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顿华人社区-Edmonto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617|回复: 15

【转载】《星云禅话》

[复制链接]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10-8-3 10: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不同的宗派对「禅」的见解不完全一样,《星云禅话》是星云大师以「人间佛教」的角度去观禅,他的见解反映出他的甚深处世之道。
4 w2 d  Q" W  `4 F: J
- Z8 a3 a$ E: M2 {( J5 I6 z可能有人不认同,但以我个人之见,是比较适合於人间生活的思维意识。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0-8-3 10: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purifiedmind 于 2010-8-3 10:13 编辑
1 q$ C* b& {2 g+ f# m. m1 @% d1 Y1 _6 W: C
《星云禅话》妙理不在文字
3 I* ^* r0 e% |; q0 h! Q, q. ~" t& `$ P* Q. R
五祖弘忍大师传法授衣给六祖惠能大师之後,惠能就悄悄离开黄梅来到韶州(广东曲江县东南)曹侯村,所以当时没有人知道五祖传法一事。1 ?/ Y$ I. o+ ~: h

1 i6 |) I1 l# c  T曹侯村里,有位儒学贤士刘志略,对惠能大师非常的尊敬,他有一位姑母是比丘尼,法名无尽藏,经常诵念《大般涅盘经》。当时惠能大师一听到诵出的经文,就能明白经文的妙义,所以便为无尽藏讲说经义。之後,无尽藏比丘尼就拿着经本,来询问惠能大师字义。
- n6 g! c9 M2 h+ _  N0 e' j8 J# ]& U7 p; T* q
惠能大师说:「字,我不认识,但如果是问经文义理,可尽管发问。」
& M) `8 i1 p! @- F& V6 P3 y( g
无尽藏比丘尼疑惑地问:「您连字都不认识,如何为我解释经义?」6 W  A* @6 `( e
0 ]9 b8 v% g+ z) P: R! |
惠能大师说:「三世诸佛的妙理,不在文字上。」* _8 C$ I5 Y4 \: U) b: E

. \8 z0 r; i1 C( A- x& P- x无尽藏比丘尼听了,对惠能大师的见地深感赞叹,她向乡里的耆宿大德,推崇惠能大师是有道之士,应该加以供养。因此,魏武帝(曹操)的玄孙曹叔良以及当地居民,都争相向惠能大师礼座供养。
& ^7 b8 J- M8 t/ b
7 y% j1 T5 a) z; g. q& a* y佛教虽然有三藏十二部经典,但经教文字的作用就如同以指标月,指头不等同月亮,熟知经教不一定就能开悟,经教最终目的,仍在於引导吾人自见本心。& f( v: I+ r: _- v7 v4 E3 t* a

1 J! t+ k) i$ ^0 P6 D禅宗虽言「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是「不立文字」并非「不依文字」,「教外别传」也不是「不依经典」,而是要吾人跳脱文字与经教的有限,直契佛心,故惠能大师说:「诸佛妙理,非关文字。」语言文字只是帮助我们悟入佛知见的方便法,最重要的,仍是从自心中去证悟。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0-8-3 10: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purifiedmind 于 2010-8-3 10:13 编辑
6 h+ |2 g9 b/ Y
. H- \4 o% E3 t《星云禅话》云门展手
9 u$ P$ z. g, N+ H, c, R2 Y( _9 [3 w  L8 ^- f" W4 O, @
某天,有一位学僧前来向云门文偃禅师参问。
7 c' ?% c! d! w9 z6 o
: J8 R( W4 }) |5 P) X" i$ x云门文偃禅师就问这位学僧说:「你从何处来?」. u2 y) i; c$ o$ p# C, N
) v- g& c0 F: N+ `
学僧回答说:「老师,学人从苏州西山禅师处来。」
7 }  I- G2 ^8 N0 L- }4 W) f6 a7 Z6 @# ^
% |/ s" V; O- c  Z' H云门文偃禅师点点头,然後又问:「那麽,苏州西山禅师近来都教导些什麽禅法呢?」
# l  g( W0 p. ^' r# L& b
! _8 U0 I# A0 G& `8 {2 _& U# G学僧没有直接回答云门文偃禅师的问话,只是将两手展开来。
1 ^% p" V, c! I$ K2 ~( O8 b9 c, E/ W8 {0 M% q# q) C
云门文偃禅师见状,立刻一拳朝着学僧打了过去。: `: x8 I# r+ B! r  R0 T

