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0)  鸡蛋( 0)
|
 净土教言
0 R: F' | P+ j" k$ X, h1 E
$ C r3 ~7 V5 f# R7 h' S——开启信心莲花之明日: f' n8 c' k5 h& k. C
0 p: H& J+ D7 [$ z5 P2 f. _, j* g+ Y
* V: ~6 n. o1 R/ W# [. e
全知麦彭仁波切著
) j. s3 u0 D2 O) `' e
3 ^# R6 e$ h+ M0 b7 H* i索达吉堪布 译' f3 N* R1 _/ X0 W& c
! `6 Q. w" @' Y
; s4 s7 o! _5 z, x3 c
( M" ~" j0 Y' Y+ N
顶礼上师文殊师利菩萨& P( Z+ ] E' B" t8 Y8 H% `
那摩格日玛吉果卡亚
D& h" k, M& P佛号入耳之刹那,菩提道中不退等,
! b0 {4 k$ I8 r( f能赐无量胜德者,阿弥陀佛护此众!
0 a3 N: v* U# V* S' }- m
0 B6 D: G) n0 B$ C
) a+ X# ~& U2 ~4 Z4 o8 x3 u" z% w1 B3 K8 A; f" z% ]) q
% e5 [8 T$ p6 G
在此,凡是与阿弥陀佛具有缘份者,最殊胜的所求即是不住有寂之涅槃,轻而易举便可获得此所求之义的殊胜方便即是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其原因为:依靠阿弥陀佛的发愿力,很容易往生极乐世界;已往生的所有菩萨,全部是一来菩萨;诸善逝之无垢圣教中宣说:住于无量刹土中的一切佛陀,都再三地赞颂了极乐世界具有超胜于其他刹土的无量功德。
/ c/ g8 ] G# v6 X : j8 n! u8 g/ ]5 R, [ j5 ^
所以,对于要想往生极乐世界的人,佛在(经中宣说了往生极乐世界的四种因),如《极乐世界功德庄严经》云:“阿难陀,若诸众生再三观想如来身相,积累众多无边之善根,发菩提心,为往生彼净土而发愿、回向,彼等临命终时,如来、应供、正等觉阿弥陀佛为诸比丘众围绕现于其前。彼等众生见出有坏[1]阿弥陀佛后,以极其清净之心而死去,即能往生极乐世界。”此经宣说了观想阿弥陀佛、积累无量善根、发菩提心、发愿往生极乐世界而回向善根——往生极乐世界的四种因。
# q; P. O: Z( i! N3 s* j * y( K+ A, @0 a: D
其中,忆念阿弥陀佛与欲求往生极乐世界此二者最为重要,其助缘为积累善根与发无上大乘菩提心二者。所以,主要为了宣说对阿弥陀佛起信心极为重要,佛在《极乐世界功德庄严经》中云:“阿难陀,若善男子、善女人,欲求即生现见善逝阿弥陀佛,此人应发无上真实圆满菩提心,并以殊胜意乐为往生彼佛净土发清净心,积累善根,圆满回向。”特为宣说欲求往生净土的重要性,此经云:“阿难陀,何者常观想善逝之身相,并积累无量广大之善根,自心恒时专注佛刹,彼等临命终时,与如来、应供、正等觉阿弥陀佛身色、形相、大小、随从比丘僧众完全相同的佛化身现于其前。彼等因现见善逝,以极为清净之等持及不忘失正念为因死后即能往生彼净土。”8 _8 Z4 k& v+ c& i' T$ ` ^
