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0)  鸡蛋( 0)
|
本来想悄悄地走,正如我悄悄地来。鱼儿兄的美意,感激之余,也觉得有写点啥的必要了。无奈水平有限,仓促间google了一篇文章来扫盲,全文见后。挤牙膏般凑足字数后,才发觉对偶来说,学写诗词绝非易事,于是越发佩服那些觉得写诗填词很容易的高人。
8 o3 k! L( m/ m% m$ C
) {7 Z0 \, o: S8 a- [( ~五律 离爱城和小鱼儿 p7 w. q3 |8 J/ F
; ~3 o8 f3 Y& _ n2 ]
闲来心烦事,始向论坛游。, \. }% ^" L8 {; r* C2 ]3 x2 z
有心瞎忽悠,无聊乱弹琴。/ B' f x, {/ L' q- W" S
隐约有真意,依稀很伤形。/ K2 d* x2 `, N+ I1 a
一别何处去,小鱼沧海零。
& d$ W. ]& y5 a- E! `6 a( k" R1 |7 k' r; n3 `6 a, V" O
律诗5 ^9 e, \; Q( u/ D( p3 r
律诗,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而成熟于盛唐时期。
5 d( Q3 h. N# K0 x+ \& I. G, c5 h 律诗的格律要求是多方面的。首先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句、六言句或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其次对诗句数量有不同限制,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如果仅六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八句,即在十句以上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第三是特定的对偶要求。通常以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按照旧时律诗写作的起承转合结构,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每首的中间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都必须是对偶句。排律则除首末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都必须上下句对偶。小律对偶要求较宽,或一二两联,或二三两联,或仅二联要求上下句对偶。第四便是声韵格律的严密要求。! ^: [3 t: ?1 ?: c! X* M
以常用的五律、七律为例,首先是押韵,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五律首句多数不押韵,七律首句多数押韵。也有押仄声韵的,有人认为押仄韵的应属古体。其次是声调。古代汉语分平上去入四声。诗歌声律以平声字为一类,以上去入三声字为一类,称“仄声”。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0 @! h2 \4 N2 R0 M& X" k; M
五律仄起式2 y" v# m# w) U( R0 k. ^3 `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7 m7 J+ n" G$ c5 A4 r. A+ a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T* q5 y8 v( \+ N8 b0 s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O- r5 i3 m7 Y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 I8 F0 E) O$ S- c 五律平起式
7 C, k3 } {! ^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 Q E% X7 s1 n M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I+ Z5 w4 _( ^' U% W# ?' A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 Q6 ?1 l+ N( M( y8 \/ ?0 v8 G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j6 @3 |6 u3 [+ ]4 G, I! r
七律仄起式
' P6 e' W$ V' D: c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 e* h- Q; V# w. W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2 f" }8 @+ N: A8 H8 z% f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 @# ]$ g1 R6 E* ?6 J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Q) m- h* i- b: |, ^( @( p
七律平起式4 z) `# D# I! O, g& o+ w5 m: X- D8 D S
□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1 Q: k+ b6 h6 J9 }# Z \8 k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_4 F: }; s: `- m5 r& Z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l* ~: p m5 G- c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 `1 C/ F) N( p 加圈的字表示可平可仄。五律首句如押韵,仄起式改为“□仄仄□平”,平起式改为“平平仄仄平”;七律首句如不押韵,仄起式改为“□仄□平平仄仄”,平起式改为“□平□仄平平仄”,其余不变。又,每联中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须与前联对句第二字一致,称为“粘对”,否则叫“失粘”;广义的失粘兼指一切平仄不调的现象。
8 D0 v+ E( V8 s0 {3 z 关于律诗的声律,旧传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即谓七言句第一、三、五字平仄可以不拘,第二、四、六字必须分明;五言句可推为“一三不论,二四分明”。这是不准确的。实际上七言第一字可以不论。五言第一字和七言第三字,在多数场合下也可不论,但在五言“平平仄仄平”句和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句中,五言第一字和七言第三字,必须用平声,如用仄声,则全句除韵脚平声字外,只有一个平声字,诗律上称作犯“孤平”,是必须避忌的。五言“平平平仄仄”句、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后三字有时可换成“仄平仄”,但有一个条件,即此类五言句第一字和七言句第三字不能换仄声,否则也会犯“孤平”。五言句第三字和七言句第五字则不可不论。上述五七律的声韵格律要求,同样适用于排律和小律。
- z0 N8 `( x. C2 G R _ 唐代律诗在定型化过程中和定型后的创作实践中,都存在变例。在定型化过程中,有些律诗不完全按照格式写作,崔颢《黄鹤楼》即前半首古体格调,后半首才合律。近体成熟后,也有作者有意识不依常格,变动平仄规定,称为“拗体”。除变动句中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外,还着重变动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的平仄。两联都拗称“拗句格”,通首全拗称“拗律”。七律中有所谓“吴体”,也是一种拗律。杜甫以创作拗体力矫圆熟,为后人所仿效。还有所谓“拗救”如上句有应平而用仄,则下句中应仄处用平,平拗仄救,仄拗平救,以调音节;也有本句中自救或拗而不救的。
5 K$ `1 ^4 g$ @# F 此外,由于唐代绝句实质上是截取律诗的一部分而成的,其格律要求也与律诗相同。因而唐代也有称绝句为律诗的,或“谓之小律诗”(清代钱良择《唐音审体》)。
1 v& q# g) W, M4 A7 Z2 [9 Y (顾易生)
4 Q2 m Y' U P4 [9 |# G7 I% J4 L3 N( a! Y* T* W4 Q
[ 本帖最后由 qyf004 于 2006-4-20 21:14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