6 S6 P6 W3 p0 d3 q6 V/ P% A学僧吓了一大跳,连忙说:「老师,我有话要说!」8 r) r  Q9 k6 n( t

( ^8 F1 W1 H# z云门文偃禅师闻言,便将两手展开。
- R0 l. t) U  I: n: n- W% {2 s& g
学僧看了不禁一愣,说不出话来,不知道该如何回应。8 H. u5 B+ h8 |
+ b8 k( s4 H0 f; y$ p4 W. e( H% q
此时,云门文偃禅师又挥出一拳,顺便把学僧赶了出去。
6 Q$ t4 e7 C" T* q& g4 k- T, }
% q; V$ p6 S5 Z6 R+ D参禅的最终目的,还是在於明心见性,光只是口头言说、钻研公案或是身体枯坐,都已经流於禅病了。甚至,有些人自己不懂得禅法,也没有什麽真参实学,可是学了几句禅门的术语之後,便如鹦鹉学话一般,到处炫耀,这不过是「鹦鹉禅」罢了,对於开悟见性并没有什麽用处。' f1 X. G1 i2 p% j: i
# ]$ |$ S0 }2 K1 e) V
学僧对於云门文偃禅师的问话,以两手展开来回答,看在云门文偃禅师的眼里,一看就是鹦鹉学语,并无自己的见地。禅的领会必须出於实修实证,这是自己假装不了,别人也帮不上忙的。习禅的人想要领悟禅机,平时的应对要讲禅话,来往要听禅音,工作要做禅事,修行要用禅心,单凭模仿他人的一招一式或一言一语,是骗不了明眼人的。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0-8-3 10:09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 追求完美
本帖最后由 purifiedmind 于 2010-8-3 10:13 编辑 & v3 b1 o" e, }  M3 `

. y4 H8 D7 g/ c7 E% a《星云禅话》 洞山无寒暑
6 m1 C: K9 T5 y6 X& |* u0 g7 j: }  ?$ ~* b2 T- P' M
某天,有位学僧问洞山良价禅师说:「请问老师,遇到寒暑来时,应该如何躲避呢?」7 x0 j2 T# K9 d7 ?' M% N
3 j) D( M; l9 a2 Q! O* k8 n: p
洞山良价禅师回答说:「为什麽不到没有寒暑的地方去?」
. q  d4 i; D- p! L& A4 q. `( @3 D- c4 V2 E( H
学僧接着又问:「那麽,何处没有寒暑呢?」
8 `6 Y- t. n. Y1 X: o1 T& b
* p, ~6 Q4 O+ |9 e/ s洞山良价禅师回答:「寒时到寒冷的地方去,热时到炎热的地方去!」8 w% I' T/ x' Y+ _
3 o% X- D; _, u& M2 A4 s  X
学僧对洞山良价禅师这种前後矛盾的回答,感到相当的疑惑与不解,於是反问禅师说:「您刚刚不是说要到一个既不寒冷又不炎热的地方吗?这会儿为什麽又说『寒时到寒处,热时到热处』呢?」) h4 A( M$ `+ ~( G4 ?& d6 a8 j
& U  E2 i) H- a) R) e7 n
只见洞山良价禅师缓缓地告诉学僧说:「寒冷时用寒冷来锻炼你自己,炎热时用炎热来锻炼你自己!」( i$ p9 N+ ~  G- l7 t  H% V
3 ?1 I& l( j, O/ R' ?
洞山良价禅师的话看似前後矛盾,其然不然,这正说明了禅者的不动心。寒冷的时候,不以为冷;暑热的时候,不以为热,不论外境如何,心境始终都如如不动。所以,外境纵然有寒暑之别,但是在禅者的心里,却是恒处於没有寒暑的地方,因此,寒冷的时候,禅者能在寒冷处安住,炎热的时候,禅者也能在火焰处感到清凉!0 f2 _" |& \5 ?" Y9 s' E
; T- Z# H- w  h5 ?
人如果有了禅的智慧,在现实生活里,就能时时保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平常心,不会因为外界的变化而忽喜忽忧,即使身处於寒暑冷暖、荣辱苦乐、贫富得失、是非人我之中,都能不动心,不动心就能过着自主、自由、自在的生活。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0-8-3 10: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purifiedmind 于 2010-8-3 10:14 编辑   u* s. Y8 m5 g: M* j) r3 W$ ]: b