& i# {' f5 M* v& {2 Y 总之,对阿弥陀佛起信心及欲求往生极乐世界此二者极为重要。为宣说若具足此二者则能往生的道理,《极乐世界功德庄严经》云:“阿难陀,若有众生,甚至一发心随念如来,欲往生彼刹,于讲授甚深妙法时,苦行及不懈怠,不怯不畏,甚至一发心观想善逝阿弥陀佛,生起意乐者,彼等于梦中能见善逝阿弥陀佛,终将往生极乐世界,于无上真实圆满菩提道中不退转。阿难陀,彼诸善逝照见实相故,于无量无边十方世界中,皆已念诵如来阿弥陀佛名号,并称扬赞叹阿弥陀佛。”《无死鼓声经》中也说:“自此向西方,极乐世界刹,彼处住如来,善逝无量寿,何人诵彼名,将往生彼刹。”如是等佛经中已再三明说,因此应当生起定解,也就是应当了知极乐世界的殊胜功德。+ r$ [! B8 ]. n0 A5 s
; O; U3 Z- A9 P9 n9 r7 N
如是功德全部是善逝阿弥陀佛的发愿力与智慧力幻变的,所以对极乐世界和阿弥陀佛生起胜解是主因。《无死鼓声总持经》云:“具信善男或善女,谁有信心、胜解及恭敬心,将往生净土。”又如《净土经》云:“诸众成善逝,净智通胜义,彼等数劫中,虽说极乐赞,而彼赞颂时,纵尽俱胝劫,不尽极乐赞,亦不尽辩才;何人尘数界,粉为细微尘,较彼多世界,满宝作布施,何人已听闻,阿弥陀佛名,极乐胜功德,欢喜而合掌,此福胜前福。故闻佛德后,当喜生诚信,为生极乐刹,猛厉起胜解,何人若能闻,极乐世界名,彼福诸胜刹,不及无法喻,较通达佛语,智者福更多,为得胜义谛,信心为根本,是故闻此已,断除诸怀疑。”又说:“诸法依缘生,住于意乐上,何者发何愿,即得如是果。”及“佛说诸善法,根本为胜信。”因此说,生起信心至关重要。. w; v) D7 i2 l. r6 Y" u
0 `% E4 _9 l! Q" c1 S) D
生不起信心的障碍有三种,即未知、邪知、怀疑。必须断除这三种障碍。8 Z4 ]# i/ l+ _ T ~
1 L5 _; G5 p( I( C# C9 e
未知:如果未了知极乐世界与阿弥陀佛的殊胜功德,就不会希求往生彼刹。例如,劣种愚人不知道珍宝的价值,也就不会问津它的情况费力寻求。为此,首先应当听闻或遵照无垢经教中称叹极乐世界的一切功德并为人宣说,如佛在经中说:“弥勒,若闻如来、应供、正等觉阿弥陀佛名号,则彼等众生获得一切善妙,任何众生甚至对善逝阿弥陀佛生起一次信心,对此法门生起坚定不移的诚信将不会对劣法生信解;弥勒,汝应生胜信,汝应知此义。诸天、魔、梵天、比丘、婆罗门等一切世众亦应受持、读诵、精通此法门,并应为他众广泛宣说,也应欢喜修持;弥勒,甚至一昼夜受持、读诵、精通此法门并应诚心诚意为他众广泛宣说,乃至缮写经函后应当受持并对之作本师[2]想。何人若想迅速将无量众生安置于不退正等觉菩提果位,欲见善逝出有坏无量寿佛,并希望完全受持极乐世界殊胜圆满庄严的功德,则为了闻此法门,应当跨越遍布火焰的三千大千世界而听闻。听受之后,当从内心深处生起欢喜心。也应当为获得、精通、受持、缮写、修持此法而发猛厉精进。甚至在挤牛奶这样短暂的时间里,也应为他众宣说。越过布满火焰之三千大千世界,亦不应生一后悔心。何以故?弥勒,如是众多俱胝那由他菩萨众皆因曾听闻此广妙法门,而获得无上真实圆满正等觉不退菩提果位。”
! x2 H! i9 X' N
+ A7 J( {$ D/ A7 |, G0 r 邪见:虽听闻了如此殊胜的法门但若往昔未曾积累资粮,也不会对此生起信解,对其义生起邪见者即等同于外道。尽管他们不承认圣教为正量,但应为了使之通达真正的教义而示现神变等方便调伏;或者以说理的方式进行调伏,即依次以示现神变令他们趋入佛门;或者通过真实的理据证明世尊为量士夫[3],正确建立佛教为解脱的津梁从而使他们对佛陀不可思议的誓愿力和智慧生起定解而趋入佛门,以三观察[4]证明《净土经》等佛经是清净的正教,也是推知、衡量最极隐蔽所量的无欺圣教。对此必须生起诚信。" d8 q# C3 n; z' z0 B8 P- W- C
