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顿华人社区-Edmonto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29|回复: 0

穆青同志晚年不断以 勿忘人民 这四个字激

[复制链接]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10-8-4 06: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励和教诲青年新闻工作者。  y9 M2 @! M: _& D
  "勿忘人民"的含义是什么?人们可从穆青60多年的新闻实践中找到答案,也可从他多次的谈话和文章中领会其真谛。穆青同志去世后,我翻阅了手头的资料,发觉重温穆青同志在历次谈话和文章中关于"勿忘人民"的教诲,对于新闻宣传战线开展学习穆青活动是非常有益的。
+ J! @' D- [$ D- R# Y' E% D+ N  题写"勿忘人民"的由来
9 t5 X( d1 r  N+ s$ z$ }  y  1988年4月,时任新华社社长的穆青同志到福建分社视察工作。17日早饭后,在分社和厦门支社同志的恳请下,穆青同志在他下榻的厦门宾馆为厦门支社题写了"勿忘人民"四个苍劲有力的毛笔大字相勉。据了解,这是他第一次用这四个字为青年新闻工作者题词。当时,穆青同志没有详细解释题词的含义,在场的分社支社同志也没好意思询问,因为它太"浅显易懂"了。实际上,我们是不求甚解,单纯地把它理解为穆青同志勉励我们不要忘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1 s8 W$ ]$ d1 U# u( w6 Q- O/ M* H+ t  十几天后,穆青同志为武夷山一位新华社通讯员题词时,再次写了这四个字,仍没有引起我们的注意和深思。如今回想起来,实在有愧于穆青同志的谆谆教诲和殷切期望!, J; e/ `8 e: W
  又过了两年多,1990年12月,穆青同志又一次在安阳日报记者的采访本上郑重地题写了"勿忘人民"这四个字。而且事后不久,他连续两次解释"勿忘人民"的含义:第一次是1991年3月,他在《从记者走西口想到的》一文中说,当时给安阳日报记者写这四个字,是"勉励他们把根牢牢扎在人民群众之中"。第二次是1991年6月,他在上海接受《新闻记者》杂志记者的访问时说,我告诉安阳日报的两位记者:"我们要牢牢记住人民,只要对人民有感情,就能写出好新闻作品。我们就是需要那种同群众有血肉联系、对群众有深厚感情的记者,而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自己把自己放在人民之上、放在党之上的记者。我给他们题写'勿忘人民'这四个字,就是这个意思。"2 ^- y/ A& c. v& k7 j
  这些情况说明,穆青同志再三给新闻界的不同对象书写同一个题词"勿忘人民",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即兴挥毫,而是有的放矢!于是,我有意识地重温了穆青同志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新闻佳作,翻阅了改革开放以来他的许多言论和文章,终于发现:"勿忘人民"是他几十年新闻实践经验的宝贵结晶,也是他能够写出一大批成名新闻佳作的"秘诀",更是他自己长期奉行的座右铭。穆青同志再三勉励新闻界晚辈"勿忘人民",就是向他们捧出一颗火热的心,殷切地期望他们能把"勿忘人民"继承下去,发扬光大!而且早在用"勿忘人民"题词之前,至少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他就不断从各个不同角度反复为树立和发扬"勿忘人民"思想鼓与呼,在各种不同场合阐述"勿忘人民"的含义和内容。. C+ d8 i( O/ T  A. K+ ]5 X$ O
  阐述"勿忘人民"的内涵; e4 s+ t" L4 {. L/ @
  早在1978年底,穆青在总结新华社国内报道工作时就提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社会主义的新中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也是新闻报道的主人。千百万群众的社会实践,应当是无产阶级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也是检验我们新闻报道正确或谬误的标准。……我们的新闻一旦脱离了群众,脱离了实际,它就丧失了战斗力,丧失了生命。"
4 n% F2 ?' m  l  1979年4月,他在河南采访植树治沙英雄"老坚决"潘从正后,勉励新华社河南分社的记者说,我们做新闻工作的要有"老坚决"那种春蚕吐丝的精神,"都要呕心沥血地为人民吐丝,吐好丝"。他还说:"记者的敏感,不是哪个人多了只新闻鼻子新闻眼,而在于思想解放,多学习,更多地关心社会,关心人民。"% Q, W! n) _* `" Y
  1983年12月,他在《穆青散文选》后记中写道:"我们幅员辽阔而又苦难深重的祖国,除去悠久的历史,丰富的资源,还有什么是她最宝贵的财富呢?我认为,这就是我们的人民,就是我们人民那种百折不挠,勇于为民族、为国家、为革命事业大无畏的献身精神。作为一个职业的宣传工作者,就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把我们人民的这种精神风貌展现在全世界的面前。""我深深感到,要当好一个称职的记者,我的目光和笔触时刻也不能离开人民,特别是生活、战斗在第一线的人们。"
* n% R) g5 U  u+ _+ @. V2 w  1989年10月,他在《多写实录性新闻》一文中写道:"我们新闻工作的任务之一就是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愿望、呼声。但是,翻开我们的报刊,真正来自基层、来自群众、反映他们心声的稿件还是太少。应当发动我们的记者深入到群众中去,访问工人、农民、基层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战士,了解他们的欢乐和苦恼,倾听他们的意见和要求,用实录性文体将它们朴素地再现出来,使我们的报道能够反映各个阶层的声音,使读者透过我们的报道能够了解社会上各种人的心态,了解人们都在想什么,希望些什么?""我们倡导写实录性新闻,最重要的是使我们的编辑、记者能直接听到群众的要求、愿望、呼声,使我们的思想感情与群众贴得更近一些,使我们与群众保持一种实在的联系。"