$ f, e/ M  D% Q+ I% G1 N7 E《星云禅话》处处有般若
9 k8 v9 l( c1 L& q) ~( w2 R6 I' s! |& Z+ f" Y+ D
天台德韶国师是宋朝时候的僧人,十五岁出家,十八岁受具足戒。他曾经参访过五十四位善知识,然而都法缘未契,直到参谒了法眼文益禅师,终於在他座下开悟,成为法眼宗第二祖,吴越王钱弘俶尊为国师。  K- I) t0 e% x+ ?6 m
1 ~8 y+ E7 d1 A
有一次他上堂说法,有学僧问说:「古人有言,若人见般若,即被般若所缚;若人不见般若,也被般若所缚。既然已经见到般若,为什麽还会被束缚呢?」0 m0 t1 q& @$ A! K( \, w
! {: ?7 o+ @/ L; D
德韶国师反问说:「你说,你见到什麽般若?」, N$ d+ A; h% Y4 D
3 Q' _1 A8 S) _- q8 Q( u
学僧惶恐地改口说:「不见般若,为什麽却还是被束缚?」0 v0 s7 Q* B5 r  p! X
9 t. t9 a& M2 n6 r9 Y
「你说,你什麽地方看不见般若?」德韶国师逼问着。9 f$ s- B0 m5 s0 K  \! E( J' {8 v: F1 q

$ ^. c: {- |4 o然後国师接着说:「如果说般若能见,则不名般若;如果说见不到般若,这也不名般若。般若没有所谓见与不见,有了见或不见的分别,就与般若背道而驰了。故古德云『若欠一法,不成法身;若剩一法,不成法身;若有一法,不成法身;若无一法,不成法身。』这是般若的宗旨所在。」( e& X; @3 E1 x
5 i: K6 l, x3 ]) T* K# \. _
般若,是每一个人的本来面目,简单来说,凡是能令人觉悟的,一切都是般若;不能令人觉悟的,一切都不是般若。对一般人而言,生活中如何有般若呢?能做好事就有「般若手」,能慈眼视人就有「般若眼」,能说好话就有「般若口」,能胸怀大众就有「般若心」。所以,般若毋须远求,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处处就可以体证。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0-8-3 10:13 | 显示全部楼层
《星云禅话》 体解大道! W% y7 p+ X' U8 o6 V! O
2 m1 Q4 W( w0 R, i  [
有学僧问马祖道一禅师说:「请问老师,如何修道?」
$ L. C( b) ^' `) `  ~+ ~2 z) k+ d( v" h0 D$ P; y2 M  @" y
马祖道一禅师听到学僧这麽发问,就摇摇头说:「佛道不是用修的,如果真有一个佛道可修,即使修成了,也会有坏去的一天。可是如果不修的话,那与凡夫又有什麽两样呢?」& K+ N6 [4 ~7 {+ r) I6 k
# i# ]4 G( ^+ A' z) q$ y
学僧听了,似懂非懂,又进一步问说:「那要如何才能通达佛道呢?」" ~' J# w' r9 N: N* N/ E

9 G/ c, b* @( Q马祖道一禅师回答:「自性人人本自具足,只要能在善恶事相上不起分别、无爱无�Ξ΋,这样就可算是修道人了。如果修道只是一味地追逐善行、弃舍恶事及观空入定,那麽这些都还属於有作有为,是特意造作的;甚至,如果还向外驰求,那麽离道就更远了。要知道,一念妄想,即是三界生死轮�ο�δ�的根本,如果没有这一念的执着妄想,便可去除生死的本源,获得法王的无上珍宝。」$ F, Y) K$ C% y( ]/ p$ A! \1 g7 E/ \
8 t" D9 F4 ^6 D. t$ y
学僧听了马祖道一禅师的开示,终於顿然有悟。
7 p# \8 w- z% T3 _8 R7 f
1 B7 A/ v# P8 c! m2 l$ D$ K3 y- [+ ^修道重在於明心、究心、安心,也就是认识我们的本心,而非执着外相上必须要如何修行,所以古德才会教诫「磨砖不能作镜,坐禅岂能成佛?」既然如此,是不是就不需要修行了呢?就如马祖道一禅师所说的,不修行则与凡夫无异,因此事相上仍然需要藉假修真。所以,在生活中,我们要端正身业及善护口业;对於道业要精进,不懒惰懈怠;对於学业要努力,深入经藏;对於事业要开创,弘法利生。然而,若要证道,就必须向心地去参,才能体解大道。
理袁律师事务所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0-8-3 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星云禅话》大圆镜
  A( f7 |7 u" o/ D: D/ v$ Q- w: u- z- E" K$ J
怀岳达空禅师是唐代的僧人,为云居道膺禅师的法嗣。
: Q( S- M9 `5 ~7 U: U
/ I* w. T+ [1 C1 W, g  z7 ~9 S某天,有一位学僧来到江西永修的云居山,向怀岳达空禅师参问。2 T7 I# n0 X7 A8 T7 U9 ]
9 P& T/ G4 V3 S% o/ I6 i" P
学僧问怀岳达空禅师说:「禅师,请问什麽是大圆镜呢?」) Q$ _+ t5 N, S' B- O6 |4 Q. w
3 p2 E& m8 f. J- J" u  u! h& t
怀岳达空禅师只是简短地回答说:「不鑑照!」5 h6 q) s" y6 f. }8 L' v3 x
8 c* N% s; s, ~
学僧紧接着又追问:「忽遇四面八方同时而来,怎麽办呢?」+ E8 k9 o# h4 r

