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0)  鸡蛋( 0)
|

楼主 |
发表于 2009-6-5 23: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purifiedmind 于 2009-6-5 23:27 编辑 , o+ w. t6 Q) j/ N+ I, E K, V, w2 K
1 `$ H( e4 O c5 N: u6 i
歡迎討論!又知道一些善知名名字,不亦樂乎!祈望在彌勒佛降世龍華三會時,與佛面對面深切討論。# @3 I+ T6 a8 _0 o4 I6 d
, [3 @0 ^5 p2 v& H/ o0 Y: }. ?
比較多一些的附註:
4 s& ]& D7 H8 ^, K4 R
# N2 t' D$ q/ g唯識六經+ T, \! F0 B+ x+ S" x! j
1. 《華嚴經》-- 譯者:(1)唐‧般若、(2)東晉‧佛陀跋陀羅、(3)唐‧實叉難陀# L8 y* e2 B" s/ T: J+ ^; C6 c2 X
2. 《解深密經》-- 譯者:唐‧玄奘8 s9 w2 b- Y+ Q+ ?8 T; g
3. 《楞伽經》-- 唐‧實叉難陀
. H0 t# U9 O4 B9 j4. 《如來出現功德莊嚴經》(未傳譯)
( F$ g% o- y! P! t# O/ U$ R5. 《阿毗達磨經》(未傳譯)9 S* i' a1 e! [4 V
6. 《厚嚴經》(未傳譯)7 F' Q2 L$ m8 @& J
4 J, S; I* [& h" E7 I' p
唯識十一論
1 N w. p/ x, a: D3 g1. 《瑜伽師地論》-- 著者:彌勒菩薩、譯者:玄奘, p5 }2 I, g( u
2. 《大乘莊嚴經論》-- 著者:彌勒菩薩、譯者:波羅頗密多羅譯
/ N6 P! n/ V; b! P3. 《分別瑜伽論》-- 著者:彌勒菩薩、(未傳譯)7 L0 z/ K# e8 F, h E( k z
4. 《辯中邊論》-- 著者:彌勒菩薩、譯者:玄奘- X8 W/ N* O6 @& H5 p; h$ [
5. 《顯揚聖教論》-- 著者:無著菩薩、譯者:玄奘" b# P {& D$ K, w5 e- K4 U
6. 《攝大乘論》-- 著者:無著菩薩、譯者:玄奘! F8 Q( o% k N5 c! H
7. 《阿毗達磨雜集論》-- 著者:無著菩薩、譯者:玄奘
, N9 a2 j8 t( N* u( D; W8 g8. 《十地經論》-- 著者:世親菩薩、譯者:菩提流支
! I* m. I# V5 z% ` w! r4 l3 f9. 《唯識二十論》-- 著者:世親菩薩、譯者:玄奘' l8 r. F" _( s _ U1 T1 `
10. 《集量論》-- 著者:陳那造、譯者:真諦& A5 i0 p# y# |9 l0 H9 p
11. 《觀所緣緣論》-- 著者:陳那造、譯者:玄奘
$ O0 t+ L6 b3 M. w8 S! h* S) f' E
0 `- U; M4 Q7 U. w9 G『唯識學』的「十支」乃十本針對《瑜伽師地論》的某個特定內容所作的闡釋和發揮。% Q9 [, d" w/ c2 L' H* z
) M0 x' U$ A, h+ N$ |5 g唯識十支
" m; L1 p4 j/ o5 b+ j1. 《辯中邊論》-- 著者:彌勒菩薩;內容:解釋瑜伽法相。
- L/ H9 Y- d% }2. 《大乘莊嚴經論》-- 著者:彌勒菩薩;內容:總括《瑜伽師地論》菩薩一地法門。
! T6 f; M3 ~: G5 T/ _) F& }3. 《分別瑜伽論》-- 著者:彌勒菩薩(未傳譯)。, `6 p; I' @* L$ T& e: v9 ]7 ?1 l& V
4. 《顯揚聖教論》-- 著者:無著菩薩;內容:綜合《瑜伽師地論》十七地要義。* Z0 P( N5 Z, V4 n
5. 《雜集論》-- 著者:無著菩薩;內容:解釋《瑜伽師地論》一切法門。
' _. s, W9 {$ p9 @3 M, m6. 《攝大乘論》-- 著者:無著菩薩;內容:解釋瑜伽深密法門。
# } z) z( o$ o( d3 Q7. 《大乘百法名門論》-- 著者:世親菩薩;內容:解釋《瑜伽師地論‧本地分》名數。9 B3 e; L6 p& @3 b
8. 《大乘五蘊論》-- 著者:世親菩薩;內容:解釋《瑜伽師地論》所說之「境」。7 q* T; c* J2 w( E
9. 《唯識二十論》-- 著者:世親菩薩;內容:解釋瑜伽唯識之理。% H5 b; B+ I0 R& B5 H
10.《唯識三十頌》 -- 著者:世親菩薩;內容:解釋瑜伽境體。5 b( K, `1 \2 \ ?
# e; b: `9 |: g, N
好像世親菩薩的著作比較容易入手,因為世親菩薩的邏輯性很強。《大乘百法名門論》把《瑜伽師地論》所說的六百六十法歸納為五位百法。『五位』是我們念頭當中所顯現出來的五大主要性質,即:心法、心所法、色法、心不相應行法(世間法→有為法/有漏法)、無為法(出世間法→無漏法)。『百法』是我們念頭當中所顯現出來的一百個法,因此百法的內容,就是我們心念的內容。
4 g# `5 w( i- a6 q. n5 s$ H N. U" U9 `7 n
主要框架為:
1 Z- [2 L- Y- C' N 有為法(有漏法/世間法) V5 ?! o+ E! X: s- _* o" A
(1)心法 -- 有8個法。
, [; D7 f' b( ^; @' M (2)心所法 -- 有51個法。
: u3 X1 t3 p- e7 f2 o (3)色法 -- 有11個法。; A# d5 b" ]5 J, y: g
(4)心不相應行法 -- 有24個法。+ ~2 V; l3 ?1 {) G2 u
無為法(無漏法/出世間法)
. y' d- U! F- g6 H. w4 @ (5)無為法 -- 有6個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