3 T8 v! P5 w0 j! C/ {2 h 怀疑:假设虽有承认自己是佛教徒却因信仰劣乘而听闻极乐世界的广大功德后,心想:除了菩萨以外,一般的凡夫人仅以持佛号等,不能够往生吧。心生怀疑并且口中也这样言说,应当了知此人已失毁了重大意义。此理由圣教可推知:凡夫人可以凭借信心与意乐心之力往生极乐世界。如颂云:“既达第三处[5],依论即有理。”对于极隐蔽之所量,只有通过无欺的圣教来了解其广大实义,这是一切圣者的传统。因此说,极乐世界的器情功德极为广大,并且凡听闻善逝阿弥陀佛号并欲求往生者都定能往生。这是因为:往昔,在善逝世间自在王如来前,名为法藏的比丘发愿受持比功德圆满的八百一十万俱胝那由他庄严佛刹更殊胜的刹土,为圆满所发的这些宏愿而修学无量菩萨行,如今圆满实现了往昔的一切誓愿。于名为极乐世界的刹土中成佛,恒时宣说正法。因此,我们依靠阿弥陀佛的发愿力,很容易往生彼刹,若往生则有重大意义。佛在经中说:“出有坏,吾证菩提之时,于无量无边佛刹中,任何众生闻吾名号,彼等为往生彼佛刹,发心并回向诸善根。除被五无间罪及舍法罪障所覆外的一切众生,彼等甚至一发心,愿生彼佛刹,若彼等不能往生,尔时愿吾不现前成就无上正等觉菩提果位。”以及前面所说的往生极乐世界之四因,应当通过这些教证生起定解。
4 N i$ d) @5 R- b7 ^. o
- r/ k9 i4 J% W' k 对此,若有人认为:此极乐世界胜过其他净土,而且所有往生者,全部具足总持、等持、神通等无量功德,因此不是圣者不可能往生极乐。5 G7 h0 _3 B6 D7 H4 P. l- _4 E/ H. `+ K
+ I9 E. o! f9 w8 E; _0 }
驳斥:既然你承认圣教中所说的:已往生者具有如是功德等,那么,为什么不承认圣教中所宣说的往生之因呢?不费吹灰之力所成就的如是广大功德,完全是凭借佛陀的愿力与智慧力,而不是由众生各自之力而形成的。6 S5 O4 s+ _/ |6 [. l# _0 I
& y9 a$ f) l! V* }: l4 h 如果有人说:“经典中所说的念诵佛号便可往生净土等义,乃是别时意趣[6],其密义为一旦获得圣者果位(一地以上)后方可往生。”
- |$ o- R2 [" j, Q9 w. R" f$ o0 p驳斥:如经中说:“仅以念诵佛号便可往生净土。”有些人念诵佛号虽然死后并未立即往生,但最终必定会往生,佛陀所言始终无有欺惑,如有些具足信心者死后立即得以往生。因此说,死后往生彼刹的圣言是真实语。也可说成别时能往生。否则,谁能够说:所有持诵佛号者均可往生等绝对是指他时将成熟之义?因为人的业力、缘份、根基次第无量无边,对此佛陀的幻变也无量无边。以听闻佛号,也会有死后立即往生极乐世界者。对此无有任何理证(依据)能破。
- i( h4 [& G# M" u# Z' u# Z! x! G
1 d' O0 X* j7 ]0 S1 v 若有人认为:假设生起了修行等圣者的证悟(死后可立即往生)。可是,现在根本没有这些殊胜功德。所以死后也不能立即往生极乐世界。
( R+ w& g5 b) ~9 P0 V" d4 X0 m8 U9 I8 P8 v4 N
驳斥:若今生修道已现前圣者的证悟境界或不久将现前,则虽然未重新加上以听闻佛号等便能往生这样事半功倍的其它因,但无疑能够往生。对此,佛经中说:“除造五无间罪及舍法罪外,皆可往生,仅闻佛号者,虽有怀疑亦可往生,仅以发清净心也可往生等。”所以经中已宣说了凡夫人如果听闻佛号并发愿能往生极乐世界而没有说圣者闻佛号发愿才能往生。
+ i; b9 S: a& ~7 K' }' g0 `& p- \2 k1 F1 A9 e& q, D
若有人认为:此经之密意是指凡夫时发愿为因,直到获得菩萨果位后,才能往生极乐世界。" _. Q) y5 e7 `3 t' J
4 R l! w8 N$ t3 i3 x4 z
驳斥:如果是这样,那么经中为何说:仅以信心、愿力便可往生呢?
