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顿华人社区-Edmonto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318|回复: 1

裹尸布

[复制链接]
鲜花(30) 鸡蛋(0)
发表于 2009-11-22 16: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1988年,英国牛津、瑞士苏黎世和美国亚利桑那州图森市的3家著名实验室得出结论,都灵裹尸布不过是中世纪骗人的东西,因为它出现的时间大约介于公元1260到1390年之间,并非耶稣的裹尸布。/ Z0 b+ b6 E# F
但是,最近的科学实验推翻了上述结论。在使用“微化学法”重新对裹尸布进行了取样分析后,当代人又有了惊人发现:在1988年的实验中,三家实验室的化验样品只不过是“都灵裹尸布”的一块补丁,而新的鉴定认为,主体部分要比这块补丁早得多。0 @% w( n1 H) E7 a# I: i
% Y# j/ n' \, @" ]8 X7 O3 B

9 D8 H9 B& ~( q) m- I目录 [隐藏], E$ V4 F' d( }- n& T9 P6 ~8 E

7 U) s$ T& w6 h! L6 Y' c/ e$ R    * 1 基本简介/ R7 `" |% M: h- a% i
    * 2 历史由来, H4 V6 g: K  y
    * 3 研究记载
) P' @$ v& ^# o0 o$ x" R% q    * 4 科学探寻' F; A8 h0 [* d& ?
    * 5 “血迹”研究! L/ ]. q3 Q, D* x" U2 ~
    * 6 图像研究: ], I( s+ A1 F. V8 r# w
    * 7 制作年代
7 E+ l* N0 e! e4 h, y) {1 c5 B; ~# c    * 8 参考资料0 O" g1 t, k" t6 v
$ }+ @; W, H" ^" B; P
裹尸布 基本简介
) H9 e) J/ N& s- b
, q! O5 T. k9 I9 u* l+ O+ H) c/ D* e& ^6 l9 d; a$ G
裹尸布裹尸布
. C- P2 i# a' `8 b" w' F基督圣体裹尸布,又称“都灵圣体裹尸布”(英文为Shroudof Turin),是在意大利都灵一座小礼拜堂里保存的一块十四尺五寸长、三尺八寸宽的布,被认为是用来包裹耶稣尸体的布。介绍在意大利都灵大教堂范围之内的萨夫瓦公爵世家的一座小礼拜堂里,保存的一块十四尺五寸长、三尺八寸宽的布,布上隐隐约约有一个人的前身和后身的影像。这块布每一百年大约只拿出来公开展览四次,每次展览,远近成千上万的教徒都赶来瞻仰。他们相信所看到的就是耶稣基督的真容。这块布就是有名的“都灵圣体裹尸布”(Shroudof  Turin),也是基督教在全世界保存得最严密,引起最大争论的一件遗物,不用说那是无价之宝。
& R& ]* h& H: v% c& S$ {. d: U( U9 A+ H$ W; o
有人相信这块布是基督钉在十字架上死去之后用来裹尸下葬的。布上似乎印着他的形象,就如同照片底片一样。不管是否真是基督的裹尸布,此物已经专家研究过许多次,发现了不少怪异的事情,同时也引出了更多令人难解的疑团。据说在早期基督徒被压迫的时代,这块圣体裹尸布被人世藏起来有三百年之久。后来它落入君士坦丁保拜占庭帝国统治者之手,一直保存到1240年该城沦陷时,才由战胜的十字军运到法国杜斯省的贝桑松大教堂里安放,教堂1349年失火几乎把它烧掉。7 M/ w  y" I1 C9 C4 Y# H6 o0 H) x

