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顿华人社区-Edmonto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099|回复: 3

[加国新闻] 移民看留学生:我了解的新老4代留学生

[复制链接]
鲜花(70) 鸡蛋(0)
发表于 2010-8-31 07: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作者:panolover
# x5 A: P. L  j) z3 \  h+ o: r) q+ N) |: B# n
近年来,有关留学生、小留学生的负面报道不少,除了因学生低龄化、缺乏自制力和监管、独生子女现象等一些客观的原因之外,或许“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的影响也占了一定的因素。
' C8 J: U+ `" ^8 V3 V7 W  f9 o( A) j# [; _0 w
留学生的成功属于单一个案,可能被报道的机会也比较少,但是,一旦出一个“卢刚”或者“朱海洋”,也许从大众的感觉上就可能把众多留学生的成功故事给淹没或抵消了。
( Y# o, t' w' |& |7 x7 A. E  A, n% U7 k
事实上,笔者生活中接触到不少留学生,总体的感觉对留学生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因为一些负面个案,就把所有的留学生(尤其是小留学生包括文中的新新留学生和小小留学生)一棍子打死。 # a" d+ q8 z& d0 C# Q
' o; {: v6 ?, |+ `$ u# w
下面就我的个人体会,谈谈我我所了解的北美留学生。我的分类只是一个大概,不一定全面,不过相信透过这些叙述,可以帮助大家增加对北美留学生的了解。也希望我们这些来自中国的移民群体,多多关心留学生群体,尤其是我文中提到的最年轻一辈的留学生──“新新留学生”和“小小留学生”。他们小小年纪就离开父母,来到异国他乡,独自经历求学和生活的种种考验,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援。 ; y: N! x" B' `6 \

# A4 \3 A2 L( V3 M' }  L" ^留学先贤:先辈留学生成就显赫
, g0 S" G* |; o, j! P
6 d/ E6 t& T3 h. s' g. G留学生一词源于日本,特指隋唐时期日本所派到中国的遣唐使(遣隋使)中留下来继续学习的。中国近现代的留学生的历史可以侧面反映出中国社会的文化、政治、军事及经济等方面的变迁,也反映在加国的移民政策当中。 1 Z; l2 h. v/ Z$ b" {* L

  ]6 e+ ?7 Q1 q" a, v5 e+ \, n本文中所谓的“先辈留学生”,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都已仙逝,比如容闳、詹天佑、邓稼先、钱学森,只有极少数人还健在。 7 n/ a; z. {8 b