% V* D0 Y$ H; v$ K S. }; [; g1 w: ~0 J4 u/ e/ o
若有人认为:“虽然依靠信力愿力,还不能往生。但是如果生起信心、希求心则逐渐获得圣者的证悟智慧,之后可往生极乐世界。此经为不了义(具有密意)。”5 v' ]) H% D: a) f/ w4 h1 }
8 e4 C/ L0 q/ e2 q" i 驳斥:佛经中所言,唯以信心愿力,即能往生。此教义,无有任何直接能害的理证。因为以佛陀发愿力与智慧力如果听闻佛号并生起希求心,那么仅依靠此等因之力,临命终时便可现见善逝化身,对他生起信心后,增上不忘正念等五根,在短时间内,即可生起圣者的道智。例如,咒语加持的种子,立即便可成熟。同理,不费力也可推知:会有顿超而获得圣道智慧者。否则,一切密咒的甚深方便、明咒的甚深功德以及善逝的高深幻变等也应成了怀疑之处,因此等不经辛勤不能顺利成办重大事业,若能成办大事业,则凭信心愿力便能往生,也可成立。譬如,相传有母女俩死在恒河与雅穆奴河的汇合处,死后转生到色界天。他们虽然未曾修成生色界天的禅定之因,但由于相互生起猛厉的悲愍心、善妙意乐之力,尔时立即成就禅定,而往生到天界。在灭劫之时,人们通过法性力无勤便可成就禅定。以及仅以善逝、菩萨摸顶便能成就数劫中也难成就的等持等殊胜功德。此理与上述的道理相同。/ X& R2 J4 e; D, ]
! v- ^/ H& B9 c$ } 若有人认为:经中也宣说了:需要积累无量资粮。成就誓愿的因主要依靠积累资粮,如果不具有广大资粮,虽然发愿等,也不能往生净土。
% g* `+ A* z+ o9 g, R1 r E: \% D* m. f2 T1 A
驳斥:一般来说,成就誓愿的因是积累资粮。积资也因众生业力、根基、缘份的差别而有死后立即往生或者他世往生的。然而,如果具足强烈的信心、希求心,不依靠其他,便可圆满一切广大资粮之因。因为凡是听闻极乐世界及阿弥陀佛名号者,往昔必定积累过广大的资粮。经中说:“未来时,至佛法隐没之间,于此广大法门,诸佛亦赞叹,诸佛皆称扬,诸佛皆恩赐,此法能速成一切种智。耳闻此法的一切众生获得极妙善、生起诸善根,往昔侍奉过如来,得到佛陀的加持。耳闻佛号,应当生起欢喜心,获得广大殊胜的喜乐。并且受持、讽诵、精通、为他众广说、欢喜修持,甚至以缮写作供养也会获得诸多福德,不可胜数。”又如佛经云:“若不积福德,不会闻此法,成就菩萨者,彼将闻此语。”又云:“何人听闻此胜法,忆念善逝得欢喜,何人诚信佛菩萨,彼等过去为我友。”根据此等圣教所说之义,可推知如今耳闻佛号等十分难得,如获宝藏,由此可知往昔积累过广大资粮,并可推知将来必定会往生极乐世界。否则,不仅我们这些凡夫人不能了知自己前世后世的情况如何,有无解脱和一切种智的缘份等,而且大阿罗汉也不能如理了知他人的相续,例如,华杰施主的善根[7],(大阿罗汉目犍连尊者也未能知晓)。由于众生的业力、缘份、根基各有差别,所成就的果也各不相同,但若是具有强烈信心希求心之人,则可知他并非是无有缘份者。对阿弥陀佛与极乐世界生起信心,也可成就广大的资粮。如前面经中已宣说了此胜过尘数刹满宝作布施的功德等之理。又佛经中说:“听闻善逝名号者,菩提道中不退转,乃至菩提果之间,获得不忘陀罗尼。”又说:“不转女身获总持,持梵净行转贵族,获得殊胜三摩地,欢喜受持菩萨行,值遇胜喜善根等,将得无量之功德。”
