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634)  鸡蛋( 5)
|
作者否定非丁克的生活方式了么? v( A2 B/ h2 l. \3 G6 A
8 p7 c' O! \% n让我们再重温一下作者的看法:
8 h$ s# k- |& _6 ?$ V# ?2 `* X5 h( d
观点一:
6 H! M: t) D2 |5 v: S可是,对于病人,我还有一项“医嘱”,准确地说是“建议”,我虽从未说出口,却常徘徊于心,欲言又止,那就是:人,并非一定要生孩子的,退一步海阔天高,当个丁克族也不错。--这是针对那些病人的建议。对那些病人来说,并非一定要生孩子。这个建议没错呀。
# u- \- Z0 ~/ L* O7 y% n& J- M
1 x0 @6 d9 g0 e: x t$ y首先,病人求医是寻求医疗帮助,而不是人生建议。如果这位医生想把自己的人生态度建议给别人,就不要拿着医生的名号。否则她给出的就是professional的意见,就要负professional的责任。就如我前面举例,一个生殖器有残疾的男孩子,医生是不是可以建议他把自己当作女孩看待?当然不可以!这对男孩子的身心起到反面作用,这种建议是反伦理的。& d/ ]- v% e4 s0 p3 `
6 k% ~" S$ _# [( z5 M( o* C$ X0 ]
其次,这个医生的建议是否是针对“为了社会舆论而生育的夫妇的”?我丝毫没有看到作者的类似说明。我看到的是,医生针对所有有生育困难的夫妻的建议,从第五自然段开始,甚至对所有正常夫妻的建议。4 M# F! h$ o6 D6 K
1 Q2 z- u; J' Z2 z: j6 z/ D5 U
观点二:3 A9 C( T( F3 M2 h! C% G3 A# b
我却在心中想,假若这对夫妻当初选择当丁克,把用在孩子身上的那份巨大精力用于发展自身,那一定会在事业上做出惊人成就来。---作者说的是事实,至少我同意她的观点。如果这对夫妻选择丁克,他们就不必生活在孩子是弱智的阴影之下,他们就不需要放弃自己的事业。退一步讲,若他们不是生活在当今的中国而是一个高福利的国家,或许他们可以做到”鱼和熊掌兼得“,既不失亲子之情,又可以继续发展自己的事业。
: ~$ o) ]- W# L( l# h
, e# S5 _* ^4 E+ p6 V首先,没有人希望生一个残仗儿童,或者说,每个人都有生残仗儿的可能,甚至即便生下一个健康的孩子,孩子的一生中还有有很多变故。那么是不是就不应该生孩子?
# g* H4 _; Q7 W0 S$ d/ Q
3 V1 h& |; h, a$ M. W! K其次,顺从这对夫妻为人父母的愿望,如果他们生残仗儿童的几率很大,我觉得他们应该抱养。
' i+ N% P' f% \" O- h; t! T& O Z+ J4 Z+ }
2 v. T3 }# R) O( M) B- y- V观点三:0 a- V( H- z6 N. X- p" ?
凭心而论,在现实生活中,为孩子放弃自我的情况数不胜数# m# ~' N' R C1 H
$ F' e# j0 X8 Q/ t1 H' z+ t( T4 j
”放弃自我“并不单单指放弃自己的事业,还有放弃自己喜爱的生活方式,放弃自己生活水准,等等。
7 Q$ b0 ]# L$ x- E4 w' S% c- C这样的例子不多说,前段时间还见我们的三帮发帖子号召大家诉说有孩子后的血泪史,并且无限委屈地说:不说了!我,我,我是为了他们才家庭妇女的呀。
# y \$ L2 l% `; s' o, i5 S9 ?言犹在耳。! H- n8 e0 Z+ }4 Z+ ^3 K% w
不要说三帮这种饱受西方人性教育和现代观点熏陶的母亲都会偶有怨言,更不要说在中国千千万万做母亲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迫于社会传统理念而生育的。对于这些人,生孩子是为了满足社会(包括长辈亲友)对家庭(小夫妻)的要求,养育孩子是为了达到做父母的义务。因此她们对于有孩子的血泪史跟三帮相比是有过而无不及的。' f2 p) \9 B3 T7 @5 j# o2 U. v
. @6 k7 n& m( F( Q6 q因此,我既见不到作者在歪曲事实进行mispresentation,,也不认为作者在否定非丁克的生活方式。
) h% X6 _" ?5 J
/ a8 L7 t6 l6 z/ O0 V" ]既便那些非丁克家庭控诉的“血泪史”都是口是心非,但对于作者来说,她所言的就是她所接收到的信息,是事实。
) D1 \* o+ d& K& V( ^7 O+ p, h% z6 a/ ] f
& T& u: G2 v) x4 M, q( E! B人生是一个选择的过程,我们为了得到更desired的东西,放弃一些其次的东西。比如我为了自己的孩子,愿意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因为有孩子的生活方式,正是我喜爱的生活方式。% r4 s. s# G% S0 H: J! l: c9 N! a
9 n) d5 q9 \) n8 z) N
是的,很多时候我看到丁克家庭,生活富裕,时间充裕,我都会心生羡慕,因为这些正是我为此放弃的。但是我相信丁克家庭为此也放弃了我拥有的东西。但归根到底我们得到了我们各自最期望的东西。
; l2 @2 O( P- p' s3 L0 I. I" n0 n
) `* c% j( B4 G5 O当然不是口是心非,养孩子的生活也有很多frustration, 生活里总有这样那样的frustration,我从来不会说养儿是简单易得的,所以我所描述的育儿生活是真实的,而不是如作者一样的误导。
+ |5 |/ ~$ P% C9 Y5 z2 C7 v: b* v5 g5 s7 O! |+ k* T# y0 r
. v# F; @& z5 O6 ^
, ^- X a8 k8 q, | I( R6 V! U' H: w. S4 p: x* {9 z
若真要较真,是那些来自于非丁克家庭的mispresentation,导致作者信息有误。
5 z# t2 `6 p: B! h2 x4 H6 W3 q$ C, z) N X8 b
如果较真,一个没有养育孩子的人,看到了这篇出自医生之首文章,信以为真了,我想,正是被误导的源泉之一吧?. d9 B" T" c9 {' e8 S6 R- Z& u
; X2 o: q" y( j0 |5 h9 Z
另外,我同意,在中国社会,有很多人,为了父母,为了社会,而生孩子。生而不养,丢给父母。如果一个人自己不想要孩子,还是不要得好,否则受罪的是孩子。但是不要用狭隘的信息是误导那些希望为人父母的人# b) |' n' ]" `7 L
+ F9 e% y, @- e0 V$ C至于社会对丁克的歧视是否合理,那是另外一个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