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0)  鸡蛋( 0)
|

楼主 |
发表于 2010-8-8 17: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purifiedmind 于 2010-8-8 17:43 编辑
6 x/ o$ w- a6 H* E$ l( B5 [0 |! ^
. {, H% n) l7 M7 k- {4 @3 X/ `前五识颂释义 0 q- C. ~5 J- L, C" z1 O8 ~
; s! q1 M9 C' n% n* J 以上已说明识的体相及识的功能,现在正式解释前五识的颂文,共三颂十二句,第一句是:+ n$ u+ I3 F6 Y5 T5 S$ Q
7 |- A; A. X2 @ `( w6 t
性境现量通三性
$ n1 H' }) M4 l% k# p# Y, V8 U0 Q
4 H2 W! T$ {- m' i( G0 _ 意思是说,前五识在唯识的三境之中属於性境,在三量之中属於现量,在三性之中全都通达。至於何谓三境、三量、三性,分别说明如下。- ~9 `) a( o! h5 l( |, ?6 w1 v
( u) C0 ?: {* |8 k8 V
三境:亦名识境,诸识生起时,必有境界被识所缘,识是能识,境是所识,然其有实假不同,分为三种。
9 j4 J4 h8 }) _+ {( L; R : `. M" A1 Z$ E
1、性境:性是实义,谓此境体,实有不虚,不是从心计度而起,非如遍计所执的空中花、兔子角等。此与有为、无为、染净、定散诸法相通,包括色、声、香、味、触,以及真如法性等的实事实理。此亦有二,一者胜义性境,唯圣者证得;二者世俗性境,就是事实上的实有。
) q. a( {" @" m* E& Z
" Z9 @6 ]$ h1 {3 z 2、带质境:带有异质,似彼一分而体相违之义。心及心所在缘境界时,於本质境起虽异解;也可以说,虽带本质,却与本质不同,心缘此境,虽以此境为亲所缘缘,却以自己的意解作为此境的本质。例如心缘五蕴,执以为我,此我执乃由心生,而非起於五蕴,但却是托於五蕴而从心上生起我执。也就是临境之时,心起意解,虽此意解托境而生,却是带其本质之一分,已与本质相异。此亦有二,一者真带质,就是以心缘心,如第六识缘一切心心所,第七识缘第八识见分为我。二者似带质,就是以心缘色,如分虽桌椅等物,其实只见显色、形色,未见桌椅。( ~' s6 Y7 u1 }0 g# j% u4 I' R6 }& o8 P
+ c j) Q; k8 I9 \2 F 3、独影境:此境之体,但随心生,是识的相分,不仗本质,以独影为境。例如心缘过去及未来境,不缘现前境,出於此心的记忆、设想、推比,而思想种种事理。此境或误或正,是非不定。记忆不谬,思惟不差则为正;记忆错乱,推比不理。此境或误或正,是非不定。记忆不谬,思惟不差则为正;记忆错乱,推此不实则为邪。不过无论邪正,由此境无本质故,但由心起。因而凡是梦、幻,也属独影境。此亦有二,一者有质独影,二者无质独影。
& f3 C/ S, S" j& N& @8 a; n9 T0 e8 f 5 l( ~( D# ?: [; M( s, D
三量:亦名识量,共有三种量,即是现量、比量、非量。此与三境相关,了境的智识名为量,在此三种智识中,前二种是正确或近乎正确的,第三种是不正确的。, i: V- B: K! K0 }5 ]
1 j% c; |: [; c; @. M 1、现量:缘性境,能量与所量,皆现在前,识於境界,亲证无谬,得其真相,无有虚假,只有事实,不带名类分别故。
) k! l/ G4 [4 u4 x1 q" b2 H- W0 u. B; \/ O% a
2、比量:缘正确的独影境,所量之法,不在现前,藉余诸相,而观彼义。系由推度而知,解义无谬。如远见烟,知彼有火;由诸习气相续现行。所观事理虽不现前,推比得知,方便无差,契合事理,故名比量。
$ g9 c; v# T# [
+ E, h3 m) x% }! Y; u; H* Y 3、非量:缘不正确的带质境及独影境,与事实全不相符,仅是意识,是无始以来的分别,名言习气,颠倒分别性相,如眼有病,见到空中有花。又有暗夜见麻绳执以为蛇;见树椿执以为妖怪;由五蕴聚合,执以为真我,境虽现前,量则全非,故亦名为似现量。. [/ ]0 a6 J1 |/ J" M
$ a/ u/ A# R" T# N& \5 b
三性:即是识性,共有两类三性,一类是从道德标准而言,即是善性、不善性、无记性;另一类是从识所领境的真妄差别而言,即是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此处所言三性,是就第一类而言。
/ p) e) z* V; K# L d4 S+ C7 T
! |) K" d+ P; l9 Y: s 1、善性:境与信等相应,即为善性。
& {1 q& A5 @/ M$ I
+ g4 T0 x. s5 A 2、不善:境与贪着等相应,即为不善性。
+ z' A" d8 ^. E$ R5 R+ z8 u
8 B( l% H; M f8 C F0 s4 f. P 3、无记:境不与善法相应,亦不与烦恼等不善法相应,便是无记性。* M; K2 m1 a( ^; h5 J
+ a6 k' K( }$ g1 B) j2 T9 ?
