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花( 2) 鸡蛋( 0)
|
0 m$ k9 S, J' n& o# X, k
$ y3 {' z' P2 V; F* o; Z
% [4 x7 x% R; @( y/ p" y 人在孩童时期,容易沉迷于游戏,身口意处于放逸。现在很多孩子特别爱打网游,甚至成瘾了,不学习也不听父母话,连吃饭睡觉都不顾,不吃不睡地玩儿。尤其是科技发达了,有各种各样的游戏,孩子们玩起来无休无止。
* D) O3 @' H* n! g1 r. c8 C# }- m+ i4 f* ^* C! i. ~1 e! O/ y
G* `# T: t' l" K- B
4 V, a: p. K- O0 v0 A0 \5 ^" P) Z V+ T" j( ^5 N
# v. y: B8 s/ } |, p q7 ] 以前没有这么多科技游戏,但是小孩子就爱玩儿地方天性也没有什么不同。我们小时候经常堆一些石头当作牦牛、马玩儿。一玩儿就没完没了,一天天虚度光阴。
9 J5 w H( L, N- k( `9 v7 d, d
% O& V3 @6 l! e: H
" Y$ e: {, n) |
$ V+ M) {% C$ }8 f' a7 C" x
8 H1 k4 j+ y+ Y# C7 n0 R* b" P$ F n" x7 S- E0 e
成年了,成家立业了,开始争名夺利了,然后生起贪心,贪“我”和“我的”。贪我的房子,我的车子,我的家人,我的朋友……因为贪心,然后去保护这些,不择手段,就造业了。有“我”就有“他”,有“我的”就有“他的”,所以生起嗔恨,嗔恨他人的家人、亲友。一旦生起嗔恨心,就失去理智了,就放逸了。
; w; q# c7 [7 I/ H z9 R
/ `) z; M3 J8 Y' @4 z$ M
/ e3 D( ^! h! J ' N0 U5 [7 R( }9 V- L. ~/ t' c
6 `! R8 G0 Q) D$ Y _: D
. d$ e: ?& E4 V 成家后,有时候贪,有时候嗔。和家人关系好的时候就贪,不好的时候就嗔,心里没有安宁的时候。立业也是如此。无论是打工还是创业,都离不开贪嗔。当比较顺利,得到一些利益的时候就贪,并且贪心越来越重;当不顺利、失去一些利益的时候就嗔。嫉妒和傲慢也一直相随。当遇到比自己差的,不如自己的,就看不起,连话都不愿意说,这叫傲慢。当身边的人稍微得到一点点利益,有一点点功德的时候,心里就不舒服,然后就说风凉话,这叫嫉妒。
^+ J8 J4 m! r. W& }9 u
7 s8 l) g% s1 [& r; c; E/ Z
( S1 D* _/ E) ^& M9 ? 8 E& x( B# n; x& r% l) w5 F5 }, h2 M
. R# G+ y# z0 I. P+ `" \5 |9 {" o i3 C
到了老年,身体不灵活,坐下或起来都很困难,心也衰败了,头脑也愚笨,什么也记不住,什么也想不起来,还特别失落。想听到一些消息,但没有人跟自己说;想跟年轻人一样做点什么,但是谁都不理会自己,心里也非常痛苦。
* i! `9 ? K) |( ~
! l" ]8 w% C# E
4 O( x% l5 E- u+ p+ L. ?' E
/ Q5 A6 s2 ]/ F" D) T i7 I7 U
( ]% Q; E. x% ?/ i3 }/ l
& [4 X# O* j& U! U 无论是未成年人、成年人还是老年人,都离不开沉迷、放逸的状态。每天都这样虚度光阴,同时又在造业,将来还要继续在六道轮回中流转,遭受无穷无尽的痛苦。1 |4 z9 R* P) C: \
% k' l% M$ {9 a4 T9 M
/ M3 ]/ B' T* E1 r7 b5 e, e2 A* U2 N
0 o' Q( t" O' c) v# B' y1 k4 h' s0 ~# p& F
# E* A' v6 _+ X+ K' v 其实老了也没什么可怕的,越老离西方极乐世界越近,越老离阿弥陀佛越近,这是好事。但很多老年人都不明白。虽说想见阿弥陀佛,但却不想死;虽然说求生净土,但是越老越痛苦。% {; \; ~" z" h( A# m
! W* `- s- Z4 A6 Z
! q- V0 ?/ M9 S5 L z . @, o* a7 X6 v* x- G
+ [5 w3 T& j' R% e6 w2 g* W( E2 k M8 z6 |3 x( h2 v6 j7 M
无论处在哪个时期,如果能以正知正见守护身口意,无论是何种身份,无论何种条件都不会放逸,不会造业,也不会烦恼。如果任由放逸的心态主导自己,当下心里不可能有真正的安乐,同时也会造业,来世更不可能有安乐的时候。: w; C! @" h4 n( a4 l
0 [3 H2 A; O% x& o( e/ ?. _$ a
/ E2 j9 d0 m8 b6 \- K: l" E
! V$ C+ ~# C3 T; ^; _0 n3 |% C& j
! A) t2 r' V/ G" P$ z z# Q
) m0 L# }/ w" `" m! A2 B- A
3 C" J7 Y3 n- [) K& Q5 x# h, u* ]) G9 b3 i
- `) r2 _% R* E
4 E; s! k7 I; K' [: _1 S( ^+ t: f7 g3 r! S
$ y% \' l, j0 D4 ~* ~/ t ——摘自《入行论》讲记11
2 U9 n2 B" M" q" p3 |
4 Q$ H0 S( ?# _# ?$ F+ b% o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