* a; I. p+ o8 C如果以时间划分的话,基本上应该算是新中国成立之前(1949)。老一辈的留学生绝大部分为政府所派,全国统一招收,值得一提的是庚子赔款当中付给美国的很大一部分钱被用作留学基金,这也是庚款留美学生(比如钱学森)。当时的招生标准非常严格,基本上都要求身体强壮、性情纯正、相貌端正、身家清白、年龄适当,且中英文熟练,学科的具体分配也按照一定的比例。这一带留学生每年录取的人数不过几十人。其中,也有一些是通过其它途径留学的,包括自费的或者跟教会有关的。 4 I8 K, p, ]. F
. ~9 V0 {9 D, ^1 Z0 H9 t& o& W
这些先辈留学生所面临的挑战是巨大的,语言、生活及文化的认同等等都是我们现在所无法想象的,当然他们取得的成就也是巨大的。老一辈留学生学成回国后,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对于中国的文化、军事和科技等领域都产生了巨大的贡献。   w4 q' ]+ X" P, z; b/ n
0 Z/ ?  Z5 H) j* r4 c. ^
我读书的时候就认识两个这一辈的老留学生(Z和L),当时他们年事已高,已经不参与教学和科研活动,只是在一些会议或其它的场合见过。给我的印象时,他们待人有礼,对教育事业非常热爱(这也是当初他们回国的原因吧),也很受学生的爱戴。看着他们,我除了景仰就是敬仰。
( x! @9 g% O; F2 M, p+ }# T7 @
. B9 T. S/ g( i: i0 L$ e8 ~由于历史原因,先辈留学生和老一辈留学生中间出现了一定的断层。新中国成立后,大部分的留学生被派往了前苏联。另外有很长时间中国与西方国家断绝外交关系。另外因为文化大革命的关系,使得中国的高等教育中断了。加之整个国家经济状况不好,所以自费留学的也不太可能。
$ V* `3 Y* y# m* q. O! X( s  j+ r# O' m7 s) }. H
老一辈留学生:艰苦奋斗成社会精英 ) f8 Y' H" f5 ?  \: t
% D3 o. z2 c. C2 _& e
老一辈留学生在这里特指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主要是77和78级,也可以顺延至80甚至往后)大学毕业生,基本上集中在80年代和90年代初。很多因为公干、考察或交流的机会来到了国外,也借机留下来了。
3 H# p# ~6 l6 n1 e1 c; u% m5 p% I7 t: Y& B4 k
因为当时中国的社会整体经济不行,所以有一个很大的对比,很多人基本上是两手空空的到了异乡。有些下了飞机可能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去找打工的地方,因为过两天可能就没有钱吃饭了。 . J- E1 B" X4 I0 N* X1 N0 ^5 e8 n
2 N3 \9 {# _1 Z% U, _: R. W6 b% v
但是老一辈的留学生特别的刻苦、努力,因为文革的缘故,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很多人家庭不能团聚,孤单一个人在这边艰苦奋斗,联系又不方便。加之当时国内英文教育不算普及,语言有很大的困难。个别学科跟国内的相差很大,读起来比较吃力。
: K2 N) M! Q% q2 U
+ D4 D- g. t1 [  @( a: x3 A7 }- l这些老一辈的留学生集中了很多的美德,真是艰苦奋斗,奋发图强。加之本身的学习功底好,也爱学习,珍惜学习的机会,大部分人是学业有成,事业有成,享受着家庭生活,现在很多人人已经50+了。89之后很多人就直接留在了这边。这些老一辈留学生也为新一辈的留学生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
* i6 }% K' h% Z) r  z( ], h  O5 G! [7 O' S4 o7 r" P$ V2 Z
我跟一些老一辈留学生深入接触过,感觉他们大部分人都很单纯、朴实、勤劳、肯吃苦,他们也大部分是各行业的教学、科研或者工作骨干,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热爱家庭、重视子女教育,很多人也都有6.4情怀。 # o) D( |. Y1 e; Z
/ A; C" g$ _7 R
新一代留学生:语言过硬发展空间大 1 P+ k. e. U% g
' Y1 G% _3 O" @4 a
新一代的留学生特指那些申请北美高校奖学金进而出国留学的。跟老一辈留学生一样,大部分攻读的是硕士或者博士。新一代的留学生基本上是60年代末和70年代(也有80后)出生的,他们也基本上都知道GRE (GMAT, LSAT)、TOEFL、IELTS、新东方和俞敏洪等等。
* y; O5 d# e% _6 C/ ]. j6 K5 t; N  Z# a# |7 o. W
俞敏洪所编着的《GRE词汇精选》,最早是1993年出版,至今已经8版了,因封面为红色加之内容宝贵(包括很多经常出现的填空和类比词),被考生们称之为“红宝书“。 ! P: ~3 S; }" ~+ v  k
8 G8 x) _3 N+ Z  ?6 D* c4 O
曾几何时,在中国的一些大学校园里,考GRE和TOEFL成为了一个流行的风气,去到一些自习教室里面一看,很多人在拿着红宝书苦背GRE词汇呢,就为了每年两次的GRE笔试做准备(到99年后改为计算机考试,难度和乐趣也随之下降很多)。
" p( i5 e/ W/ K* `0 r! W
2 u3 v4 C% D# U- a, O/ D申请留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至少要1年半左右的时间,这意味着如果想大学毕业后就出国的话,大学2年级或者3年级就要备考GRE,到10月或者11月份的时候所有的申请材料都要准备就绪了,这样才可以赶得上很多美国加拿大学校考虑奖学金的期限。然后是漫长的等待,有的也跟教授“套磁”,到最后可能收到拒信(毕竟奖学金很好,竞争激烈),也有的是waiting list上面的,就等着那些大牛们(指拿到很多奖学金offer的)给学校写拒信呢。
8 u, d; `/ I+ W0 Q4 q& V: ?8 }# A: P) a2 O
拿到offer之后就要面临选择是去还是不去,当然也要过大使馆这一关,尤其是美国的学生签证是需要面试的,签与不签就是转念之间的事情。很多人没有被学校拒,倒是被大使馆给拒了。重新再来,直到老天开眼的时候。加拿大的学生签证是需要等的,经常看到使馆门外长长的队伍,很多是排队查询签证情况的。 ; _1 R" a9 r5 N. b# J  X) v9 H
% }9 X( H+ y& \
拿到签证时候就是准备行李,买机票了,跟考试,签证一样,这些都有前人准备的攻略的。跟老一辈留学生不一样,大部分的新一代留学生受益于互联网(虽然可能上网费很贵),信息资源的获取,交流比较方便。诸如新东方学校的各样培训班也提供了一个渠道和场所。 & U8 z) Q$ O& |
" ^' Z0 P) m" w! u2 q* f
还有就是老一辈的留学生所奠定下的基础,很多成为教学科研骨干,招生时起了正面影响,很多会召不少从中国大陆来的学生,尤其是本校的或者那些顶尖名校的。
4 m! `* s4 ~, i5 R+ z4 G) [# G7 L! f. f" q& l
相比老一辈留学生来讲,新一代留学生语言相对训练多一些,对西方的文化接触的也多一些,很多只需要做助教(TA),助研(RA)的工作,生活上会容易一些。相比老一代留学生,年纪也小一些,当然学业、语言、文化上也有不同的挑战,也会有孤单的情况。
+ V/ ?3 h' L! e: |/ v: u8 q! R0 Z4 S4 k% k' {* U0 H& {( p2 }5 Q
毕业的时候,有一些选择了留在海外发展,有一些选择了回国,因为中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上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加之很多人有乡土情节,就回国做了海归派(到后来成了“海龟”或“海带”)。
- ]1 Q$ I* C- t0 N/ z/ k% b6 |& ~" x. d; k6 F
暂时这一批新一代留学生还在各自的岗位上奋斗的,也有一些沿着这样的留学轨迹行进着。 5 n3 z2 U0 `; b