到於第二类的三性,虽非此处所言,亦宜知之:
* R# j* h9 L0 d4 j, s& k; w! S7 U6 Q- ^$ D/ ]
1、遍计所执性:是非量,是无质独影境,如以绳为蛇,并无蛇。$ x( q" D7 E9 i) k. T
9 k7 X- y6 { ~) u 2、依他起性:是比量,如依麻成绳,的确是绳,绳依麻成,名依他起。 } r2 k* R; H% H" n1 c
' _* r7 \! \, ]5 {
3、圆成实性:是现量,是圣者的智慧所亲证的真如实性,是圆满成就了的果位境界,如麻亦无自性。! o1 a- n6 t) u2 k1 I2 F" F
6 B0 c2 a3 s. P( g8 d4 h 眼耳身三二地居/ d1 Y0 e' b& i1 J1 Q( v N* @
. Z& v& b3 ^# K) \! v7 C, M 这是指前五识在三界九地中所担任的功能,是那些範围。这句颂文是说,前五识中的眼耳身三个识,在三界九地中,到了第二地尚有用,三地开始以上,就用不到了。至於另外的鼻舌两个识,仅在第一地的欲界有用,进入禅定天的第二地以上就用不到了。在欲界中,五识都有用,到了色界的初禅尚有寻伺,取外境,故有眼耳身的三识作用;初禅已离段食,亦无香味,故已不用鼻舌二识。$ l9 Y- g9 ]! l/ M
# R: ^/ d: d; _ q8 w2 U 所谓三界九地,也就是生死界及凡夫界,通常被称为世欲界或称为世间,共分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仅一地,色界即是四个禅定天,无色界即是四空处定,合为九地。它们的次第名称如下:
* @" z9 K ^% @( s( J
$ @) j. j: H+ o/ B9 y7 i' u 欲界:名为五趣杂居地。因在欲界之中,即有五个层级和类别的众生共同居住,故称五趣杂居地。所谓五趣,便是通常所称的六道之中少列阿修罗道,仅列人、天、地狱、饿鬼、畜生五类;通常将人及天,乐为善趣,其他三类,称为恶趣。欲界的天趣有六个层次,称为六欲天,此与色界无色界的禅定天趣,有所区别;欲界天趣以享受五欲的色、声、香、味、触,是微妙的物质环境。7 E; H' N! l$ }) e% Z- l
1 O! _0 Q# @1 a/ t6 D
色界:即是四种四禅定天,分别名为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若以九地的次第而言,则是:
, H6 O& W" }: L& }) ]1 W 1、初禅名为第二离生喜乐地:以离欲界五欲所生的禅境喜乐而得名。5 c# R6 z& i& S1 _ f' ~
2、二禅名为第三定生喜乐地:由於离初禅的寻伺,禅定转深,摄受喜乐而得名。
6 N2 p. C% R9 m$ P( ~4 v# H1 H2 @ 3、三禅名为第四离喜妙乐地:由於离二禅的禅喜,无有踊跃,心弥寂静,其乐弥妙而得名。
' Y2 }5 K+ W0 ?( P) f% B# e# X 4、四禅名为第五舍念清净地:由於离三禅的禅乐,一味恒共舍受相应,寂静平等。正直安住,名舍清净;由念无动故,心不忘失,而性明了,名念清净。. ]& A) h, v1 K
}! |- d. u4 d6 A8 u. ]: f8 T 无色界:又名四空处,各为一地:; L, t6 o7 P7 ?* s; R J
1、空无边处地:解脱於色,无碍无对,但以空识无边为所缘境。1 I7 {9 V' y7 W, P" ^. Q3 e
2、识无边处地:舍色缘空,舍空缘识。
8 t6 z0 v+ \& w) A5 d- v0 x; z, E 3、无所有处地:舍空缘识,复离识而缘无所有。7 B7 ]4 G# K% @! |2 W( [" l