+ b+ ?0 i: M: f怀岳达空禅师答说:「胡来胡现,汉来汉现!」, F! v6 Q* L' c
6 i$ l3 Z" r( f
学僧听了,很不服气地反问说:「好个不鑑照!禅师刚刚才讲不鑑照,现在却说胡来胡现,汉来汉现,这又是怎麽个不鑑照法?」
+ p2 u  v  N* ^! G
# E8 N" p/ k) c1 u. b$ }6 y+ N怀岳达空禅师不答,只是提起柱杖直接朝着学僧一棒打过去。. J+ X8 D+ i9 a' o" j8 i

4 k$ g9 ~. w9 s; Y: S4 [% }8 W- F+ O「大圆镜」意指大圆镜智,是指清净圆满、可如实映现一切法的佛智,也就是每个人所具有的真如佛性。这真如佛性,清净无染,犹如明亮的大圆镜,可映现一切的形像、因缘、过去、未来,可说无所不知,照而不照。学僧不明白大圆镜具有照而不照的不鑑照功能,还反讽说「好个不鑑照!」对於这种逞口舌之快的学僧,禅师只好给他狠狠地棒喝。
. M: _: m$ }1 ~- l- s$ T/ F8 {5 S. c  `/ D0 \( Z
一般人大都以分别心来处理人我之间的问题,所以心就时常在得失、好坏、荣辱、善恶之间,徘徊不定,甚至产生种种的比较计较,可说无有一刻的安宁。修道,就是在修一颗无分别心,这样的心就如同是一面大圆镜,物来即映,了无遮碍,洞然明白。吾人若能以照心的镜子,时时鑑照自己的心念,那麽就不会轻易被世间的妄相所牵动、所影响了。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0-8-3 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星云禅话》迷头认影
2 F  \' ^. }& T4 B0 ?
1 f2 E3 N# q8 ?7 R7 e" l' P瑞州(江西)的九峰道虔禅师是石霜庆诸的法嗣,曾经担任过石霜禅师的侍者。
$ f: ]5 L% M0 A  {& N9 h2 m
3 i, L% b# d2 }% Z' o8 ^+ C4 S& N" O3 u某天,有学僧问九峰道虔禅师说:「有很多人来向禅师请法,但是每个人的根器都不相同,不知禅师如何一一的给予开示?」
; @+ F1 ~( F# J+ A$ N( Z! y4 p/ ~3 W/ @; Y
「你说崇山峻岭会因为少一寸尘土,而减损它的高耸雄伟吗?」意思就是一个开悟的人,其般若智慧本自具足,根本不用向外求法。
" @1 w' g4 i* S7 y& f
) G* }5 l! L- N' f学僧听懂了禅师的言中之意,又进一步请示禅师:「既然如此,学人四处行脚参访,为的是什麽呢?」- B! b+ x5 {( {: `4 j4 _/ U& S5 _! {
0 N1 g, U  M- y: ^3 m% s9 p
「就像佛陀所说的演若达多『迷头认影』,因迷头而自狂。」
# F% b) u$ T  b2 K- z+ `0 k: d
! w3 ?, L9 g. @. k「那有没有不痴狂迷乱的人呢?」: d) R5 \8 W# u, k+ @" l) a
( k. R' N8 g2 y4 w
道虔禅师肯定地回答:「当然有!」- }" X0 K& W# p- q% I& I4 S