- n8 U1 C7 D+ h2 E0 I$ v4 e1432年,有人把它奉献给萨夫瓦公爵。公爵府中又失过一次大火,把它稍微烧损,然后就移到都灵大教堂公爵住的地方。从1578年起一直保存到今天。1898年,考古摄影家塞贡多·皮亚首先拍下几张圣体裹尸布的照片。很奇怪,底片冲洗出来后,上面显出的人像,竟比布上原有的影像更为清晰。后来,法国一位著名医生德拉治开始研究这件古物,在 1902年把他研究的心得送交法国科学院。跟他一同进行研究的保罗·丝农,认为布上的斑迹是当初布纹被汗水和香料浸透所致。德拉治医生的报告说,这是一幅十分精细的人体影像,显示其人生前饱受酷型,终至遭遇到钉死十字架上惨不堪言的痛楚。人像的面部有几块被拳打的痕迹;鼻子被打伤;右颊有瘀伤而且浮肿;右眼皮极度收缩;前额与后脑壳都有血迹,显出头皮曾;被尖锐的凶器刺破。整个人体,除了面部和手脚之外,满是鞭痕,表示曾经受过两节鞭的鞭笞,两肩也曾受伤,像是扛过沉重的物件。两膝有皮破血流的痕迹,似乎是屡次猛跌受的伤。两手和两脚都有血迹殷然的伤孔,很可能是被钉子钉穿的。胸前右侧,第五根与第六根肋骨之间,有一个明显的较大伤口,还有一块同样大小的血污和水迹,水可能是被刺穿而流出的液体。尸体上撒着芦荟粉,布上仍找得出芦荟粉的残迹。但这与犹太习俗不合。也许因急于埋葬,尸身并未按照犹太人的习惯轻过洗濯和抹油。
( I$ k6 B' r) S0 e8 T4 e1 y! |* y4 Y" f0 [( g& C; v- ^
裹尸布 历史由来1 @* U* L6 x& B0 C( R$ r
7 e9 p) t2 y2 p5 o6 `  c
8 N$ I0 J) @& l6 p
裹尸布裹尸布* T; b9 Q4 r  J7 ]
相传在2000年前,耶路撒冷有一对叫耶和华和玛丽亚的恋人,由于上帝的旨意,玛丽亚未婚而孕,她刚和耶和华结婚就生下了一个奇特的男孩。这个男孩就是上帝的儿子耶稣基督。耶稣在人间有12个得力的门徒和他一起传播福音,拯救人类的罪孽。后来耶稣被他这12个门徒中一个叫犹大的出卖,在受尽折磨后被犹太人钉死在十字架上。耶稣死后,尸体被他的另一个门徒约瑟用一块裹尸布精心包裹后放在哥尔高扎的一个石洞墓里。3天后,几个去石洞吊唁的妇女发现耶稣复活了。这个日子后来成为基督教的重要节日——复活节。也就在耶稣复活后,他的那块裹尸布也不翼而飞了。* Y/ [$ U, m' \6 y

9 _. f" k' @3 H1 {8 x若干年以后,在意大利都灵大教堂里有一块被称为是耶稣基督的裹尸布,这件圣物一直受到基督徒们极大的敬仰。但是后来有人产生了疑问:它是否真是耶稣的裹尸布。一百多年来,人们对这块蒙着神秘色彩的裹尸布,从各方面进行着研究。
/ \, G" g; O3 C+ ?/ }
' w7 M% g# E: w9 n1 s* ?1988 年,“裹尸布”的一小部分被剪下做化验,包括美国亚利桑那大学、英国牛津大学考古学研究所及瑞士苏黎世联邦科技学院三个举世知名实验室的结果都指出,裹尸布只有约六七百年历史,属于中世纪的艺术品,大约出现在公元1260到1390年间,并非耶稣的裹尸布,误差不多于100年,显微镜下的结果则是1355年。
; I8 f1 N7 ?3 d* ], E1 H# P0 f; r) Z, ^% B
然而,有关“裹尸布”的争论并没有因此终结,最近,有科学家指出,上述三家实验室在采用“碳-14断定法”时出现较大误差——问题不是出自断定法本身,而是在于裹尸布,裹尸布上的细菌及真菌——那些有接近百年历史的细菌及真菌所制造出来的单糖和多糖使断定法低估了裹尸布的历史。9 J% m3 [3 V1 Z4 K4 d( y
裹尸布 研究记载8 e7 N8 w) @, E