4、非想非非想处地:舍无所有想,甩至俱舍有所有想及无所有想,故非有想,亦非如色界的无想天及小乘圣者的灭尽定,故非无想,唯有微细想,缘无相境转。
* Z9 K; ~: x+ P- O4 i1 A- V& ~! ^0 k! F. J9 G
遍行别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贪瞋痴
' B4 c2 D) [6 |! R; n5 L( o
! _' A5 \0 \' g7 v# Y3 M 这是说,前五识在五十一心所里,与之相应的有遍行五个,别境五个,善心所十一个,中随烦恼二个,大随烦恼八个,以及六个根本烦恼中的贪�Ξ΋痴三个,总共有三十四个。
( L- A% F5 E" m( @
; H& T) r, q7 g( a; ^! K s 遍行为诸识必俱;别境是因五识随六识的希望等境而起作善业,故有别境及善心所;中随及大随是遍染心故;根本烦恼中,五识起着故有贪,起憎故有�Ξ΋,痴为染心之本故亦相应,前五识无执我功能,故与慢、疑、恶见不相应。, U( ~; V" B0 {
: ^- C: o) @# v
五识同依净色根; r: Y9 Q! `# @
5 E/ A8 ?# J& X) ]4 H 色法有十一种,即是五根及六尘,根与尘相接触,即生识的功用,前五识与五根的关系是一个配一个的,即是眼识配眼根,耳识配耳根,鼻识配鼻根,舌识配舌根,身识配身根。但是五根有外表的粗相,名为浮尘根,有内隐的细相,名为净色根。浮尘根是指五官及身相,也是指神经系统,都属於物质体的色法;根尘相触,映摄外境的功能,便是前五识依五种净色根而产生。因五识各别依其所配之净色根而产生功能,故名不共依。又因前五识不能离开第六意识而产生作用,前五识的任何一识生起作用时,必与第六意识俱起,故有将六识名为五俱意识。
/ f X; G8 e3 X. n% ]: L- s3 T3 |5 Z- Z: ^/ Y8 ~! l
由此可知前五识对外必依净色根,对内必依第六意识。而第六识的功能有通过前五识而起分别作用,故其自身名为分别依;第七末那识执第八识见分为我,可为染法之我,亦可为净法之我,故其名为染净依;第八阿赖耶识为诸识之根本,故其名为根本依。& b9 G( I8 }! r
6 e; B, T% @1 s
在八个心识之中,彼此均有关连。若由前五识开始,向外缘境,又必须对内有其所依,是依於第六识而起作用。第六识又必依第七第八识,第七识则依第八识,第八识还依第七识,均称俱有依。前五识的俱有依,是第六、七、八识,又同依五色根,第六识的俱有依是第七、八识,第七识的俱有依是第八识,第八识的俱有依是第七识。这项俱有依的说法,见於《成唯识论》卷四。) [2 G5 K* V7 g, s% ~( z
0 P. Z" K# T, t! [6 { 九缘七八好相邻6 E0 L0 T3 i) i6 O
j! L/ w; _7 T4 E
「九缘」是指以九个条件,使前五识产生作用。
6 l. O; h7 a+ }$ v! r' g+ `9 P% Z& `4 }2 @6 {% p
识的生起作用,凡有四缘:(1)因缘,即是以六根为因,六尘为缘。如眼根对色尘时,眼识随生,故名因缘生。(2)次第缘,亦名等无间缘,即是心心所法,次第无间,相续而起,故名次第。(3)所缘缘,即是心心所法,须仗托诸缘而起,是自心之所缘虑,於是而有亲所缘缘(自心)及疏所缘缘(外境)之分。(4)境上缘,即是六根能照境发识,有境上力用,诸法生时,不生障碍,故名境上。
$ d9 n( @; t2 N. q4 N
$ }, V" e% y0 R( n( |! o3 k5 [5 b: n 此处所说的前五识与九缘的关系,意思是说:2 J' |: C+ b* n: T. W4 ?6 [. H