% C# P3 t8 ^3 c! ^
V, l- N2 H u: y6 o 总之,极乐世界的殊胜功德是不可思议的,往生到这里的众生都现见住于菩提树王下的善逝如来,现前圣者之断证功德,均获得不退转果位。全部具足超胜其他菩萨的殊胜功德,通过此种方式在一生中圆满诸道等获得难以思测的功德。所以说,如果以自力修持获得与极乐世界菩萨同等的功德,则需要经过无数大劫,但对于(修净土法)具有信心和希求心的有缘者来说,依靠善逝阿弥陀佛的宿愿与不可思议的智慧力,以及大慈大悲力,如被人牵发般地被接引到极乐世界,并圆满广大功德,犹如贫人长久百般辛苦所寻觅的财富,也无法与突然获得如意宝者的财宝相比。因此依靠众生的善缘与佛陀不可思议的智慧二者因缘和合,极为难修的圣道,也会毫不费力地成就。
: w) N1 w) p* j2 w7 U+ L
6 ^* e! g* P( Y 本来,经中也说:“傍生的行道等有快慢五种,(同样,证道也有快慢五种。)”此外,密宗成就者,将粗身变为清净身,便得欲界色界持明果位,此身被殊胜本尊摄受,从而能圆满有学道及无学道的功德。密咒金刚乘道中说;“在浊世之时短暂的一生中,也可成就双运果位。”如果善加观察此理则能了知诸法能力不可思议。依靠这种加持力,能够顺利成办极其广大之事,了知此理极为希有,而不能视此等为非理。同样,毫无费力地往生极乐世界也并非不合理。因善逝如来的无量智慧幻变对此成为事势理[8],并且真实的教证作为此理的正量。
* r, J- M# P% {& f6 @8 b1 L# f' U, l2 H
有些劣种寻思者为何只承认极乐世界具有广大功德这一部分圣教,而不承认依靠广大功德之因,以听闻佛号等即能往生极乐世界之另一部分圣教呢?这些人,对极为隐蔽的所量之义,不以遵照圣教善加观察的智慧力来辨别,而以愚者的胡言乱语来搅乱善逝圣教的意义。世间俗众,本来被粗猛疑惑所逼迫,再加上前者就更增添疑惑了,本来产生合理怀疑的人想往生极乐世界,但听到这样的话,反而生起非理怀疑,使所积累的往生极乐世界等有重大意义的善根都失坏了。智慧尚未稳固随波逐流的人,本来欲求往生极乐世界,听到此话后,只会被毁坏而已。+ L3 E! R; w; i8 S* u
5 |, ^( i( n1 S: R0 O
实际上,无有任何事势理可以证明仅持佛号不能往生。对于极乐世界的功德与往生之因二者无有任何能害量。所以,没有任何证据说往生极乐世界之因是非理的。假设无有任何理证,仅凭自己的感觉而不信往生极乐世界之因,则对净土的功德、佛陀的智慧、圣道的甚深方便一切法,也会产生怀疑,最终此人将退失道心。如佛在经中说:“弥勒,如是我行善逝之事业,汝莫生疑,而当精勤也,于佛陀无障无碍之智慧,勿生疑惑,否则,汝将进入具极其殊胜之珍宝的牢狱中!”又说:“弥勒,为使此法门不失坏,皆当交付于汝。为使佛法不隐没,汝当精勤也,切莫错乱佛陀教言,否则,将长久遭受损害、不利、不安、痛苦,及堕入邪道。”知道此理后,我们应当说:“这样的道理全是由如来不可思议的智慧力所生。”并且坚定不疑,诚心欢喜,一心希求。, ?- f9 c+ D( I4 O* h; S
' l; s9 \; C1 _ 此外,有人认为:仅仅依靠信心和希求心不能往生。
8 _5 s/ T* m3 j; Y& K" k( n- o, e; W6 _( U# `, H# r
