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顿华人社区-Edmonto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230|回复: 4

《生死朗读》The Reader

[复制链接]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9-9-5 15: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刚刚看了《生死朗读》这部电影,嗓子哽住了 - 还有那么深刻的感情,让人用尽一生。。。  A& v  n' w' l! f) ]+ y0 j! D7 D

  ~1 {6 z3 U: q. q找到了这篇书评:0 l8 e& m% W3 y. E0 o  y
% C# {$ L# P! O
2006-05-18 20:55:44   来自: 小玻 (sth. changed, sth. never)  _7 g7 O! a. ^0 G; U
http://www.douban.com/review/1045842/
; ]% |" P; a3 i2 ~7 q2 w' L+ I生死朗读的评论   5 star rating5 star rating5 star rating5 star rating5 star rating$ [: A3 U% _. r2 ^! K6 x9 Q" W2 j
, i8 K4 I& g& j3 K
  我早已料到,——汉娜·施秘茨会这样冷静孤傲地站在我眼前,使夏洛蒂、洛丽塔、黛茜这些人类文学史上疯狂爱情的女主角、那些我早已熟记于心的名字如此轻易地顺着脸颊流逝过去。" v+ j% h6 r. E
  # q  ~" Y) c/ y8 w( u& M
  这倒不是说汉娜的出场尤其娇艳动人,实际上她已人到中年。只是在人类文学众多惊心动魄的爱情故事中,无论是《少年维特之烦恼》、《洛丽塔》抑或《了不起的盖茨比》,男主角在情感上显然都过于单向度的“充满”了,他们的爱人——这些少女或少妇不能完全理解人性由敏感之深引发的感情之深度,——我不能说这些只有立场而没有逻辑的情感里除了爱情究竟还有一些什么,但我确信还有一些什么,——于是,维特、亨伯特和盖茨比就此因为感情强烈、没有节奏而终身在幻象中痉挛不已。/ A' o; v. F* \6 c4 {( g
  
5 }5 B3 V" D# l; \8 o  d. T  然而,我亦不知汉娜留给我的深刻印象是否因为她倔强和孤独的个性。就作品而言,我只能粗浅地认为,是因为——汉娜是被书中男主角米夏·伯格用一生时间来理解而并非仅仅急于单向度地去铺陈爱意的那一位女子。尽管米夏关于爱情的立场已过早地到来,但命运的不可预知,使他此后的时间,甚至是他关于法律方面的专业也相当地贡献在了对这场爱情的梳理和反思上。这也正是多年以后,我获悉《朗读者》(原译《生死朗读》)已再版而迫不及待希望重读的原因。# z. r/ r0 L+ e/ ~; C
  
& I6 [  X( S" O; @4 q7 Z  故事的源起十分简单:米夏15岁的时候,得了黄疸病,在他走在路上因病情突发而行将就木时,陌生的中年女子汉娜救了他。此时,米夏正情窦初开,汉娜安详、稳重的独特风格俘获了他。于是,在米夏重新站在汉娜家门口以感谢其救命之恩时,他们进入了情欲之欢。' ]* j  A! y1 e& H9 ~; k) R+ I! H$ e
  
  R- K: X$ q( Z8 Q  L- v  读到这里,我不想去思考关于道德抑或更多复杂的社会标准,我仅想到的是,——现行社会各种各样的权威话语总是在避免与文学(神秘、激情?)遭遇,可是一旦遭遇,权威性或许会发生转移;而更深刻的一个原因是,人性的秘密远在各种奇异书籍所描述的情境之上。于是,我也就这样继续朴素而单纯地阅读下去了。( K7 c6 ^2 n7 y& }; X
  ; V0 U/ n5 E1 m4 E7 ~
  在米夏与汉娜此后相处的几年中,情欲变成了爱情。其中,无论是汉娜以“拒绝再见面”为条件要求米夏认真读书、米夏对汉娜性格中的冷漠、强硬而伤心流泪,还是米夏为汉娜的悉心朗读,一直到两人一同出游时汉娜因对米夏“不告而别”的误解而嚎啕大哭,以及汉娜为这份爱情所做的最后努力,皆十分真实而动人。
7 O9 E8 m$ t2 Q' k! T4 O7 Q  7 R/ a! a0 t" {
  然而,少年终会长大成人,米夏开始背叛汉娜。这倒不是说米夏就此泄露真情,或者暴露汉娜,他所做的只是没有承认生活中有她的存在。——“否认乃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背叛”——在汉娜突然出现在米夏大学校园的游泳池旁时,米夏没有向她奔跑过去,他的眼神出现了游移。于是,汉娜选择了“不告而别”。
& Y( j- {" F' [& h1 e  
4 Z2 ?8 G' B+ K1 B( Z2 r. {  这成了米夏一生的悲惨记忆。他想尽方法寻找汉娜;被哥哥举报在梦中不断呼喊一个陌生女人的名字;克服身体不断涌现的呕吐感,一直到这些痛苦的记忆因为爱情的消逝而不再有伤害性,却被固执地揉和在了米夏此后的思维方式和处事原则中。! |4 }. M; m3 Y- Z0 A  w( P
  & {# Q. x) \# j
  “曾经汉娜难为水……,我也不再去爱人,以免一旦失去便又会悲痛万分。”米夏变成了一个既麻木不仁又多愁善感的人,——不喜欢关心和参与任何一件事;可是,一个小小示爱的手势,不管是在电影中,也不管它是针对他还是针对别人,都足以让他喉咙哽塞、几欲流泪。1 H6 n/ Z# |9 ?* a% g5 M! V  {
  