# }: C" ?( g* o8 ]6 _. s, a
眼识:须具「九缘」而生作用,那就是眼根、分别依的第六意、染净依第七识、根本依的第八识、作意、空、明、色境、眼识种子。
' r$ i7 ~8 F0 M& Y$ L6 V% r
8 @5 v' J. ], w 耳识:须具「八缘」而生作用,比起眼识,少一个「明」缘,其他八缘则为耳根、六识、七识、八识、空、作意、声境、耳识种子。
7 g4 l# e/ a9 {" ?2 a! Z& `0 W; \7 `
鼻识:须具「七缘」而生作用,即:鼻根、六识、七识、八识、作意、香境、鼻识种子。- J* t/ {* J/ N" g9 I5 m( I
- b2 s C; j- u7 k! v4 T
舌识:须具「七缘」,即:舌根、六识、七识、八识、作意、味境、舌识种子。6 L5 x! | e5 ?9 y9 [) y! h
( {' I! u$ j0 X7 f
身识:须具「七缘」,即:身根、六识、七识、八识、作意、触境、身识种子。, D0 g9 g, m3 k5 [: t/ X
! _2 H: Y: P7 ?7 Z4 Q5 s
合三离二观尘世$ q) C1 U, s+ L) s+ z$ u; N
: N! h1 Q6 y! u$ I1 o3 h 「尘世」指物质的六尘世界,就是色、声、香、味、触、法,亦名六境。世为世间,古往今来为世,四方上下为间,时间加上空间就是世间。五识中的鼻、舌、、身三种识须由根、尘相合而产生作用;眼、耳二种识则必须根、尘相离才能产生作用。鼻根合香尘才生鼻识,舌根合味尘才生舌识,身根合触物才生身识,故名「合三」。眼观色,必须与发出光线的物体隔一些距离,耳闻声,必须与发声的物体有一定的距离,故名「离二」。
0 `- b9 x1 u- R% A5 d
% S8 ?3 W# j3 B! X 「观尘世」的观是观察,也就是把五根和五尘相对,以五识来观察。如果仅仅只有五根和五尘相对,而没有五识的作用,世间虽有,仍等於不存在,因为只有五识才知道根、尘相对;除了五识之外,不能产生根、尘相对的心理反应。" ~7 Z3 Y8 G( d
5 X7 Y9 D8 g7 v 因为五识能够观照,是能观五尘的。正因其观察尘境故,所以才有造业、受报的事实发生。观尘世,并不是个旁观者,而是透过前五识而造业、受报,有在尘世中,既造业又受报的意思。+ ~; t" Z4 l$ W7 T
# e% P- V+ c* c3 Y! Q( H 愚者难分识与根
8 d( ~7 H# W! ]' A3 D2 g* P3 O9 I5 J1 @
唯物论者的哲学家认为,我们的观察、思辨、学习、记忆、分析能力,以及感情的反应等,都是神经的作用;也就是认为人之所以有喜、怒、哀、乐,是因为脑神经、中枢神经、末梢神经等的作用,记忆属於脑神经,痛、�Ι΢属於感觉神经。不论生理或心理的现象,都是由物质构成的根产生,而不是另有一个识。但是,人死後神经系统都还在,若解剖尸体,可以找出一条条的神经,那是一种肌肉组织。同样有神经组织,为什麽活人有作用,死人无作用?因此,智者发现,除了微细的根,必须尚有识的存在及作用,活时依根生识,死时根存而识离。, x' I+ E+ j+ S
( ` M, F& R. K$ s4 p) i) v% @0 n
识与根有关系,但识不是根,愚者却认根为识,根识不二,根识不分,但是不知何以人死之後,根即失却功能。而且如果识就是根,那麽人死後,根还在,死人有没有感觉呢?" C. J- \" J, Q3 h
/ x8 M% |* t8 `& d. H+ B
曾经有位太太告诉我,她先生死了,舍不得用火化,要土葬。我问她为什麽?她说:「火烧了好痛。」我说:「人已经死了呀!」她说:「人死後若进入八寒地狱、八热地狱,在地狱中受苦报,冷还是冷,热还是热;把死者送去火化,等於把他送去八热地狱;在生时已经很苦,死後再送去火炼地狱,太可怜了,所以我舍不得把他火葬。」这种把身体和精神分不开的人,是很愚痴。2 x. t: k0 j! c$ Y; S+ y