驳斥:实际上,他们以为佛的宏愿和智慧无有这样的能力,而对真实的圣教生起疑惑,这是极不应理的。如《梵施请问经》云;“于佛生疑陷入大深渊,世间诸众无法救彼人,浅慧之人退出佛门故,彼者无怙即将堕恶趣”;又如《净土经》云:“持有邪见劣种怯弱者,对于佛法不能起信心,何人往昔侍奉佛陀者,彼等即学世间怙主行。犹如盲眼士夫于暗室,不知道路岂能明示之?声闻尚不了知佛智慧,其余一切众生何堪言?佛陀明知佛陀之功德,天龙夜叉声闻不能知,宣说胜妙佛陀之智慧,此亦非为辟支佛之道,设若一切众生成善逝,精通胜义清净智慧者,彼等经劫抑或超劫中,纵然赞说一佛之功德,彼等终将趋入胜涅槃,众多俱胝劫中虽宣说,然亦未尽如来智慧量。如是佛陀智慧诚希有!是故智者应知此等理。何者诚信佛陀我语言,依照如来智慧而赞说:唯有遍智如来知诸法,极为难得暇满之人身,更为难遇如来出于世,信心以及智慧更难得,故为获得实义当精勤。”
+ W$ R9 h0 d$ S3 j" \7 e! ?% K7 c) d, H+ Y& w
具有善缘、欢喜甚深教言的人能了知:一切众生的业力、根机、缘份的差别,通过无量次第成就果位付出的勤作也有大小等不同,诸法之能力不可思议,这是不可否认的,并知晓依靠善逝如来的智慧力,轻松便可获得如此广大的果报,这也应理。如《极乐世界功德庄严经》云:“阿难陀,能够了知业之异熟、现行业力不可思议,诸佛出有坏之善根、神变、加持等亦不可思议,谁亦无法衡量思维其量。否则佛的境界成了非不可思议。”譬如,行者以密咒成就本尊时,仅依靠本尊摸顶刹那便可获得神通,依靠密咒的能力,修行者不需先修禅定等成就神通之因,假设以前已成就,那么密咒又有什么甚深特殊的能力呢?同样,经续中所说的仅以成就之物的能力现见诸佛菩萨的身相及获得其加持,或闻法便现见真谛等,不应对所说的这些道理生邪见,凡承认是佛教徒的人都不应对往生极乐世界的道理产生怀疑,这与上述之理相同。0 ^# z7 ` i$ l7 k; e7 y) N
O% K, e# _3 D& u 所以,往生极乐世界者所获得的广大功德也是由听闻阿弥陀佛名号后生起信心而产生的,并且也是来自于阿弥陀佛的殊胜希有之愿力。因此说,此法是极为希有殊胜之法。如经中说:“出有坏,您之诸根,极为清净。”以此为主进行了广说。6 c2 [2 u0 H7 z5 w
1 Q& a: q* H E& R
所以,对此经极为恭敬并具有殊胜缘份的人,如同听话的儿子可从仙人父亲的教诲中获得利益。同样,对善逝教言生起信心,随之如理而行者(随行者)无疑能往生极乐世界。那些随法者依此理证之力对佛语生起诚信并对佛陀不可思议的智慧生起清净定解,此等善缘者犹如明目者依靠阳光可现见色法一般。对所宣说的此极为隐蔽的所量圣教义,毫不怀疑地行持,如此可获得所抉择的无等意义。以一切所知中具有无与伦比的功德者、获得佛果的因即是行持无量菩萨行。想要修学菩萨行并欲救度一切众生摆脱危难具有大悲心的人,善加观察时,了知一切众生因被粗猛业惑所迫、不具殊胜智慧等,而难以通过一切圣道。令他们轻而易举便可圆满一切普贤行愿的殊胜方便,即是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其原因为:依靠佛陀的愿力和智慧力,仅以信心希求心便能往生极乐世界,往生后无勤而获得信力等胜妙功德,不会退转,将圆满一切普贤行。佛彻见此理后在《普贤行愿品》中说:“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所以,修持此法极为容易,并且具有重大意义。) I: W% @4 y9 ]
