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0)   鸡蛋( 0)  
 | 
 
就购车的最后一关,侃价来说,8成左右的华人消费者基本都让DEALER与SALES进退维谷,即使是交易了,也更本笑不出来(对我来说最关键是每个订单都有助于完成这个月的销售指标,不至于被炒。只有保住工作,才能有学习的机会,北美汽车零售业的经验是我工作的唯一动力,我从没想过会靠它赚钱。如果我说我的多数月份收入还不如COFFEE TIME 的小时工,没有哪个朋友会信)即使如此并不代表您就是精明的消费者。换句话说:买正确的车应该比正确的买车更重要。这个话题涵盖很多内容。* P7 P+ T% L* v! a1 v! q 
/ p. l* w% z$ Z 
这次主要想与诸位就美国车与日本车的话题聊聊。我感觉近乎50%以上的汽车消费者都会有自己的多年形成的对汽车生产国的喜好或偏见。它往往会影响到你作出正确的选择。% i: R# y% y$ W+ y 
( u9 X+ P1 ^3 C% D# z# p 
用美国车与日本车来界定汽车的现实的意义正在减小。8 U' |* S) K5 g! Q6 G2 c 
 
5 b$ |- b1 [' m$ k- F( i由于汽车在北美实在是必不可少,无论是买报纸,逛超市或吃饭经常会听到人们谈起汽车的话题,昨天中午在16街与MCCOWEN吃饭,3个香港女人在我旁边讲了半小时关于美国车与日本车的话题。例如:‘日本车省油,美国车结实’,‘日本车保险与配件贵,美国车贬值快’等等。 
0 ]9 C  G- r+ ]3 s  w 
/ |% H) ]4 M* w: s本人在考G牌的时候,特意租了一辆YARIS-TOYOTA在大多最小排量的车,借此机会实测一下它的油耗,实际结果与理论数值大相径庭,与美国同类车比较优势不大。而GM的VAN的排气量是3.9,实际的综合油耗只有12L/100KM左右,不会逊色于日本的同类产品。就产品的安全性来讲,TOYOTA的CAMRY也在多方面达到NHTSA的5星级标准,从理论来说其被动安全性比FORD的FUSION更出色。 
& ?8 `( n8 g8 A1 @% O+ T% b$ E) z) q3 S( y 
从产品研发来讲,汽车业的生产技术与工艺已经不可能有什么秘密,一个厂商有的技术其它对手也可以有,在汽车巨头的研发部门,你很容易发现其它品牌的部件。即使是某一厂商控股的配套厂,也会因各种各样的原因而为其它厂配套。这种趋势正在向产品的最核心部件引擎与变速箱渗透。 
* C' {( c( T, O  I- g 
$ \* V  A; q( W* \0 n# o产品外观特性中,美国车大气豪放而不拘小节与日本车过于拘谨而没有特点正在相互影响,受大多数客户欢迎的和谐之美成为双方共同追逐的目标。如果TORONTO街头你看到的PICK-UP,不看商标,你可能没法想象它是日本HONDA的产品,而不是美国FORD的。" \) V, z2 h9 @" d 
+ _& z% D4 ?; ]. N 
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现象,是由于汽车业的特性所致,汽车业即是技术与管理的竞争,更是策略,资金与规模的竞争。GM曾经是HYUNDAI,与SUZUKI的股东,现在仍是SAAB的老板;NISSAN的总裁来自RENAULT; FORD将使其与VOLVO,MAZDA将在中国共用某些产品的生产平台,MERCEDES与CHRYSLER相互参股,而且过几年在北美销售的DODGE或JEEP都可能来自中国安徽奇瑞;HONDA、TOYOTO将可能在广州与HYUNDAI共用很多配件体系等等。所以说用生产国来界定产品并不十分科学。例如:一款在TORONTO销售的铃木吉普,可能是由美国的研发机构中欧洲人主笔的造型设计,大部分利用北美通用的配套体系,总装线可能用铃木的技术标准,用中国代工的引擎在加拿大总装而成,而在丰田的财务报表中分享着它的损益(以上只是个人假设)。那么你说它是美国车还是日本车?所以说汽车业正悄悄地跨越了国家疆界成为最为典型的国际工业,品牌的博弈似乎更据现实的意义。 
9 Q) \3 `: ~; j' d- B1 x9 r- }' ^& K: g5 ~% K) O. b8 L' y: _ 
美国三大集团整体市场在萎缩,但某些产品的价格优势反而在凸显。 
+ `% Q0 p. z& p. I* C& m* z* \8 n, `' n7 p 
美国三大当初失去市场是也许是因为不重视4缸等小排量车研发,产品的质量可靠性不如日本车,油耗较高,价格较高等因素。但那时所形成的美国车与日本车的概念的基础现在已经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整体来讲,美国3大的质量与TOYOTA相比仍有差距,但价格方面,日本车已经不知从何时起,其价格已经超越了同级的美国产品,有的甚至高出了50%左右:比如VAN.无论是通用或克莱斯勒,他们基本型号的VAN都在2万5加币以内就可以ON THE ROAD.而丰田与本田的可能都要在3万5以上才有可能。其它以TRUCK为底盘的车型如中型以上SUV,价格的差距也比较明显。 
, H  L2 b' U: K" N" ~1 c$ t6 O) `1 X* P9 B4 c 
换句话说,相对四门轿车而言,美国车的VAN与SUV应该性价比更高。7 i, a; Q0 t) s) t& i& J4 e4 B- u( h 
4 Q1 n0 P1 m! S2 H6 \2 f$ s 
日本车的厂家众多,TOYOTA与HONDA引领汽车的发展方向 
9 }* |& L4 I3 X7 Z; ?) J& x8 j6 O! P! v5 i/ h3 B 
与宝马一样,丰田与本田似乎不看好大规模并购能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好像对产品研发与质量保证投入更多。TOYOTA的CAMRY与YARIS,感觉除了本田外好像没有什么真正的对手。而HONDA的CIVIC与ELEMENT就真的很难有产品与其匹敌。另外,NISSAN也有很好的产品,其它的几个厂商也都有其特点,专门向一些越野,轿跑等方向发展。3 b- y# o9 U5 b$ m+ o0 I6 U/ x 
 
# x/ i4 r% n4 M9 X! v: m, i唯一需要提醒各位注意的是,日本车已经不是昔日的物美价廉的典范。没有免费的午餐,汽车市场更不例外。另外,大多地区日本二手车的价格已经高出了其应有的价格,尤其在SCARBOROUGH与MARKHAM。这其中中国人应该功不可没,尤其是港台同胞。5 z% T) t3 L$ y9 \ 
 
, z1 p/ ^/ u$ `* `其实哪国的车不重要,因为很多车不知该属于那个国家;什么品牌也不要过分在意,当你买了以后你就不会再关心它的牌子了。但它的外形,颜色,内饰,座椅的人体工程,内部的空间布置,驾驶的感觉,车辆的操控性等却可以天天影响你的健康,你的心情。所以买车的时候,不要只专注于国家,品牌。认真看看车,试试车,买一辆你喜欢开,又能承受的起车似乎更有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