' y! n  g8 I! D4 i0 T新新(小)留学生:挑战大问题多,成功靠自律
2 a4 {7 ^6 I" W5 b* A( @4 H9 P, z5 ?, R
更多的,因着中国过去10几年间经济的高速发展(改革开放后30多年一直在持续,过去10几年变化更大),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新留学生和小小留学生。
+ C' |' r& o2 u% v, ^7 {8 \, A, n4 x0 b/ O# D% I, y6 ^: l* J
新新留学生和小小留学生有很多的共同点,主要区别是在于新新留学生是来到北美读大学(包括预科)而小小留学生是来这边读高中的(目前为止还不认识来北美读初中的)。所以说新新留学生在国内已经读完了高中,甚至有些在国内已经是大学在读的;而小小留学生是高中还没有毕业的。
& X& I! g0 ?+ [3 {; T+ ]7 n! j9 e# I' Y% V1 o
小小留学生来北美的时候是未成年人;而新新留学生大部分已经是成年人了,绝大部分的新新留学生是开始在90年代末期涌入海外的,北美是其中一个主要的目的地,其它的还有澳洲,欧洲等等。小小留学生可能主要集中在21世纪开始之后。
0 a8 a2 b( `: t/ }2 W$ B; w, S/ T8 Q& A! s! [7 B5 A7 |
前面提到,留学生的输出绝对是因为中国经济的长期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手里有钱了,子女的教育又是父母所最担心挂念的。这些新新留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到海外镀金似乎成了很多父母对儿女的一个期望。
) G- ~0 P. L( d0 l) |9 @7 P' U" ^
同新一代和老一辈留学生想比,新新留学生很多是因着父母的缘故而出来留学。留学并不一定是新新留学生们的一个个人选择。当然也有一些是自己决意要出国留学的。 2 L9 U" P) z4 x% h8 r% [" A