; y! n7 U- ^8 b9 K. l0 ^  Y5 W/ c$ C3 Y4 q! Y) B
裹尸布裹尸布$ C: E8 _/ h) g3 j, A5 A1 ?
历史零星记载
# G2 n0 }! r# ^' w, C6 j
8 [8 ^& |) y; s  {关于耶稣的裹尸布,历史上有过零星的记载。13世纪初,一个叫克劳里的编年史家写了一本书,其中记载了他本人于1203年在君士坦丁堡看见过一块据说是耶稣的裹尸布的长形亚麻布;14世纪中叶,在法国一个属于领主夏尔尼的城市利莱的教堂里,基督徒们发现在祭坛上放着一块淡黄色的亚麻布,上面印有一个还能够辨认出来的耶稣像。至于这块裹尸布怎么会从中东来到了欧洲,其原因只能被推测是当时各种掠夺战争的频繁。0 a8 [% N; N( X+ x% j" `
) q/ p: m: G5 v
15 世纪,这块裹尸布传到了萨伏伊公爵路易斯之手。1532年,存放裹尸布的教堂里发生了一次火灾,装着裹尸布的盒子上镶的银被烧熔滴在裹尸布的几个角上,使它遭到了一些破坏。人们用水扑灭了火,可也使裹尸布上留下了明显的污迹。后来,路易斯又把这块裹尸布带到了意大利,放在都灵的大教堂中。从那时起至今,它就一直安放在这座大教堂的圣坛上。但是,这种解释并没有令多数人信服。19世纪末,摄影家又提出了新的见解。 
% a$ F. u) _$ a4 v照片底版上的新发现
- Q2 F0 @% h1 \# z! y( L3 O8 H# i. j( J
( e% b3 [) H- I6 m6 }) I由于社会上对耶稣裹尸布的真伪众说纷纭,1898年,都灵大主教终于同意第一批科学家直接对裹尸布进行考查。这块裹尸布长约14英尺,在它中间有一幅与人的身体大小相同的耶稣图像,他长着长胡子,脸上显现出死时的安详。这是一个遍体鳞伤的人,可以看出,死者生前曾遭到一种梢端系着一块带刺的骨头或铅的鞭子的毒打。另外,图像的头部、两手的手腕上和脚上都有从被钉子钉入的伤口流出的血迹。两肋还有被长矛刺入的痕迹。这些伤痕对照福音书上有关耶稣遇难的描述,是完全符合的。
. O+ y+ ]2 `) M1 Q; Y
1 h! v( \: s0 a9 A4 d; B8 Z1 ^这次考查还第一次拍下了这块裹尸布的照片。当摄影专家S·皮尔观察了这块裹尸布照片的底片时,他发现这块底片上面并不是那种黑白颠倒的图像,好像裹尸布上的图像本身就是底片图像,即是说,裹尸布上的图像是根据一张照相底片绘制的。要知道,无论古代的哪一个时期,伪造者都是无法绘制出一个照相底版来的。看来,伪造裹尸布的可能性更小了。 
9 U. r8 |1 H7 S5 d0 L裹尸布 科学探寻3 J, l+ z  s) X5 Y( A% _- Q5 d) @& B  y
& [- C( C1 B  f; f
裹尸布裹尸布
: l1 P5 Y, D" N7 {, J7 ]生物学家的气化理论
0 x  X5 P& W1 l. f0 }/ F
6 T1 }  x, l4 K: }为了解开图像之谜,著名的生物学家Y·德拉格和他的助手P·维格诺用各种油色和水彩试图复制出这幅图像,但都没有成功。2 W4 u( J& z( {! |
! n$ H0 P5 c: H# W+ L
经过长期的研究,他们发现,古代涂在尸体上的芦荟剂香料如果和死者在生前最后一刻流出的汗混合在一起,会放出氨气。这种气体会在裹尸布上形成棕色。他们经过研究还发现,在尸体各个不同部位放出的氨气的数量和质量的比例是不等的,因此在裹尸布上所留下的痕迹也相应地形成多种多样。为了证实他们的理论,他们做了一个试验,结果产生了预期的效果。8 r" L( `6 I- }1 f8 ?2 l7 |
. c/ {1 x# D! I/ B2 z. z9 H" M
1902年,德拉格在法国科学院介绍了他的这个试验,并宣布:“裹尸布中的那个人就是耶稣。” 
+ n# Z5 S" s6 K! D( k+ m4 Q医生和考古学家的见解
" o5 Z+ i6 ?- `$ K' c( K1 l
$ u% ]) `) c- `3 v3 W7 j3 K一位著名的法国医生P·巴勃特从解剖学的角度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如果一个人被钉在十字架上,他的重量的大部分是由伸展开的两臂承担的,而钉在手心上的钉子是无法承受人体的重量的,只有将钉子钉在手腕上,十字架上的人才不至掉下来。而裹尸布上的图像的钉子,恰恰不是像传统的宗教图画上的那样在手心上,而是在手腕上。后来,巴勃特在几位考古专家的帮助下,找到了一个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人的遗骨,证实了钉子确是从腕部穿过的。这进一步说明,裹尸布上的图像是符合实际的。 ( Z% i! `# `! T
侦探学家发现了花粉的秘密1 ^* D8 g" C! @  |' F3 G, q