- q, U5 t+ x, G {/ K 我告诉她:「人死後根败识离,就没有知觉,所以烧了他,他是不会痛的。」这位太太又问:「那烧了他,他知不知道呢?」我说:「他可能知道,他站在旁边看,身体烧掉了,在旁边做个旁观者,实际上他并不会痛。」
% ^; M: S9 J& n' u5 o. K S% A# G L/ O' v! R0 B, V
也有人说:「报纸上登载某人被水淹死,尸体找不到;後来死者托梦给家人,说他好冷,请家人送衣服给他;家人就问要送去那里?死者说,送到落水的地方就可以收到。第二天。家属就将衣服丢到死者落水的地方,那衣服顺着水流,流到一个地方,就停止不流了;家属请人下去打捞,结果真的找到尸体。有人就说死後尸体在水里,所以会觉得冷,要穿衣服,所以死後身体还是怕冷的。」 7 c0 L' o% T* K- Y8 @0 o. f, s
8 r; _1 P3 s4 s: ?/ H5 }' C. P 另外还有人说:「他家的亲属死后土葬,棺木浸水;死者托梦,说住的地方很潮湿、很冷,要搬家。家人就去挖迁,挖开之後,发现棺木里都是水;搬迁後,就不再托梦。」
0 n+ R5 L. y5 N
3 s& E: l" z. N5 u2 a B# V3 }$ g5 ~9 A 这些都是把神识和遗体分辨不清的人,都是以为死後身体还有知觉,其实这是死者的执着心,他看见自己的身体泡在水中,就感觉大概会冷吧。事实上,尸体已无知觉,怎麽会冷呢?除了守尸执着,别无其他现由。火葬後由於没有遗体可被执着,就可以好好转生他趣,乃至往生善道,或往生净土去了;否则成为守尸鬼,就十分可怜了。
1 S/ ?0 D' V! t: ?3 L
) r9 E- D$ K4 L8 {$ A 前五识是从五根、六尘相对而产生,识不是根,也不是尘。根尘与识有不同的定义,根是能感受,识是能了别,尘是被根所受、被识了别的境;因为根是物质,所以只能感受,但不能了别。
2 U2 z: E3 X6 Y, z( h1 {+ B. a& q4 X5 y" @% E% A6 |6 y# `
根与识的关系极为密切,总说有五点:一是根能发识,二是识必依根,三是根能助识,四是识属於根,五是识犹如根。由於有这五种关系,所以根与识似乎有点类似,使得许多人都无法分清根与识,所以说「愚者难分识与根」,此所谓愚者是指凡夫外道以及二乘人。. n+ W8 n6 n' K5 i& n0 e
3 O0 \0 j/ X! ^0 U. P
「根能发识」是说根与境相对,识才能产生。「识必依根」是说如果没有五根,则前五识不能产生。「根能助识」应该很容易了解,不需要再说明。「识属於根」是说前五识依根得名,譬如眼识依眼根得名。「根犹如识」是说如果没有五根,则前五识不能发生作用。一般人以为识好像就是根,但如前所说,死人还有根,但是已经没有识,因此可知根不是识,五根是纯物质的,前五识则是依第六意识而起作用,第六识的所诊则为第七识及第八识。所以识不是根,非常明显。
# O9 \+ {. y/ l" m
8 [ V4 c4 P ^/ D5 U: _, } 依唯识的观点,前五识不能以尘境为亲所缘缘,但须要藉五根为增上缘,以自识所变起的主观条件为亲所缘缘,尘境乃是疏所缘缘。因为五识对尘缘,必须依靠五根为增上缘,又须依自识为基础,所以产生识用时,虽藉根尘相接触,识所缘者,已经不是如实的尘境本身。
Y0 A+ K7 n7 ]( x; Z
! S" p) m' `; L9 z; ~ w. K8 z: j 唯识所认知的净色根,并非如常人说的五官外形,甚至也非指的神经业,乃是在根尘相接产生识用时而有,当识离时,尘境虽在,净色根已消亡,如果尚馀有根,乃属於浮尘根。4 t$ c# |, w1 @) V( }