' A$ I5 n/ V% s% R5 k+ Y从个人的家庭经济状况上来讲,基本上有两种:差不多可以应付;和钱多到根本不成问题。对于前者来讲,父母可能是做一般的收入比较高一点的工作,供子女出国留学经济负担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但还不至于到砸锅卖铁的程度。有些这样背景的留学生也会在课余打工,赚点零花钱。至于钱特别多的,很多父母是经商的,做官的,也可能是其它渠道来的。 3 O+ w% k/ ]% v( o  [

$ @- ~; h$ T) G0 o7 Q3 Y, l新新留学生和小小留学生的到来,使很多的西人直接见识到了中国经济上的富强(毕竟并不是很多地方象温哥华一样有那么多的投资移民)。跟新新(小小)留学生的接触直接颠覆了很多人印象中中国的落后和贫穷。
1 k2 b# L; S0 D- Z7 d5 J8 ~* `( f/ I6 [6 m1 r
如果说老一辈留学生和新一代留学生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勤劳、聪明和刻苦等美德,那么新新(小小)留学生将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直观的呈现在了世人的面前:高昂的学费(大部分是本地学生的2-3倍);车(很多是现款买名车);衣服;随身的用品等等。 ; v7 M, b" U; y% l3 I2 T, E
) r; c( }. g, o4 h' T# B" o; A1 l
虽然很多的时候西人可能不太理解为什么这么奢华,但骨子里面也不得不认识到原来中国确实已经富强了。除了惊奇,诧异,可能还有些许的酸葡萄心理。当然有些新新(小小)留学生可能因为炫富或者比富而受到不少的非议。 3 o- T, Z! l0 G( E* m

9 u$ K, T6 \4 V  Y. ^$ E' J# w' A绝大不分的新新(小小)留学生是通过中介办出来的,中介跟国外学校的联系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新(小小)留学生的最终落点。很多时候,可能某个学校里面有很多同学都是从个省或者城市来的,那是因为大家都是通过个中介办出来的。
  O3 I( f" M* q- g
4 w1 a" p( r# d! b3 C9 w具体在语言学习方面,大部分的新新留学生需要参加英文的分级考试,每个语言学校(大专院校)的划分制度都不太一样。 & N4 c& H* y+ r1 i! _/ P& E; k; G; M' M
! G) [0 I' ]% v
经过这样的考试之后被分到不同等级的班级,快一点的不到1年时间就可以读大学转学分课程(University Transfer),转而就可以直接申请大学了。在国内有读一些大学课程,可能还可以转到加拿大来。有一些慢一点的,可能要差不多2年时间才可以进入大学正式就读。也有一些从来就无法从语言学校毕业,最终被淘汰。 5 F$ J! r" L, F& B) N4 v; {

0 N: I% ^6 o' J$ x从总体上来讲,新新(小小)留学生的自制能力跟之前的留学生没法相比。一来是很多人是因为父母的缘故而出国,动力自然而然不是很大;还有就是可能以前在国内父母管得比较严,出国了没人管了(学习基本上要靠自觉,老师不会管的),这下没人管可以好好的玩了;还有就是赌博的陷阱。
9 D) f3 M) f: [' g0 x3 i! s( Y6 k9 l0 m0 l7 F
记得当初跟我国内同事的孩子见面的时候,我跟他和他的朋友讲了两件事情一定不要去做:赌博和毒品。这两个都是无底洞,多少钱都能够搭进去。后来很可惜听到他的朋友整日混迹于赌场,浪费了金钱和生命。 3 e9 Y, k, a, ?6 @& B; A4 c