: R0 f  L, b1 X8 A7 g  R瑞士侦探学家M·费里以他对花粉的研究试图找出这个答案。他用胶布贴在裹尸布上,然后取下胶布,将胶布上沾下的灰尘及其他微粒子在显微镜下进行分析,发现了48 个花粉的实样。在这48个花粉实样中,他发现其中有相当数量的花粉是来自法国和意大利的植物,这是不言而喻的;有7个来自死海沿岸,而剩下的花粉却是属于生长在圣地耶路撒冷的植物。因此,费里推断,这块裹尸布在它的历史上的某一个时期是在圣地的。但是,其他一些植物学家指出,花粉是可以随风飘荡或被鸟类带到很远的地方的。而这块裹尸布恰恰在几个世纪中被放在露天场地上展出过。因此,费里的推论仍有些靠不住。 
! A) k2 S! V6 C! ^3 J2 w& R# F7 v纺织学家提供的新论据7 X/ Y- U0 o- U0 F
. f: L9 ?" |$ C1 y) A" `# L
纺织学专家G·罗斯教授分析了两小块裹尸布上的小碎片和一些亚麻线,从纺织学的角度发现这块裹尸布有着远古时期圣地的特征。首先,古代的中东地区以亚麻布作为尸衣、尸布是很平常的事。同时,他还发现,这块裹尸布的料子里含有少量的中东棉纱。另一方面,罗斯发现这块裹尸布的编织法是人字形斜纹式的。这种编织法和平纹织法一样,是古代中东有名的编织法。那些亚麻线又是由古代中东的手工技术纺出的,而在当时,欧洲已用轮式纺车纺线了。最后,他还证实,这些线在编织之前进行过漂白,这又是一项古代中东的技艺。看来,对这块裹尸布真实性的种种怀疑正在一个个地解开,科学研究的结果有肯定这块裹尸布的可能。  J- _, I& v$ A6 y' a
/ ?9 b- @7 U. G$ |" w9 x1 ^7 F
美国空军科学家的不同发现
$ a. b; @  g8 I% @* ^( _1 U. V1 V+ h) W/ n
就在欧洲的科学界对裹尸布的研究步步深入的同时,大洋彼岸传来了不同的研究结果。两个美国空军学院的科学家J·杰克逊和E·裘普早从1974年开始就对裹尸布的照片进行了详尽的研究。他们发现,任何一具浮盖着布单的尸体都会在布单上形成明'暗不同的痕迹,暗处是尸体最接近布单的部位,而最明处则表明尸体的这部分离布单最远。他们用一种能按照比例计算使平面图像变成浮雕图形的高级图像分析仪对照片做了复原,发现裹尸布上的图像原来是一个精确的立体形。
1 X1 D. D1 J1 i! R
0 f# ]! t1 J1 b, ~4 t. `7 K因此可见,这个图像不可能是靠尸体与裹尸布的接触而形成的。因为自然接触的痕迹无法精确到能够复原一个立体形的程度。同时,脸部的那些细节也根本无法接触到尸布。这项研究使很多欧美的科学家发生了兴趣。, H, u4 U$ S9 t. R