; a; U1 Y1 i; k 变相观空唯後得: o5 H# w* r# h& r
! m; P( h4 X) w7 z; ]# a 前八句是讲前五识的世间有为法,以下四句是说前五识转识成智的出世间无为法。- M0 u: s3 E4 v. C- l
8 ~4 r- e- I! e0 C
此句是说,前五识转识成智的变带相分,所观的真如空性,不是根本智,而是後得智。
8 H5 w6 A4 e1 Y* f: X1 ~8 I4 c
/ X, V& d* t4 K' M# ]$ U, F1 }- U 此处的「变」字,有人写作带字,是有转变的意思;「带」就是携带相分和转变相分。欲知八识自相及共相的相涉相依,必先明白八识的作用,古来诸论师间各有看法,而有「安难陈护,一二三四」之说。也就是四大论师,各别的主张不同,建立二分、二分、三分、四分之说。4 l3 O8 A1 |- O
4 o% _5 y! M* H \
1、若依安慧论师之说,仅立一心自体的一分,他以为见分及相分,情有而实无故。
# s/ t0 a! `1 h' o3 F7 U 2、若依难陀论师之说,建立见相二分,他以为必有依他之实体境相分,能缘见分的心不能生起。
4 ]: s# Q# \# a 3、陈那论师之说,除了见相二分,另加自证分,而成三分,他以为见分虽知相分,而见分不能自知见分,如刀不能自斩,为别知见分之用,故安名自证分,即是识的自体分。! V5 Q5 J4 ?/ G" ] A& @' l4 o B6 f
4、护法论师之说,建立四分,是於见分、相分、自证分之外,再加一证自证分。由於玄奘所传译的《成唯识论》主要是依据护法的观点,所以中国的唯识学派,即以四分说为准则。+ c: T3 T, J* F' P% e
: {, M0 o: r/ n9 m3 \! V. _9 m
相分:是本识阿赖耶的现行及种子,存於本识内部为种子,现於本识之外为现行,现行即是本识变现的根身及器界,即所谓依正二报。此本识的相分,通於前五识的性境相分及第六意识的三种相分:(1)五俱意识性境相分,(2)散心意识带质境相分,(3)定心意识性境相分。( u" g3 N$ e/ M# u1 B
, d( W1 L3 T5 T! { 见分:本识阿赖耶的见分,即是被第七末那识执以为我的带质境相分,也是第六意识散心带质境的相分。也就是说,第七意识对第八本识所缘的,是第八识的见分,第六意识对第八本识所缘的,或为第八识相分的根身器界,或为第八识的见分,原因是见相二分,乃是自证分的一体而两个面,两个面连成一体,不能离体而独立,所以从外缘其相分,也和他的相分割不开,第七识不缘根身器界及其种子,故仅缘本识的见分。 ] \8 z: Z) L1 {- z$ _9 i8 v
% k {5 [7 C1 t1 c: t% H, _& ^7 k, Q
自证分:是本识的自体,因为见相二分,若无自证分,便失依怙,不能自存,所以必须知有自证分为本识的主体。- d6 P( k z& {9 t7 s
* T# b: ~7 C: l# Y/ v% T% ], w# O
证自证分:自证分仅为见分相分所缘,如何自缘本识,故必须建立证自证分,本识的功能才始完备。% X% W6 U7 v U* _9 x; w+ i/ t* y
5 T$ Q! d) M: v$ H 由於前五识是第八本识的相分,故不能亲缘本识的见分;在三性之中,属於遍计所执性,在三能变之中属於第三能变。故当前五识以观真如实性的无我空相之际,也即是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之时,无法与本识转成为大圆镜智相同,所以仅有後得智而未得根本智。4 d! g' m. b& q W: Z+ M