, d8 l! h% Z/ C& \, N「什麽样的人不会痴狂迷乱呢?」
+ H) E* C) @; g9 }# B* g
. F% }: w% z3 ?- n* @8 ?" j7 u7 B「突晓途中眼不开。」
+ \" k+ ~6 L+ B1 O& z6 Y; S( ^3 T0 W+ `
' \- y# y  o8 J3 B3 b佛陀说演若达多因「迷头认影」而发狂,是说演若达多某天照镜子,看到镜中的自己是有头的,可是拿开镜子,他却无法看到自己有头,於是发疯般地到处狂奔,希望寻回自己的头。. w1 Q6 P+ k" C

8 h; b5 Q. T6 b8 s. N1 C7 V演若达多希望找回的这个头,就像是吾人的自性,而镜中的头则是比喻凡夫所执着的妄相,许多人常错把妄相认为是真相,而执着不放,以致产生种种的迷惘恐怖。; x7 j! k  l2 X. q5 c
2 g& f* g# O* a) l3 K6 V' F- ~" H
禅者能息却妄心,所以不会迷头认影,因此道虔禅师才会说「突晓途中眼不开」,意思是在修行的过程中,心眼不向外境攀缘而要内省,自然就不会因妄心而起痴狂迷乱。只要心能观照,自能照见自家本性。
鲜花(68) 鸡蛋(0)
发表于 2010-8-3 17:33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鲜花(2) 鸡蛋(0)
发表于 2010-8-3 18:01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本帖最后由 绿菏 于 2010-8-3 19:04 编辑 , s* E# E2 u& x7 p4 K7 m) A+ g2 o$ N
( L- ]! d5 Z* L; W3 K  T# j- e8 P! z
千讲万讲,老和尚的话到我们这里就剩下文字了,当然在文字里转。转不出来了。不如见开悟老和尚。见到老和尚,不用讲什麽,禅的味道自然体会到。1 Q# v9 X& C9 o% o

' b$ p/ U5 ~; D5 U( W1 D6 n4 M刚刚礼拜过灵岩山寺明学老和尚,89岁,那是自在,随和的老人家。灵岩山寺的清幽也特别写意自然,不同于其他那些旅游胜地的大庙宇。照片太大传不上来。试了几次也不行。4 [6 o( d7 b3 E6 ]( b. w1 z) a

. T8 ]5 n2 W% N: V; Y/ W) S0 K所以,这次一个比较强烈感受是,要去参学、参拜善知识,大和尚。受益
鲜花(68) 鸡蛋(0)
发表于 2010-8-3 18:10 | 显示全部楼层
10# 绿菏
( D$ y1 {+ |5 L9 v' s/ m' U8 `
( I4 |1 J, \) f% A& r& U3 D/ t, H0 r3 w6 Q, E
随喜。开心着你的开心。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0-8-3 22:03 | 显示全部楼层
千讲万讲,老和尚的话到我们这里就剩下文字了,当然在文字里转。转不出来了。不如见开悟老和尚。见到老和尚,不用讲什麽,禅的味道自然体会到。; C5 d4 J1 ?: e5 X, G3 W( E
刚刚礼拜过灵岩山寺明学老和尚,89岁,那是自在,随和的老人家。...9 S" y$ P8 [1 q8 ^  l/ S
要去参学、参拜善知识,大和尚。' c/ V0 Y% d7 p8 W, S5 e
绿菏 发表于 2010-8-3 18:01

  R$ [2 ~$ X5 w* k: @/ J# Z4 u* @* q
绿菏大师:
( v: M5 Z7 ]" z5 G& @* p  f1 q# J' d% r
我亦有此同感。$ K5 _/ i/ r- o! b& i4 O

# l  ^/ p" ^+ g0 D7 A; q由於科学的进步,佛学已经不再是玄学了,科学理论帮助了学佛者去了解佛陀对世间现象的证悟。大德贤性的禅味道是自然散发,不做作而自在。所谓「悟道容易,守道难」,「三岁小孩虽能说,八十老翁做不到」,转呀转,又是转回到一句话:老实修行。+ x' X4 O' K% y8 ?0 c: E, S
9 N9 i  p7 ~- y' ]* X0 i9 m
祝早证佛智!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0-8-8 17:55 | 显示全部楼层
同言同羽 置业良晨
《星云禅话》体用不二/ d" J. L0 [6 b5 R& J