- m/ |1 {/ @# V- j! I1 u, H, T  1990年3月,他接受《中国记者》采访时说:"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耳目喉舌的功能决定了新闻工作应植根于群众之中,记者应到群众中去,充分了解并反映群众的呼声与情况。如果不了解群众,你怎么能当人民的喉舌?新闻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它一天也不能脱离群众。""刘少奇同志1948年讲新闻工作是联系群众非常重要的纽带和桥梁,这话今天还是很有现实意义、很有针对性的。……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新闻,还有什么生命力?那样做就与无产阶级新闻背道而驰了。""我们新闻工作的性质、任务、作用决定我们必须深入群众、深入实际,这是我们一贯的方针,也是我们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特色。离开了这个,新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新闻就会干涸下去,也就发挥不了新闻应有的作用。"
$ R9 @: y; g# A% {' }/ e  穆青同志还特别强调指出:"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和他们的英雄业绩,应该成为我们新闻报道的主体。""现在应该在新闻界叫响一个口号,这就是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到生活中去!到群众中去!'因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是新闻报道无尽的源泉。新闻工作者只有把自己融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洪流中去,才能真正认识我们的国情,认识我们事业的伟大,才能培养出和人民息息相通的思想感情,树立起社会主义的坚强信念。许多优秀记者的成功经历都说明,他们置身于人民的土壤之中,从人民中汲取营养,政治上、思想上、业务上就会很快成熟起来。"
; K! B/ b6 f% @  1990年6月,穆青同志重访兰考时对新华社河南分社的同志们说:"党的新闻工作者,不仅要宣传好焦裕禄精神,而且自己也要学好焦裕禄精神,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与人民群众建立息息相通的思想感情。……几十年来,新华社所以能够受到党和人民的信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支队伍深深扎根于群众之中,扎根于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之中。"他还谆谆告诫分社几位登门求教的青年记者:"首先要牢记新闻工作者的历史责任,记者就是在新闻工作岗位上为人民服务、为党工作的;其次,要在深入采访上下功夫。"# k% t1 t5 ^0 ^0 T" h( u# r
  关于这一点,他在1991年3月发表的《从记者走西口想到的》一文中讲得更详尽:"最近一段时间,我经常在思考记者对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问题。……我觉得,倡导记者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努力培养与人民群众息息相通的思想感情,是加强队伍建设,提高记者素质的非常重要的措施。要使新闻报道更贴近群众,首先必须使我们记者的思想感情贴近群众。""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我们记者赖以成长的沃土。要做一个有成就的记者,必须熟悉我们的国情和民情,必须熟悉我们的历史、我们的人民、我们的政策,必须懂得基层社会、基层工作是怎么回事,必须懂得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自觉地建立与人民群众水乳交融的思想感情。""干新闻工作是需要积累各种资料的,有题材的积累、主题的积累、语言的积累等等;但是,最重要的、最根本的是思想感情的积累。……对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问题,是立场问题,人生观问题。这是记者素质中最为重要的方面。"1 @( X4 m, @( q/ L  m
  1991年8月,他在沈阳新华社辽宁分社讲话时说:"希望新华社的同志从年轻时起,就为自己树立一个伟大的追求目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有些年轻人问我:怎么才能成才?我说,没有什么秘诀,没有什么捷径,你就是老老实实、好好学习,多到群众里边去,拜群众为师,扎下根去,在生活中间刻苦锤炼,默默奉献,就可以成才。特别是当记者的同志,生活的积累越多,经验越丰富越好。所以,要抓紧一切时间到第一线,到最基层,到群众中间去,不要安于浮在上面,要深入下去,充实自己,吸收更多的实践营养,来丰富自己。"
+ Q) X1 \' e1 s7 A$ }  1991年10月,他在新华社新闻研究所学术年会上说:"需要从道理上说清楚,为什么记者必须下基层去,到群众中去。……记者不到群众中去调查研究,不了解群众的具体情况,同群众的思想感情不能共鸣,就会失掉新闻报道的源泉。就像电池,菲律宾太阳城,没电了就要充电。到哪儿去充电?这就要到第一线去充电,到群众中去充电。"( h) M) I4 J* T2 i
  1991年11月,他在庆祝新华社诞生60周年大会上讲话时又专门讲了一段"勿忘人民":"在纪念新华社60周年诞辰的时候,我们没有忘记人民群众对我们的哺育。他们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他们的勤劳勇敢、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陶冶和教育了新华社一代又一代人。人民群众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所做的艰苦努力和宏伟业绩,是我们新闻报道永不枯竭的源泉。人民群众及其优秀代表始终是新华社报道的主体。"/ }9 I7 x* ]& b: h* d* m; O