3 Q- n% g* c" U, w$ [6 D2 b 何谓根本智与後得智?根本智,又名根本无分别智,乃是诸智的根本,契证真如妙理之智,是任运彻照法体,契会真理,又名如理智、实智、真智。《成唯识论》卷十云:「缘真如故,是为无分别」。至於後得智,又名无分别後智,即是在得到无分别智之後所起的慧用。根本智,非能分别,亦非所分别,後得智为所分别及能分别。根本智为如理智,後得智为如量智,佛陀成等正觉是根本智,佛陀成佛後起大慧心救度众生所用者为後得智。真谛译《摄大乘论》卷十二云:「根本智不取镜,以境智无异故,後得智取境,以境有异故;根本智不缘境如闭目,後得智缘境如张目。」前五识转为成所作智,即是後得智,不是根本智,故谓「变相观空唯後得」。
9 \8 ~ m3 g$ L4 o+ W# p
& ~4 V. T- V7 i 所谓三能变:(1)初能变是第八阿赖耶识,为异熟识。(2)第二能变是第七意识,是思量识。(3)第三能变是第六意识,是了别识。是对於唯识能变现万法之谓。乃是唯识变现有漏诸法的能,故与此处转识成智的「变相观空」的变,绝对是迷悟不同的。
9 j( c; h5 d/ O4 K O# `! x
0 r3 y8 H$ }# L! F2 D, o# b 果中犹自不诠真
5 S& M3 P. W# j" B, ^9 l* t0 w
2 F7 c+ J7 y2 M/ I# Q" u 因为前五识是依五根而起的,五识本身是把外境作为它的对象,前五识本身,并不全部都是属於精神的。如果没有五根对五尘的话,就没有前五识。而在成佛之後,如果没有後得智要度众生,成所作智是不存在的,因为成所作智本身是不能够单独成立的。虽然,成所作智能够照着前五尘的样子,实实在在如量观察;而它自己本身是真正和真如一体的、相应的,不是前五识转智的成所作智,而是第八识转识成智的後得智。* Z, o# l, S9 n6 r4 g. g
8 x) E0 H5 v6 z9 i" p% V/ Y* L
所以到了成佛以後的果位上,只有真正的如理智才是和真如完全一样,难分难解。如果不产生众生的作用,就是真如;如果产生度众生的作用,就不是真如,而是从真如的体所产生的用和相。「真如」的用,在前五识叫做成所作智,在第八识叫做後得智。而真如的相,是前五识转识成智之後所见的五尘世界,不是真如。
4 p- H& {1 V; k L
3 w' e$ g- c, L/ Q. x. U5 A 现在再回过头来探讨,为什麽前五识到了佛果位中还是不能够理解「真如」?因为它自己本身没有这个能力,它不是真如的「体」,没有这个资格,而且它不能够单独存在;如果离开了五根、五尘,前五识就没有作用。1 Z' L* V* B9 F7 m6 s6 \
9 G% W% {) t/ I
「果中」是指在成佛之後的前五识,已经转为成所作智;但虽然是成所作智,它只是真如的相和用,而非「真如」的体,所以它不知道真如是什麽,只知道照着去做。果位上的佛,用他的眼、耳、鼻、舌、身来度众生,但已不叫做前五识,而称为成所作智。因为那些功能,是从第八识的根本智之後,所产生的後智而来的。後得智是真如的相及用,而根本智则真如的体。% ^( a. X) i! U
+ y1 ]- H" D7 {2 u/ s, x
圆明初发成无漏
% o# @$ a6 x$ c2 z6 ?! T/ u$ F" V/ y/ S1 m5 \
这一句是说当第八阿赖耶识最初转为大圆镜智之时,前五识也跟着从有漏转变成无漏。前五识变为无漏的时候,是一下子就变,而不是慢慢地变,是突变,非渐变。因为离开第八识转成的根本智,就没有前五识转成的後得智,所以第八识转的时候,前五识也跟着转;好像手掌和手背一样,本身是同一个东西。- D0 w' i7 a {2 N0 B. U% @
