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0)  鸡蛋( 0)
|
文殊,全名文殊师利。文殊师利是大乘佛教的首席菩萨。因此,文殊信仰就是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壮大、发展、流布而遂渐形成的一种菩萨信仰。那么,何谓大乘佛教呢?它是如何兴起呢?这就要从大乘佛教的思想根源、历史根源和古印度当时的社会背景来探讨。 ) R$ l% w5 `) ]9 Y) Q( w/ G
2 X0 W# h$ L) m' _7 E0 X5 q! N
大乘佛教的兴起 * j! U! j& ?& B, r* k( v4 @" x
3 ?6 |( h& W4 p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至5世纪的古印度。它在印度的发展经历了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和密教四个阶段。至于印度近代佛教的复兴,当是19世时由斯里兰卡回流人的。 / M& k# J N7 b) P" s$ ?
$ m5 N2 L9 r3 x) h
大乘佛教兴起的思想根源
4 ` `, `; Q( C
6 J9 K% Q* l8 Y7 C 众所周知,佛教分为小乘、大乘。“乘”一般释为“运载”、“车辆”。小乘是小的交通工具,如羊车、鹿车,只能载自己;大乘是大的交通工具,如牛车、象车,不仅可以运载自己,还可兼载他人。若详细点讲,二者的区别不仅表现在理论上,也表现在实践上。从理论上看,小乘主张“我空法有”,即否认有一个实在的我体,承认有一个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而大乘则主张“我法俱空”,既否认有一个实在的我体,也否认有一个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一般说来,小乘认为佛陀是一个历史人物,尽管他们也对佛陀有些神化;而大乘则把佛陀全盘神化,并提出了佛有二身、三身乃至十身之说。从实践上看,小乘主张求得自己解脱,成阿罗汉或辟支佛果,而大乘则主张求得佛果,即使达不到佛的境地,也要求做一个佛的候补菩萨,而菩萨是上求菩提,下化众生,为他人为社会做好事之人。而阿罗汉是已破我执,未破法执;已证我空,未证法空;已断烦恼障,未断所知障。而菩萨呢?则是二执均破、二空已证、二障都断。又,小乘主张修学四圣谛、八正道、三十七道分,即戒、定、慧三学;而大乘则主张兼学六波罗蜜。因此说,“大乘者,立成佛之大愿,行悲智兼济之行,以成佛为终极者也。”
$ P2 P; V* s5 k8 ]& q# w' ?$ B 那么,大乘这一思想源于哪呢?当代佛学家印顺法师说:“佛为法根,法从佛出。”这就要从佛陀本身的思想、言行、功德去探讨。若说浩瀚的大乘经都是释迦牟尼金口所说,这不符合事实。因为,即使是大家公认的四阿含也是佛陀及其弟子结集成的。何况是大乘经呢?所以,我认为只要符合佛教的三法印(或四法印)、缘起说的一切思想、言行都是佛法。若兼发菩提心,上求佛果,下化众生,有利他精神的思想、言行,就是大乘佛法。从这一角度来看,佛陀在成道前的无尽生涯中,不论为鹿、为兔、为象、为鸟、为农工商贾、为臣为王,凡事益于有情者,他都做得很好;即使是行杀、盗、淫、妄而足以利人者,他也予以方便善巧。这可从他的《本生谭》、《修行本起经》、《六度集经》、《过去现在因果经》等窥见其“舍己为人”的伟大精神。所以,在《阿含经》中只提到释尊(未成佛前)和弥勒二“菩萨”。那么,何谓菩萨呢?菩萨,全名菩提萨埵,《佛地论》二曰:“缘菩提萨埵为境,故名菩萨。