- H2 y0 x" r# b# r; ]3 P# p' @* C3 z五代的时候,福州(福建)有位广平玄旨禅师,为白龙道希禅师的法嗣。
) F; a5 c( S) x+ ^5 W5 i
; C/ e3 G* N. |+ I' V某天,一位学僧前来请示广平玄旨禅师说:「请问老师,什麽是法身的体呢?」
7 N) e* i' v0 E0 I7 I' C: K
+ ^! c9 o! `, P3 N0 A9 L1 b5 v广平玄旨禅师回答说:「法身就像无边无际的虚空,廓然皎洁,毫无瑕玷。」
" G+ V9 N/ C) C, F# T7 |2 {; l9 M3 M- u. p
「那法身的作用又是什麽呢?」学僧进一步追问。
+ |6 d6 y  r% D! c- t6 U! K1 O7 Q- M4 a
# ]( ?* ~- {) z. t+ z「就如天上的一轮明月映现在秋天的江面上。」
- @, i1 E2 c5 X" m: W1 }7 m) j5 t5 T+ ~! Z4 y
学僧听了又问:「那麽,法身的『体』和『用』,究竟是可分,还是不可分呢?」
* u1 V6 Q# {) N3 A8 |' r; i/ w# |' l& U
广平玄旨禅师一听学僧这麽问,马上瞪着他说:「刚刚我说了什麽?」( j. a; Q0 Z9 a# J* `
0 C. l8 [' F* ~0 B# Y
学僧恍然大悟,立即接口说:「那麽就是不可分了!」4 t2 S4 P* v" ]. F* V5 t; O5 a* c$ V

* g. t8 m$ R0 G4 s/ ~( S. A广平玄旨禅师随即以一句「穿耳胡僧笑点头」认可了学僧所说。
5 }" {7 F! }$ ~6 [& U$ H
7 Y5 [. N. J2 s5 R% N# O法身的体性,本是不生不灭,如同虚空,充塞法界,无所不在,无处不有的。法身的作用,如同一月映现千江,从本体而起,随缘作用。所以,法身的「体」与「用」是结合的,体用是一而不二,不是分开的。因此,广平玄旨禅师对学僧最後所悟到的「体用不二」,才会以「穿耳胡僧笑点头」表示赞同。
4 E: y3 r, s7 q5 T
5 q& z5 t2 S/ A8 p" e5 Q/ n其实,不仅真理是体用不二的,甚至世间、出世间也是不二的,烦恼和涅盘也是不二的,有和无也是不二的。就如佛法常讲的「烦恼即菩提」,因为有烦恼,所以才能觉悟。如果我们能这样来观察所身处的外境,就能够应物随缘,於一切境界不起烦恼执着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0-8-8 17:57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星云禅话》禾山打鼓, ?# w9 g/ X  A2 J

  j6 ?: b; y" S: E! A五代的时候,有一位禾山无殷禅师,他自幼就在福建的雪峰山出家,受过具足戒之後,就遍参诸方,得法於九峰道虔禅师。% ^. U: B+ T& N
: W7 }: Y9 z' L% i
有一天,禾山无殷禅师对学僧们开示说:「习学谓之闻,绝学谓之邻,能够过这二关的学习,才能进入真正的悟道。」! {3 }0 B8 W4 `% U: m
1 U) t8 m+ A- H. O; ~
这时有位学僧问说:「老师,请问什麽是开悟的境界?」8 y- k! ^6 p6 ^. D) u! W$ U

& J/ F" g; g( z% C9 w8 E禾山无殷禅师拿起柱杖回答:「要懂得打鼓。」: }. E2 V& C$ r

/ A& J& t' a  ]* U( \) Q9 |0 ?3 B学僧不明究理,再次提问:「那打鼓与悟道的真谛有什麽关系?什麽叫真谛呢?」
" I% l! T4 j( U3 g# _) L" X$ ]0 \- N$ t7 g
禾山无殷禅师仍然回答说:「就是懂得打鼓。」3 E) _- D. m0 M* b

1 O2 V3 `8 Z0 ^; f3 s: n学僧很无奈,於是避开前面的问题,又提出新的疑惑:「禅师,什麽是非心非佛?」
* r. o/ Z5 }3 C
' z- U2 O# c0 _0 h禾山无殷禅师依然说:「还是要懂得打鼓!」7 a& s9 ], K& l+ O