6 R! X2 Q% L ?1 A* Q' q- T) k7 k
想要精勤修持往生极乐世界修法的人应了知昼夜有二种修法。白日修法:在白天,按照经中所说的来观想忆念极乐世界的一切能依所依功德。对此生起清净信及愿往生的意乐信,对佛陀的甚深幻变之理生起猛烈的胜解信,并且不间断地观想极乐世界的形相,尽力积累善法资粮,为往生极乐世界以强烈的希求心作回向。就窍诀而言,能迅速积累无边资粮、净除罪障、增上善法的摄要即是七支供,所以应当勤修七支供,念诵阿弥陀佛名号,诵持陀罗尼咒,祈请圣者勿舍誓愿,并勤祈祷、修瑜伽;夜间修法:临睡之时,观想自己住于极乐世界并亲见阿弥陀佛,在猛烈的希求心不离正念中入眠。有关白日修炼净土法与夜间修往生法的殊胜方便要点,新派、旧派及经教伏藏品的窍诀次第中有广述,应当从中了知。
1 k2 r0 Z. q2 T& n" f$ _" T- w+ Q9 a' o& L5 i# H
总之,首先了知往生的功德和能够往生的道理后,日夜不断生起信心、发起精进并将一切善根回向往生极乐世界,若能如是行持,上等者今生便能亲见导师阿弥陀佛并得授记,获得往生极乐世界的把握;中等者出现获得加持的验相;下等者也可梦见极乐世界和阿弥陀佛的形相,这些都是往生极乐世界之验相。因为依靠意乐力,在梦中显现,至少也必定种下了习气的种子,以细微的意乐习气,也能往生,这是佛陀的誓愿力所致。
% f" b1 l: t0 |& n( k* }, b' L$ z' C* F; z5 l3 b
假设没有获得如此明显的验相,然而,不用说今生反复生起信心与意乐会往生。甚至在临终时,令其耳闻佛号,并对极乐世界生起向往之心也能往生,因临死时的神识具有极强之力,再加上阿弥陀佛的殊胜愿力。在中阴界忆念佛号也能作为立即往生彼刹的因,因为在中阴界时,神识容易转变,并且阿弥陀佛的誓愿具极强力。所以今生、临终、中阴的这些修要极为关键。- m' n, ]% C+ }$ [
' T+ b9 o0 H. T
因此,一切具有智慧的善缘者依靠这样的如来圣教,自相续中无勤便能获得菩萨的殊胜奇妙功德,理应修学如此殊胜的方便法。
9 _6 {+ r2 B( O! i% M
. d, Q& H* ^+ l& I9 ^3 h 戒律清净闻思已究竟,以强信心勤积广资粮,1 i' S L3 c( B5 { o
恒时精进修持极乐刹,善妙应行圆满瑜伽要。- s: G. L7 g }1 s
# I! k2 I( A" G: `' x: M4 z
无等大恩上师如意宝,金言劝请造此论文时,1 D* d6 Y; Y2 O1 I' T2 p
9 K, W3 C# q5 q; U' b: b吾发殊胜无垢清净心,离诸贪嗔破立分别念。0 S s0 B1 l. @. x% O' D
3 @: K5 i+ r0 o$ L! A
为遣余众于此实修要,所执微乎其微疑惑障,
5 [! S& y/ p+ y' n# r
( l1 A( t9 G! @ S* A9 S- g以及著论无边功德故,我思此理精勤造此论。% A0 y3 n$ q7 _