5 ~- b1 L+ c! Z6 z- {) r7 n  或许有人更愿意将《朗读者》理解为一个德国人对纳粹历史的反思。事实上,这也是米夏在多年以后与汉娜不期而遇的原因,只是在彼时彼地,两者的身份已发生了让人心碎的巨大变化:米夏作为积极控诉纳粹罪行的反叛的法律系学生,旁观了一场关于纳粹“集中营看守”的审判,而汉娜正是其中的被告之一。7 L/ V+ w7 ~& x8 k" _
  . B6 G* k3 [% P: ?' U& W
  在整个审判过程中,汉娜因为性格中的孤傲、不谙世事以及对自己罪行的诚实态度,激怒了审判长,也激怒了其它被告(她们由此把所有罪行推到了她一个人身上)。其中,最关键的一场审判——她被指责在一场集中营的意外大火中没有对所关押的“囚犯”放生。
% a  G! c. D2 M- M  
& B1 n" w/ S. t7 ^- U- o! R6 P  十多年后的米夏,对汉娜已没有感情,但他一场不落地旁听了所有审判过程,同时也引发了他对过去,对历史、罪恶、道德、权力、爱情、人性和尊严等诸多母题的思考。或许在这里,我应该理解米夏,亦应该感到失望,——在米夏突然意识到汉娜其实不认识、也不会写字,所以在过往才那么渴望他给她朗读书籍,——而这个真相实际上能对汉娜是否必须锒铛入狱起到关键性的影响——他却在多次挣扎后选择了沉默,并没有为汉娜获得自由而说出真相。2 B* A$ B) d$ y" L3 p* A3 k$ g: N
  
7 e# u( |* v$ {( S$ j0 }  我自以为看出了在汉娜宁愿被终身监禁也不愿说出“自己是一个文盲”的秘密背后,隐藏了她对人类早已失去的信任感,这种绝望实际上与她与一个少年相爱时始终拒绝向对方袒露自己感情的强硬态度一脉相承。
( M! u0 X% I4 u5 k  % @* H) q  ~2 z* J2 n1 ~
  然而,——我们真的不可以代替别人去做决定,哪怕她此后会为此感到幸福么?在此,作者本哈德·施林克也选择了失语,他没有指出米夏这样做对还是不对,也没有指出承认无法修正的一生大谎算不算尊重别人对命运的自主权。. ^/ X! {3 L3 f6 o- x  O! H
  
! E# K  ~' o$ i% K  只是有一个情节让我在这个晚上心痛异常——在整个审判中,汉娜始终没有回过她高傲的头来看米夏,但是在一位被告提到她在作为集中营看守时曾让那些囚犯——姑娘们为她朗读书本时,汉娜突然坚定地回过头,向米夏望去。她的面部紧张而疲倦,但没有任何要求、乞求、设想和许诺的表情。
$ _) |# k5 a/ y; a! U# Z  , [6 z, |; Z1 j8 i
  在汉娜锒铛入狱的26年中,她学会了看书和写信。这期间,米夏结婚而又离婚。在第8年时,从未探望过汉娜的米夏开始给汉娜邮寄自己的朗读录音带。而在米夏为了责任仔细筹备、在汉娜即将出狱的前一天,她却又再一次地选择了“不告而别”。8 W: P# A8 E" ?  \0 m$ _
  , y, C0 [. `2 y2 c8 c8 d/ \
  汉娜死了。但我深切地意识到,她不是维特、亨伯特和盖茨比,——为爱情失心疯外还要死,因为《朗读者》自始至终都是一个情感理性因而温柔的小说。那末,汉娜所恐惧的,——是自知年迈遭人讨厌;不愿破坏之前在狱中他与米夏之间由问候、短信和录音磁带所营造的亲近而又疏远的关系;抑或不想面对她自己所以为的——此后在这场情感记忆中与米夏间不可更改却已然变化的强弱之势么?& c, x+ U: A9 j+ {4 k5 r
  - @+ Z; X* }9 s4 p
  米夏看到了在汉娜服刑的床位上,有一张她珍藏的他的照片,——这是她第一次不辞而别多年后在一张新闻报纸上看到而剪下来的;当米夏强忍住热泪把汉娜的尸布掀起时,他看到了汉娜年轻时候的面容。
( P  B9 s* d- B/ b# {: z4 V5 |    ^4 K! ~4 S0 `/ g1 ^1 V
  “此情此景,一般在老年夫妻之间才会发生。彼此的容貌,都似天长地久一般不会随岁月改变。而为什么,我在一个礼拜前居然没有看出来呢?”
* Y: N# _4 U' `( K3 o: p  ; H, D5 `2 ^; k' g  I2 ]. l
  然而,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米夏在多年的情感漂泊和思考中终于拾回了他丢失已久的感情归宿,可是良人已去。只是尘世中的我们,在这信息不对称的一生中,关于爱情,究竟还要用多少时间和精力耗费在彼此的相互折磨上呢?8 p( D) X& x( q; @. Y3 W+ S6 `
  
鲜花(73) 鸡蛋(0)
发表于 2009-9-5 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沙发 我不说什么
鲜花(8) 鸡蛋(0)
发表于 2009-9-7 05:43 | 显示全部楼层
呜哩哇啦……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9-9-8 16:2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 追求完美
其实我不仅是喉咙哽住,而是。。。一个月之内不看其他电影了
鲜花(3) 鸡蛋(0)
发表于 2009-9-8 17:28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过。当时印象很深,过后就淡忘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埃德蒙顿中文网

GMT-7, 2025-11-7 17:18 , Processed in 0.113576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