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1)  鸡蛋( 0)
|
在即将过去的2006年,关于中国经济的任何一件事对外国人来说都不是小事。"英国《金融时报》的一位编辑对记者这样描述他一年来的感受。一年来,无论是美元汇率波动,还是石油价格飙升;无论是泰国金融市场动荡,还是欧盟失业率上升,经济学家们都会千方百计地从中寻找中国因素。甚至连某个国家马路上的井盖丢失,也被某些外国媒体和所谓的学者硬扯上中国的钢铁需求。而最让外国人动心的是,出手大方的中国游客向他们展现了未来中国的消费潜力。# h n5 C1 _/ @) J6 X
! T8 N5 q& u2 f% v
"中国人真有钱" F( c) w2 Y- t+ x
B" r( L0 G" j: k( T) A
"中国经济发展好快!"、"中国人真是有钱!"问起身边的外国朋友对这一年中国经济的印象,几乎都是这两种答案。有不少瑞典朋友对记者说,他们发现中国人简直太有钱了。前段时间,某中国商人在瑞典南部投资数亿瑞典克朗建造商贸城,这件事甚至惊动了瑞典国王。在普通瑞典人看来,只有像爱立信、沃尔沃这样的大企业才会拿出这样的巨资,一个中国商人就有如此大手笔,真是不可思议。难怪今年以来,瑞典的中小企业天天琢磨着怎么从中国吸引投资。瑞典前首相佩尔松说:"为了吸引更多的中国企业到瑞典发展,瑞典政府做出了多方面的努力,投入了大量资源。"瑞典的情况是欧美国家吸引中国投资的一个缩影。吸引中国投资已经成为许多欧美国家未来经济发展的一个侧重点。
" H. Y3 I% \; `0 @7 `! G6 l5 J& v' e, x O; u
在外国人眼中,中国人的"有钱"不仅体现在企业投资上,中国游客出手也很大方。巴黎着名的老佛爷百货商场每天平均接待中国游客一万人次,设有专门的中国客户服务部。而香榭丽舍大街上越来越多的国际名牌店也开始雇用会讲中文的店员。不过,这样的现实也令普通欧洲人很感困惑。因为在他们阅读的新闻报道中,中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甚至只是欧洲人的零头,几乎所有的人都很奇怪,为什么新闻报道和他们看到的事实有如此大的出入呢?9 W& g$ L& r+ A( f. z- @1 l* N
$ `, @- B9 Y m4 w$ m% z: e 一位经常往返于中美的商界人士对记者说,其实外国人了解中国的渠道非常少,仅通过一些现象得出的结论难免不客观。他举例说,美国人对中国经济的印象首先来自于他们直接使用的商品,所以说到中国的经济,他们的第一个反应就是:"中国人的日子过得很好了。"因为他们认为,美国人平常用的东西既然都是中国制造的,那么中国人用的和我们一样,当然日子就不错了。他们不知道的是,有许多商品是美国公司为美国市场设计、生产的,即使在中国制造,中国也买不到。而且,中国企业往往是按订单制造,获利有限,中国普通工人的收入并不高,城乡之间、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的差别很大。& U9 Z. k! K$ {
" L8 S, I. o! X1 a
外国人看中国眼光很复杂$ |6 B! m4 a- @
2 N5 J' ?# D! |# b 一般外国人对中国经济的看法除了来自生活中的中国商品外,主要受媒体影响。随着中国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现在国外媒体几乎每天都要刊登许多有关中国经济的报道。记者接触的一些美国人也多从媒体获得有关中国经济的消息,但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不是中国一些地方的贫困,而是一些人的致富故事,因为这些发家故事与"美国梦"很相似,美国人更乐意从这些故事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一些美国媒体还热衷炒作美中贸易摩擦,但往往又缺少全面分析。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国媒体往往只报道中国外汇储备超过万亿,却很少报道中国用相当一部分外汇买了美国的债券,支持了美国经济的发展。这就使得不少美国人产生了一种错觉,咬定中国与美国的贸易不公平,美国吃了亏。3 Y: t+ n- C* O
3 P) B7 n' T8 q0 x M 美国人看中国经济当然会更多地从自己的切身利益来考虑,利益不同,对中国的看法也不一样。比如爱达荷是美国很偏远的一个小州,记者与政府官员和百姓谈起来,他们对中国都很有好感。因为该州与中国有关联的主要是两件事,一件是中国劳工在19世纪时修筑了北美铁路,使该州发展起来。另一件是麦当劳进入中国,炸薯条的土豆就来自该州。在美国一些制造业比较发达的州,对中国经济的评价就要复杂一些,"中国威胁论"主要来自这里。而更多的美国人则对中国这个庞大市场充满了期待,他们盼着中国人更多地购买他们生产的东西,而不是更多地向美国出口。$ O) Y" S4 I+ M
1 K, v O/ r2 y& n; x( A; ]5 d# `1 q 中国因素无处不在
1 i% E T- Z! ~, j1 M, {" F- d
, A" T( ]$ L0 P; U; N* w 斯德哥尔摩大学经济学教授尼尔森对记者说,当今的全球经济是无国界的,而中国因素几乎无处不在。比如人民币汇率,涉及到中国与欧美等国存在的贸易顺差;中国的能源使用情况,关系着石油等产品的价格;甚至中国为解决国内贫富差距而进行的政策调整,也有可能会影响到其他国家。国外媒体关注中国经济,也就是在关注自己。
1 d# w/ g+ g/ c$ C6 e2 P7 J4 [, c4 L4 g. x
许多经济学家注意到,中国经济能否成为可持续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关键在于提升内需,从"中国制造"逐步转向"中国消费"。美国着名经济学家罗奇不久前表示,"中国经济已经到了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必须尽快改变过于依赖过量出口和不受限制的大量投资,促进消费增长。尼尔森的解释是,内需问题之所以成为中国当前应当解决的首要任务,不仅因为这关系到各国对华贸易逆差问题,而且因为只靠外贸出口和基建投资,很难保証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而一旦中国经济进入停滞或衰退,全球经济都会"发烧感冒"。同时,中国不仅是世界工厂,还是世界最大的市场,中国老百姓消费增加了,全球的跨国公司都跟着受益。
( K% R. j4 h+ C6 C
7 `9 Z2 P; C6 B2 K& s! b7 \1 y( ~- L 尼尔森对记者说,在外国政府及经济学家的眼里,中国经济已经不能用褒或贬来简单形容了。一方面,中国的变化太快,外国政府或企业要做的,首先就是跟上中国的节奏;另一方面,中国的影响越来越大,当今世界,可能只有美国和中国能做到这一点--一个国家打个喷嚏,全球可能都会感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