2 C' S. k( I1 ?2 x r
彼之善聚犹如妙日光,遣除一切能障怀疑暗,' W$ O" c% p& `& _8 h' d
9 o G8 Y+ u: `3 O
显明深广殊胜妙智慧,及与彼因无垢经教典。
* u! u, v. B/ G6 P9 Q
: S: o4 O5 ^ c+ R" m愿诸众生具足胜信德,如理成就无量光寿佛,( ^3 T1 ~/ M1 W/ f1 d
2 s9 z) I. n6 \- J4 E善逝如来广大诸宏愿,以及无边如海之智慧。$ }: n' ]3 S* T) L& x+ q
; m. I* D' X' h9 A2 Z5 Y2 X4 b: d- V7 @8 Z' F( R* g) s
此论是因我等最初之大善知识、圆满三学功德者,行持菩萨行自在畅游极乐世界、无等恩惠名称幢吉祥贤足比丘赐予吉祥哈达、稿纸等,并再三劝请,其弟子麦彭加样那加于达仓静处,为回报上师恩德而造此论作供养,依此善根愿诸众生,往生极乐世界,善哉!吉祥!7 j! c" H- S6 i3 @; P. f2 `
译于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汉经堂
* Y8 T8 k) [9 x, _5 H' Y1 Q藏历二○○○年八月十五日重新校正
1 D3 E0 I' X) r6 L+ M6 n) k
9 I `: B7 ?7 K' C i% N
' i9 n8 ]! W9 _+ ~0 c) c2 |4 J# c# L- I& ^5 X* a1 Y
* [4 U) P0 }/ J7 g
[1]出有坏:梵语薄伽梵之藏文意译,汉译为“世尊”。“出”谓超出生死涅槃二边;“有”谓有六功德;“坏”谓坏灭四魔。
8 x* Y$ ?& J7 ]1 M3 C: e; b, W* \/ P8 C1 S* K
+ f$ L' m; w" e( ?- y% X5 l
[2] 本师:应敬重此法如敬重本师释迦牟尼佛。
: ^3 S B, x- a% f# a
) X/ t2 a4 Z/ G6 T9 P[3] 量士夫:量指正量,士夫指补特伽罗。因为佛的身口意清净,无诸垢染,故为量士夫。
- |- r: o9 s& O( c: K8 B! I8 w# L- C7 F a1 N; p/ m
[4] 三观察:经过现量、比量及圣教量的观察。
( b G. x0 Z0 q# V/ S5 P7 K$ G0 `* P. i) k, _: ?; o& ^! v+ Q/ D8 J
[5] 第三处:即圣教量。第一处为现量,第二处为比量。/ r9 x# @$ C3 u9 m, K \" H
8 l4 p4 Q1 X/ U% ?
[6] 别时意趣:佛说法之四意趣之一,指在余时方能得到利益。
3 d) A/ u5 }+ \- A) l0 }
- n% A: u) F0 f, Z7 J7 D[7] 华杰施主之善根:无量劫前华杰施主曾为一虫身,落入水中时顺水流绕塔三周,以此种下善根。4 D% u# @5 e0 Q0 U% o6 g1 k: \
$ `# b& u6 m6 k' D[8] 事势理:法性力,亦即与空性无二之自然规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