" l$ r5 r" q# A, X; l, A9 D 「圆明」是指第八识转成为「大圆镜智」,它是透彻、圆满而光明的;这就叫做无垢识,又叫做清净识,也叫做离垢识,或叫做无漏识,类似的名词很多。8 |; b" I& U7 j+ C( m2 `' k
! b5 t0 `2 }' y8 c1 ^ 凡夫的前五识是依五相对尘境,一定是有漏的。「有漏」的意思,是指功德不能够圆满,生长的功德会一直漏掉;因为有漏洞,所以永远不会满。如果能够圆满了,从此都不会再漏失,那就是无漏。: H" y4 B( H0 D. q
! k2 O1 u8 D- I0 K$ y
因为凡夫是依五根而起,所以是有漏的、有垢的。诸佛是在金刚道後,空去异熟识而成无漏智,便是根本智;再依後得智而使用五根,发挥救度众生的功能,便是无漏的成所作智。
3 M9 M/ K$ R- q5 }# D9 [+ A
; Z; X2 h- k" \8 u& ], ] c 三类分身息苦轮
7 ]7 j, B; }: @( e: L2 Q* {; t* Z, {2 x
「三类分身」所指的是:
: n$ v j5 Y: E- k' } 1、随类应化身,是三乘普被,五趣同沾。
! [/ Z! ~9 E6 @7 t" ^# z 2、丈六紫金身,是为大乘资料位菩萨、二乘人、凡夫示现。( {$ x- o- h( V) }. W8 Q5 B
3、千丈卢舍那身,是为大乘四加行位菩萨示现。. K$ R2 F6 d2 g) v
+ i, `' y! Q+ z* V1 u" N8 Q
第一类的随类应化身,又分成两种:一种是投胎化身,一种是变化身。「变化身」是忽隐忽现,一下子显现给你看,一下子又看不到,可变化为种种身。「投胎化身」,譬如释迦佛也一样的经过入胎、住胎、出胎的过程。随类应化身是为了度五趣中的任何一趣,不一定是现佛身,可能现菩萨身,现二乘人身,也可能现女身、男身,现老人、小孩,甚至现畜生身、饿鬼身、地狱身等。
* S5 w, L4 c. y5 n2 R2 } a
' D/ ~7 X2 f# L* T6 [" [/ O 第二类的丈六紫金身就如释迦牟尼佛,也就是转轮王身,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现千百亿化身的丈六紫金身,就是现佛身。
" Z5 z7 u; V( J u5 r" o" ~
$ y3 \8 n3 M# q# Q* E 第三类的千丈卢舍那身又称为报身,是为了度唯识大乘四加行位的菩萨。唯识法相宗的四加行位,是其修行五位中的第二位,第一资料位是十住、十行、十回向,於此三十心终了,将入见道位之前,有暖、顶、忍、世第一的四善根,即名四加行位。到了初地的入心位,便是第三通达位,亦即见道位。由初地之住心位起(地地皆有入、住、出的三个心位)到第十地之出心位,皆名第四修道位。第五佛位即是究竟位。唯於资料及加行二位,须由前五识转变的成所作智以三身化度。到了通达位,已非成所作智度化的境界。7 }: Y' M( X1 i+ B1 B
* A( C1 [% ~7 J, T
「息苦轮」是因五趣众生,流转生死,头出头没,永无了期。诸佛慈悲,他们虽已永脱苦轮,仍以三类分身,在三界五趣中普度众生。三界之中,虽也有苦有乐,由於未脱生死,往往受乐之时,已造受苦之因,或者受乐之後,又要接受苦的煎熬。
1 J0 `) V! a* [. Y
1 N: x% a9 j3 h 三界五趣众生之中,地狱、饿鬼、畜生三趣,唯苦不乐或多苦少乐,人趣有苦有乐;欲界天享受物乐,色界天住禅定乐,无色界天虽无苦乐受,仍未脱离苦轮的範围,一旦定力退失,还堕於苦境受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