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150)  鸡蛋( 3)
|
有影视才女之称的徐静蕾终于将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名作《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搬上了银幕。她是把这个故事放到中国的背景里去演绎的,而且捧回了一个什么国际大奖。
; P, ~6 v! \0 o7 S/ U1 D" F, O
6 Z% g6 p) e8 q5 N 茨威格的这个故事说的是一个著名的作家在自己四十一岁的生日那天突然收到了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在这封来信中,这个女人告诉他,她的儿子——其实也是这位作家的儿子——死了。接下来就回忆起自己从那个十三岁的情窦初开的少女时代开始就默默而疯狂爱上了当年曾是自己的邻居的英姿勃发风流倜傥才华横溢的作家。尽管在一个十三岁的女孩眼里,这是一个有着双重人格的人,一方面修养有素且执着于自己的事业,另一方面却是一个沉湎于玩乐乃至于寻花问柳,但她还是一发不可收的爱上了他。6 ^& X, U( a8 |8 @- |
" y) w& D, o/ C/ v4 k
岁月在流逝,而女人的爱却愈加强烈。她为他生了孩子,而为让孩子有着良好的生活环境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她含辛茹苦备尝艰辛。为了保持一个独立的情感空间,她甚至放弃了体面的婚姻,忍受着出卖肉体的痛苦。而当她生命最后给这位终其一生爱着的男人的信中,没有怨,没有恨,却只有感激“我感谢你...我爱你...”,托付的最后一件事也是要他在他自己每年的生日那天,也如同女人曾经做过的那样,买一些白玫瑰供在花瓶里。而信中所有的这些在这位作家的心里唤起的记忆不过是遥远的年代的一个邻家女孩,一个在马路上邂逅的姑娘,一个在夜总会上碰到的风情万种的女人。这个不曾留在他记忆里的女人在他的心中便永远是冷冰冰的“陌生”。
! S( f" q; v" o9 G* R R3 i4 I* L4 z" b% O% h
这是一个哀惋凄恻的爱情故事,可这又不是一个世俗意义上男人始乱终弃的“负心汉”的故事,因为所有的一切都是女人主动的,是她主动的将自己的生命投入到这场一开始就几乎没有结果的爱情故事里,并且一再说“我的一生确实是从我认识你的那一天才开始的”。于是问题就来了,这个一生追随自己的爱情的女人和那个有着一次又一次逢场作戏露水姻缘的风月老手谁更幸福呢?6 \ U% e0 ]( V9 @
' }5 r; e4 b* |0 T$ v5 e5 J
有人说,爱情的幸福体验是来自双方的,如果没有对方的呼应就是不幸,就是痛苦,于是在这尘世之中有多少痴男怨女因为得不到对方的爱不能成就“比翼鸟”“连理枝”而痛不欲生。不过在《一个陌生女人来信》的故事里,我们却可以体会到另外一种爱情观。
9 d* r& i, Q, n" k: u- f4 c0 O4 U# h/ A" T% A; q! o$ p. m
在漫长的人生岁月里,如果有一份爱情可以让你魂牵梦绕,可以让你刻骨铭心,可以让你为之陶醉迷恋痴狂,你所有的快乐幸福烦恼痛苦都因之而起,那么牵手步入婚姻的殿堂固然是一种幸福,而那一份默默的牵挂无望的念想甚至是一种牺牲是不是也是一种幸福?就像面对崇山峻岭,你的呼喊总是试图得到回声,可是得不到又如何呢?面对这奇花异草怪石峭壁流岚雾霭,你徜徉其中,欣赏其中,陶醉其中,是不是也是一种享受呢?所以我说,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女人一生是幸福的,正如她自己说的“感谢”,这感谢的该是他给予她这一生刻骨铭心的爱情体验,而因了这爱情让她一生的感情世界都丰富多彩。9 b. N& F% z( F) }# k
7 h6 z; h( b: J( a0 F0 \- D
而相比之下,这位一生都似乎在露水姻缘里完成着一个个爱情游戏的男人,所有的女人在他的记忆里是不是全都成了陌生的影像,只留下丝丝缕缕连不成片的模糊记忆?他的一生固然在一次次的风花雪月中依从于自己的身体满足了自己的生理本能,却没有了因为爱情带来的感情的激荡,灵魂上的震颤,而没有灵魂的生活就该不是真正意义上人的生活吧。从高贵灵魂的角度来审视,这位一生都没有这样刻骨铭心情感体验,记忆也因此一片苍白的男主人翁不是更不幸么?
3 M" m2 w- X7 _: u. N
$ t! b$ h* [: F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对这部影片以“男人一夜,女人一生”作为广告的宣传词是颇有保留的,而对上次某个主持人居然把这部小说理解为“一个受侮辱的女人”更是不敢赞同,还是徐静蕾自己对这部小说的理解的好:“我的爱与你无关”。
7 k. |% c2 a3 T: z4 p# f0 o' w3 K7 `5 c# G' I( L! l1 m
是的,我的爱与你无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