$ M
  真实的世界
5 F3 m1 B) l( q, b9 j) }4 E& F8 V% N* E3 y$ M  s2 s! E
  不过,凯恩斯主义毕竟有着成功的历史和巨大的影响,正是在这影响之下,我们看到了奥巴马政府2009年的刺激计划。
8 F8 f+ B7 n( t" ^, o: J# b
6 c5 r' l2 u4 \( d  目前,产出缺口的规模据估计大约有2万9000亿美元,克鲁格曼认为,刺激计划的规模必须真正称得上庞大,因此他对总统最终只拿出了8000亿美元规模的计划感到不满。克鲁格曼当时的看法是,必须要1万2000亿美元到1万3000亿美元才行,但是之后他就再也没有试图让人们想起这一切。9 G$ Z+ C' W, j% O  _
3 G5 H! L- ^6 p# c7 ^  }. I. D  V. v
  他还认为,2009年的刺激计划当中,减税的内容太多了,在他看来,这只是一种被误导的尝试,是试图安抚共和党人的努力。(不过,我倒是觉得整个计划的核心还是基础设施开支。)$ j5 ^2 l3 ^6 t8 e4 a( T

. q: {" C! `4 x; q+ X3 x9 @5 b8 Y  结果怎样呢?一些独立研究发现,当刺激计划的效力于2010年下半年达到顶峰的时候,它总计创造出了大约250万个就业机会,但是伴随联邦给各州的津贴消失,州和地方政府开始裁员,计划的影响力也就逐渐退潮了。% ~: K. D% A' U

9 R4 u6 i/ q. e/ Q" q' ]  不过,凯恩斯主义在大萧条期间其实已经经历过一次终极测试,当时罗斯福总统和议会创建了各种各样的新机构,雇用了数以百万计的人们,投入各种为就业而就业的计划,建造了公路、桥梁、水坝及各种公共建筑,许多到今天还在发挥着作用。( D2 [7 X0 {; b! g  o: M4 ?

/ s, K  C( X$ u5 D7 X$ x  “几乎从任何一个角度看来,1932年以来的经济腾飞都是令人印象深刻的。”传记作家史密斯(Jean Edward Smith)评价罗斯福的第一任期时表示,“全国收入增长了超过50%,600万新的就业机会被创造出来,失业率下跌了三分之一以上。”
: c" {# T& b: Y, j
  }+ U! y- |, t* s* f# Z' I  然而即便如此,到1936年,失业人口依然有800万,而且失业率在那个十年当中从来没有跌到过14%以下。
4 K- L/ Z2 a8 S# `' K
8 c9 ~& Y  k# c: u  因此,尽管获得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进展,罗斯福的凯恩斯主义政策其实并没有真正带领美国走出大萧条。; ?- K5 e; P* ?

9 `0 o3 F" g( E" n' C9 I4 S. J  事实上,做到这一点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此克鲁格曼进行了近乎诗歌般的论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重大的,政府开支大幅度增加的自然实验,对于我们这些希望在经济低迷时期采取积极行动的人们而言,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积极的先例。”. p2 `* _! e8 t& |" R( q
- |$ e3 m: N6 B# {9 W& m: Q! n
  克鲁格曼的意思似乎是说,如果罗斯福和议会战前在国内拿出二战时开支的劲头来,我们原本早就可以走出大萧条了——二战当中,预算赤字达到了国内生产总值的30%。如果他真是这个意思,那可就完全是本末倒置,南辕北辙了。; M4 H) P& o' Y; P0 g( f
( }2 j1 R' y  N1 p( E3 Q; r6 F0 C* B
  我们必须明白,当时美国是在珍珠港遭到了日本的袭击,同时还面读着纳粹德国的致命威胁。1600万美国人投入了军队(这样,在统计层面就算就业了!),而通用汽车和波音这样的公司都改装了生产线,满负荷产出坦克和战斗机(当然也就不再有闲置产能!),数以百万计的妇女进入劳动力大军,战争债券发行,价格控制,以及配给制——总之,这是一场不折不扣的全民总动员,这只有在战争期间才是可能的。2 j- o' R, P0 k0 s
# F8 d* c- y0 o9 Y$ v# D
  如果在和平时期推出如此规模的开支计划,只能让人们对政府打算全面控制社会的疑惧心理大增。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我们才会看到,大规模的政府刺激或者是救援计划总是会引起非常强烈的反弹。6 T) H1 _' j7 w0 r( ?" z
( u. @2 w. J- M( {+ \, w& u7 @3 b
  因此,真实世界当中,民主政治的制衡机制是不可能让政府不顾一切地开支的,克鲁格曼的臆测自然也就无从检验其真伪。( C4 i7 @- G& z. X# w" A

/ c. s( X* g6 l$ u( T  理论的局限6 _4 ?7 N+ G$ _! t, v# G% u$ S

$ g9 P8 X- {5 u/ ~3 m: u4 F  凯恩斯主义并非唯一一种被发现了其局限的理论。比如,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就一直认为,在极端低迷的时期应该大力推行极端宽松的货币政策,但是这样的政策也没有起到预期的作用。供应面减税在2000年代并没有带来重大的就业机会增长。
  @) @* g+ T8 \& y7 m9 i  N. }/ N- z7 u
  当然,这些政策中也有一些可能是发挥了作用,至少帮助我们避免了坠向最糟局面的可能性:正如克鲁格曼所说,当前的低迷还不像大萧条那么糟糕,或许就是因为我们使用了一些工具。
  r0 J4 h2 K, n
" x3 T% k5 }) j+ i" K- r* Q$ w  不过,如果说这衰退或者低迷教会了我们什么东西,那就是世上没有万灵药。因此,对于政策制定者而言,真正明智的选择或许只能是着眼于长期,着力于强化经济本身,而给市场足够多的时间,让其自己治好自己的疾患。(子衿)- S" V1 s1 _) d* o% m) c* P
% N  w- Q9 i4 v1 j( y,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埃德蒙顿中文网

GMT-7, 2025-10-14 11:07 , Processed in 0.103116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