$ A4 V3 A' W  g: c1978年10月8日,这些科学家们在都灵开始了他们的考查。他们首先用Ⅹ射线、红外线、紫外线及宽幅电磁光谱对裹尸布进行了探测,还拍下了500多张不同波长的照片,用真空管取下了裹尸布上的各种灰尘和微粒子。都灵的生物学家G·里思用纤维光学法拍下了裹尸布背面的照片,并且仔细观察了裹尸布的背面。这项工作进行了5天5夜,10月13日,科学家们带着兴奋的心情结束了这项工作,返回到各自的实验室,开始了分析和研究。
+ A, g! _6 R2 q1 v% F4 ^1 z4 r裹尸布 “血迹”研究
6 `2 ]* S' E5 G4 U- ` $ O1 n+ H7 e+ c- u5 }3 E' u# W
! W  I% B; J" `6 [# H9 }
裹尸布裹尸布4 q4 W2 f8 C5 d
通过研究,人们发现“血迹”部分含有铁的成分,其比例与真血相似。新英格兰学院的J·亨利博士还发现了一些水晶体碎块,经过鉴定,这些碎块是一些随着年长月久而发生变化了的血红蛋白,由此可见,尸布上的血是真血。6 h8 u) N  K$ \  j1 v5 G

" P8 J, C8 T9 M9 f当科学家们观察拍下的“血迹”的照片底片时发现,这些“血迹”与裹尸布上的图像完全是两回事情。如前所述,图像和血迹在底片上都应以正片的形式出现,但是血迹却与图像相反,是以负片的形式出现的,也就是说,在底片上呈白色。在裹尸布的背面,可以看到一些粘性液体状物质在“血迹”部位渗透了亚麻布,如果说血迹和图像在同时由同一原因形成的话,那末,图像也应渗透裹尸布的背面,但是,在裹尸布的背面,却一点也看不见图像的痕迹。很明显,血迹和图像的形成是完全不同的。也就是说,裹尸布上的血不是来源于尸体,而是后来加上去的。
2 V* C2 D7 k6 x8 r( {" N1 i& M裹尸布 图像研究" |/ [: x; R" M& d2 n
( L+ r+ Q# x" j7 Z5 T* a