具足自利利他大愿,求大菩提利有情故。”释尊在成佛之前,慈悲利济,游化人间,老而弥勤。在79岁那年,他还带领徒众,离开旧都王舍城,经过跋耆、毗舍离、达波,到达拘尸城,在沙罗双树间临终前还度了最后一个弟子须跋。由于他这种慈悲利济、度人为怀的思想、言行、功德感人至深,所以就得到了广大民众的崇拜、信仰。因此,在他涅槃之后,就发生了八王争夺舍利,各国竞相建塔供养,“见贤思齐”,积极追求成佛或菩萨的风尚,产生了对舍利、佛塔、佛像、菩萨的信仰。于是,播下了大乘佛教的种子。 # z0 i7 k3 m+ E2 G% n+ F. v3 N& W
0 s$ u5 `/ G+ |$ t* G# {" j& a
大乘佛教兴起的历史根源 ( |% u1 a1 u, c5 m8 s) k5 n
# r* X6 }, c' {: W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运动、变化的过程,大乘佛教亦不例外,他是从原始佛教分裂成部派佛教时逐渐分离出来的。但这一分离也不是泾渭分明,而是说大乘佛教也受到各部派或多或少的影响;若从某种意义上说,大乘佛教是对部派佛教的反动,是向释尊本怀的复归。那么,何谓部派佛教呢?部派佛教是由原始佛教分裂而成的各个教团派别的总称。据《大毗婆沙论》和《异部宗轮论》载,佛灭百余年后,以“大天五事”,教团首次分裂为反对派上座部和赞成派大众部。所谓“上座”,则是由比丘出家年数的长短计算的:出家9年以内者名之下座,出家10-19年者名之中座,出家20-49年者名之上座,出家50年以上者名之长老。而上座部就是由上座比丘及长老这些老成持重、思想较为保守者组成的教派。而大众部则是由人数众多、思想比较解放的年轻下座比丘组成的教派。大天五事,又叫五事非法、五事妄语。大天是印度佛教大众部的始祖,大约生活于佛灭后百年左右。据吉藏的《三论玄义》说,佛灭116年后,有舶主儿名叫摩诃提婆,义译大天。他端正聪明,以犯三逆罪而皈依佛教。皈依佛教后,他将第一次结集时简除掉的大乘义理,予以阐扬发挥,为大众部使用。同时,他又把五件事情编成一偈,安置戒后。当布萨诵戒之后,亦诵此偈,弘扬这五件事情。其偈曰: 7 r0 S( q! Y; ]. E' y7 O0 c
余人染污衣,无明疑他度,
( W0 m8 W* i8 ?3 x& {8 y8 K 圣道言所显,是诸佛正教。
& Z; Y" ^' a, k, {* f2 d 一、“余人染污衣”,是说罗汉虽然断了烦恼淫欲,但还有漏失不净,一旦遇到天魔女的诱惑,就会产生遗精、便利、涕唾等不净,染污了罗汉的衣服。二、“无明”,又作“无知”、“痴”,这是说罗汉虽以无漏道修行,断了三界见思烦恼,但以无明有染污和不染污两种,而罗汉还没有断尽不染污无明,故还有疑惑存在。三、“疑”,即犹豫。以疑有“随眠”之疑和“处非处”之疑两种,而罗汉还有“处非处”之疑,故对外事每每有疑。四、“他度”,罗汉虽然得到了初果,但他自己并不知道,只有经过他人的记莂,方知自己才是罗汉,如舍利弗、目犍连等等。五、“圣道言所显”,这是说罗汉虽然通过圣道有了解脱之乐,但还得以至诚之心唱念“苦”,圣道才会现起。对于这五件事情,有的赞成,有的反对,赞成的为大众部,反对的为上座部。
4 @' U1 Y) m1 F8 L- B/ _ 又,《三论玄义检幽集》卷第五还载: " f+ q6 G6 l" C9 \1 s
部执论疏曰:布萨时既颂此偈,复语诸弟子云:佛昔在世,诸天及四部众弟子所说,佛皆印可,令阿难受持,悉诵为经。佛已灭度,若有聪明人能说法者,亦得作经。汝等若作经者,随意作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