/ Z) b5 }1 m% h# v, d, `至于说大学本科学习,基本上在加拿大是宽进严出,招生标准相对来说不是很高(跟国内比,当然现在经过10多年的连续扩招,国内考大学也比以前容易了很多),而如果要顺利毕业的话,还是需要付出不少功夫和心血的。总体上来说,每门课都会有各式各样的作业,考试,实验,报告等,功课总体上来讲比国内的大学紧张很多。当然这边因为采用学分选课制,学校给学生的机会比较多。即使偶尔有些课通过不了,还可以重修。基本上只要认真学习,大部分都可以最终通过。
& Z* s9 m; B" M& n9 @/ \& D
" U, I$ ]7 T! {9 f" s2 Q新新留学生的生活圈子相对来说不是很大,除了学校的同学之外,跟外界相对接触少一些。偶尔有homestay会领他们更深的了解社会,但很多选择在合同到期后搬出了homestay,语言、生活习惯还是有很大不同。   L! P$ K( r! Q
* J, q# N  n' d1 _
由于心理和感情的孤单,很多小留学生过早地选择了同居。但是整体上他们在读大学和后期的工作当中,对文化、社会、语言的适应比较强。很多早期的新新留学生得益与加国的移民政策现在已经在加拿大安居乐业了,也有一些毕业之后回国了。 - {1 _+ [2 k) N1 l2 f! T! y

3 q* k; H/ B$ F1 k2 {) ^其实从花费的角度,过来读高中加上读大学,至少需要6-7年时间,每年大概2-3万。我一直在想如果父母们把这些钱花在(投资)移民上面,先把身份解决了,孩子读书的钱也省了很多。后来又想,可能有些身份特殊,比较难办理移民吧。 6 @5 a' ^+ G& `1 i* ^1 B0 S
5 }' S% V+ j2 I% c' \
还有一个相关的,就是关于房租的问题,大部分的新新留学生和小小留学生喜欢花很多钱买车,但是房子似乎就不是很在意。相信绝大部分的父母都可以负担一个一般公寓(甚至独立屋)的首期,为什么不把房租的钱(大概1000块左右,有多有少,可以贷款10-20多万呢)用来还银行的贷款呢?赶上房价飞涨的时候,留学的钱可能也赚回来了。 5 i6 z; w4 a5 m7 h/ P
6 V: s+ u+ s$ Q3 d
小小留学生(同新新留学生初来加拿大时一样)绝大部分是需要住在寄宿家庭(homestay),这对他们是机遇和挑战并存。一方面有机会了解加国的文化,语言,生活习俗,另一方面可能会有诸多的不适应。尤其后者的故事听过不少,其实不但止小小留学生,就是很多访问学者也会同寄宿家庭因为文化的差异而有一些不愉快。 & f/ Z7 l8 I- y+ m

! t( p. d' Y/ K) n' ~6 ^加国移民政策的变化放映在了对留学生越来越开放的态度,鼓励留学,鼓励毕业后申请移民。越来越多的输出留学生也反映了中国经济的腾飞。虽然有些留学生是被动的适应文化,有些是主动的了解学习不同的西方文化。无论如何,经历两种文化的留学生们必然让他们的视野更加开阔,无论是留在加国还是回国发展,留学的经历对他们都是一种宝贵的财富。
鲜花(62) 鸡蛋(0)
发表于 2010-8-31 09:04 | 显示全部楼层
鲜花(2) 鸡蛋(0)
发表于 2010-9-3 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10-9-3 22:42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 追求完美
留学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还是能力不及的.* b/ }7 a- a0 o' ?) O
. I# H. f3 n2 R. z2 G4 m
这么多钱化下去了,有那么一点点视野上的收获,也是起码的呀.
大型搬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埃德蒙顿中文网

GMT-7, 2025-11-13 06:10 , Processed in 0.106132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