: \  d* ^  y% a- n6 N裹尸布裹尸布0 G; n" U5 l: ]4 f8 g1 |( A! Y
在显微镜下,科学家们发现,正面图像部分的亚麻纤维呈淡黄色,而且仅仅浮于纤维的最上层,并没有渗透过布层。在经纬线之间,也没有任何淤积。这种情况说明,图像不可能是自然形成的。在仪器分析中,整个图像没有发现颜料的成分,如氧化铁等。
- L! ?+ f$ D6 i, z; k6 c4 v. u% x" _5 a! {
关于这个谜,1532年的那场火灾却提供了宝贵的线索。因为被火完全烧焦的纤维会改变它们的形状和颜色。同时在非常靠近烧焦的地方也会产生颜色的变化。但是科学家们发现在裹尸布图像上被火烧焦的部位根本没有发生这种变化。另一方面,用于灭火而泼在裹尸布上的水,会引起色彩溶散开来,但是这些也都没有发生,科学家们通过各种不同的仪器对图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发现,它的每一笔画都与16世纪那场火灾中所造成的焦痕非常相似。通过进一步的研究,科学家们推翻了以往的各种肯定裹尸布真实性的论点和根据,一致认为,这幅图像不是由于尸体形成的,是别人巧妙地用轻微的焦痕构成的。由此断定,它根本不是传说中耶稣的裹尸布。
9 ^0 K1 w6 y" Q& G0 P+ ]" }. S6 L
未解之谜
* Z: k7 E1 o, X1 i
( E' F% G# B& q4 G6 i: w2 @虽然裹尸布上图像之谜被揭开了,但是裹尸布图像上的立体图形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古代人类是否能掌握立体成形技术?裹尸布上的图像是由焦痕形成的,那么要有怎样的烧烫技术才能绘制出这样一幅图像呢?3 X& X. n" G1 Q7 u2 Z4 S
裹尸布 制作年代, {4 c9 R1 y# A5 L3 A
9 |1 ~, U5 t, ~7 p  v, f
3 ~% m: G0 Q2 |' K+ v( B' J
裹尸布裹尸布, H$ c( o4 g9 U' S' q6 \7 N
用碳14法测定,“裹尸布”里的亚麻是在公元1260至1390年之间的某个时候收割的有的化学元素有几种不同原子量的原子,称为同位素。碳元素有三种同位素,根据其原子量的大小,分别称为碳12、碳13和碳14。其中碳12的含量最多,约占地球上碳原子的99%,碳13 约占1%,而碳14的含量只有百万分之一。但是碳14含量虽少,却很有用,因为它具有放射性,会缓慢地按固定的速率衰变成氮原子。碳14的半衰期为 5730年,也就是说,每过5730年,碳14的含量就会减少一半。这个衰变速率是永恒不变的,不受外界任何因素的影响。) D" G2 s4 W6 I6 U8 ^
7 [4 h9 {& m* \$ Y9 C/ g' T
生物在活着的时候,它们会不断地从外界吸收碳原子,包括碳14,这样碳14在生物体内的含量就基本不变。但是生物死后,不能再吸收外界的碳14,而体内原有的碳14将会按固定的速率衰变。这样,通过测定生物化石或生物制品中碳14的含量,再根据其半衰期,就可以计算出该生物体是在什么时候死的,也就可以确定生物化石或生物制品产生的年代。用碳14可以测定年龄在大约6万年以内的样品,如果样品的年龄超过了6万年,就要用其他半衰期更长的放射性同位素来测了。
2 t7 G4 p# c7 f1 `3 |4 b
) f3 N8 I3 w: i  {) m1988年4月21日,在都灵大主教和录像机的监视下,从“裹尸布”剪下了长3英寸、宽0.5英寸的一小块,剪的位置既远离布上的人像,也远离烧焦的部分和1534年修补的部分。这小块布被进一步剪成三块邮票大小的样品,分别交给了美国亚利桑那大学、英国牛津大学考古学研究所和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实验室,由他们用碳14法测定“裹尸布”的年龄。3个实验室都得到了相同的结果,“裹尸布”里的亚麻是在公元1260至1390年之间的某个时候收割的。这个时间段与“裹尸布”在里雷教堂首次面世的年代一致,与据称耶稣死亡的年代(约公元30年)则大相径庭。这就确凿地证明了“裹尸布”的确是14世纪的赝品。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9-11-26 06:44 | 显示全部楼层
都是那些神棍惹的祸,弄出一块伪造的破布,骗取信徒的十一奉献~
2 C% z' U- R/ a. _. d幸好现在科学技术先进,才揭露出基督教的惊天大骗局~{:3_8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埃德蒙顿中文网

GMT-7, 2025-11-4 18:15 , Processed in 0.097742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