& Q1 s  G/ B+ r# _「对一个已经开悟的人,禅师如何接引呢?」学僧不死心,依旧继续追问。- A3 [/ D2 B; `4 x
  A) f+ l( V8 U' Z3 X9 j, C8 v, B
「懂得打鼓!」禾山无殷禅师直接了当地说。, w* v8 a% f0 ^2 p+ g4 b; l1 H8 O

1 t: {9 V, S7 [, l: I" l禾山无殷禅师以一句「懂得打鼓」,引导禅僧参究禅法的奥义。然而,修行的深浅,如人饮水,悟者的心境,难以用言语表明清楚。因此,禾山禅师不得不用鼓声的生灭点拨学僧,悟道的玄旨是在声尘言论之外。9 a0 P' }9 r1 H7 }
1 @; [4 P5 D( g" p1 B9 G
悟道者懂得打鼓,能会得鼓声之外的「无声世界」,因为禅是离心绝相,截断众流,於无有议论处,方是自证自觉的下手处- T$ W5 g# a7 W6 S0 n4 z
5 P8 u: a2 o6 K, J( W# [2 R
悟的境界,如何能说得出口呢?因为这是直下意会的境界。所以,禾山无殷禅师对於学僧的参问,四次都答以「解打鼓!」无奈学僧仍是无法意会。
鲜花(68) 鸡蛋(0)
发表于 2010-8-8 18: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莲的露珠儿 于 2010-8-8 19:58 编辑 1 p/ `  t+ E& m$ I$ p" Q
3 r( y0 v' R; R7 R, Q
13# purifiedmind
% B" v3 C7 w% d! b% u. x- r+ F; ~0 H1 k& J
1 Y& k+ `% q3 Z3 n0 p8 l  _
广平玄旨禅师回答说:「法身就像无边无际的虚空,廓然皎洁,毫无瑕玷。」
5 }1 z- h: Q+ x3 G% B1 s「那法身的作用又是什麽呢?」学僧进一步追问。# r- \2 w! e1 C& {( b
就如天上的一轮明月映现在秋天的江面上。」7 \" V% I0 R* |$ \+ q  X$ _7 G
学僧听了又问:「那麽,法身的『体』和『用』,究竟是可分,还是不可分呢?」! g! |- @: A% x' o+ t) w% z& w" W
广平玄旨禅师一听学僧这麽问,马上瞪着他说:「刚刚我说了什麽?」

- X2 K, K3 Q/ w* L8 l' i$ Q2 I$ H% P" f3 @  w
受益,感恩!! , ^2 c; ^* T2 K2 {' P* z
" s4 y/ G- K( L. O9 {
禅潭明月影,
( u. m) P2 ^3 F, Z& M+ L- F常见我清心。9 _1 U" G3 E. J" i; t: z! R7 Q. }" u
& {6 m2 W" {* k
梵音轻风送,
4 w( Y& {/ J+ A: l) {/ q- c慈语绕虚空。
  
3 R2 b  \8 a8 p7 k, J/ J, }9 ~( t
月儿此心,寄语海风,送给温哥华的亲人们。 # O+ p$ |3 w# p2 \# m# U
大爱无疆,菩提同心。
鲜花(68) 鸡蛋(0)
发表于 2010-8-8 18:57 | 显示全部楼层
14# purifiedmind 7 Y" M. v# N3 O0 @; u
悟道者懂得打鼓,能会得鼓声之外的「无声世界」,! {1 o2 F$ [  P7 `  b  w+ p9 i
因为禅是离心绝相,截断众流,於无有议论处,方是自证自觉的下手处。
: F; R4 D9 x' [, w" R2 u悟的境界,如何能说得出口呢?因为这是直下意会的境界。

- Z5 f# d2 x4 ~+ d; h' e3 r" f+ O
) f, R9 `* w- J) f0 G打鼓听音,
( K  z- ?& x4 G0 h交流听道。( g9 V7 l7 r( ]  r7 J1 Y1 }0 L
禅观妙处,9 G; G0 v* T8 _  ~! K( ~! n; R3 z; t+ r
拈花含笑。
. A7 M2 \! e2 g9 X7 p* p

! ^$ n/ k4 G! |; B' V5 }向您学习,为您加油,同修共勉,祝福深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埃德蒙顿中文网

GMT-7, 2025-7-28 19:20 , Processed in 0.158723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