  在谈到把新华社建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世界性通讯社时,他说:要完成这个神圣的历史使命,当前,最重要、最紧迫的工作就是抓好队伍建设。而加强队伍建设,最重要的就是学习理论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其次,就是"坚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从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汲取精神营养。"他说:"人民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我们了解了人民群众的思想和愿望,就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我们学到了人民群众的品德和精神,就能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经受住各种考验,抵御资产阶级自由化和拜金主义等腐朽思想对我们队伍的侵蚀。"
6 g& s  _' R; O# ?( x% F  p# M  即使在穆青同志1992年底走下新华社社长岗位,正式离休之后,他依然不断地勉励新闻界的朋友们"勿忘人民"。1993年10月,他在河南采访20多县后,应邀与河南日报年轻的编辑记者座谈,题目就是"勿忘人民"。他在会上说:"新闻工作者最重要的是一天也不要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实际和群众是新闻的源泉,没有了源泉,新闻工作的生命就要终止。"他强调指出:"要像马克思教导的那样,真诚地和人民共患难,同甘苦,齐爱憎。"$ [0 H9 y  U* x1 A9 u
  1996年10月22日,他在"穆青新闻作品研讨会"闭幕式上的讲话中,深情地回顾了人民的哺育教育呵护之恩,然后郑重地宣称:"作为一个XX党员,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应该忘掉人民,菲律宾太阳城代理。"他指出,凡是从战争年代过来的同志,"都会有这种感受:我们不能忘记老百姓的恩情。没有老百姓的支持,革命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他特别动情地说了这么一段话:"从我个人来说,几十年的记者生涯,我在群众中间、在采访对象中间、在那些先进人物身上,学习到的东西实在太多了,是他们给了我很多营养,是他们教育了我,鼓励了我。他们的品德,他们对党和国家的忠诚,他们在建设祖国、改造山河上创造出的丰功伟绩,处处事事都是鞭策我前进的力量!我之所以有今天,功劳也在人民群众身上。是人民哺育了我,人民教育了我,并给予我前进的动力。所以我经常给大家讲'勿忘人民'。因为我们的人民实在太好了。"
8 u" |& h& X, Z4 A8 {. A( Q2 Y( `  发扬"勿忘人民"的精神
- L4 R6 w. i9 w$ R+ z( f/ x  显然,重温穆青同志这一系列讲话和文章,对"勿忘人民"的含义就可不问自明;而且越发使人感到,其含义非常丰富、深邃!它不仅要求党的新闻工作者:不要忘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XX主义的人生观,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光荣使命!而且不要忘记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和客观实际的创造者,革命建设事业的实践者、主力军,人民群众是无产阶级新闻报道永不枯竭的源泉和永恒的主题,人民和人民中的先进模范人物是天然的报道对象;不要忘记衡量新闻报道质量的首要标准是人民的利益和意见,即报道是否对人民有利,是否起到了服务人民、调动人民积极性的作用;不要忘记人民是无产阶级新闻记者成长的土壤,只有永远扎根于人民群众中汲取营养,才能茁壮成长,才能培养出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有血肉联系的深厚感情来,否则,就不可能写出反映人民利益的报道来!7 R) l" @; S6 n
  特别是穆青同志强调指出,只要我们学到了人民群众的品德和精神,就能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经受住各种考验,抵御资产阶级自由化和拜金主义等各种腐朽思想对我们队伍的侵蚀。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勿忘人民"是防污染、抗腐蚀的有力武器,是抵制各种社会公害和行业歪风,坚持社会主义新闻道德,维护无产阶级新闻队伍形象,为新华社护牌强牌的千钧棒!有了它,就可以在任何时候都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公而忘私,大公无私,产生无穷的力量,菲律宾太阳城代理,战胜各种邪恶。. F2 s+ k$ l$ S2 K+ `/ H: g
  这样一来,16年前穆青为厦门支社题词时给我们留下的两个疑念也就迎刃而解:穆青当时先写了"实事求是"四个字,写后端详了一下,连说"不好,不好!"马上撕毁,再写出来就是"勿忘人民"了。为什么要改?在场的同志都没好意思问。如今,真相大白了:当时穆青同志之所以把"实事求是"题词毁掉,不是字没写好,是因为就厦门特区的特点来讲,"勿忘人民"的针对性更强、更恰当!"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新华社的光荣传统,作为题词,"放之四海而皆准";而"勿忘人民"这只千钧棒,正是穆青同志针对厦门经济特区地处对外开放前沿,易受西方一些不良思想侵袭、传染的特点,及时送给厦门支社的防身武器!实际上,也是穆青同志在改革开放刚刚兴起的关键时刻,送给所有的经济特区记者和全体新华社记者的一场防污抗腐的及时雨--最根本的忠告、激励和期盼!其用心可谓良苦之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埃德蒙顿中文网

GMT-7, 2025-5-12 07:30 , Processed in 0.273597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