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顿华人社区-Edmonto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418|回复: 7

用心处

[复制链接]
鲜花(2) 鸡蛋(0)
发表于 2010-11-7 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本帖最后由 绿菏 于 2010-11-7 21:01 编辑
; T* j& d; n/ Y# f; R- e: r) n$ l- T5 A4 U
达照法师
3 k" B2 Z; _$ S( P; F4 E
5 U4 ^- e9 c( B- q; W8 Y% _  ?  经常遇到一些道友,首先就会问他们用功修行的用心处在哪里?往往许多能说善道的法师也颇为深思,何况连教理都没有学习过的行者,岂有不错用心的道理啊!
( m( Z0 U1 r3 f- N# C  N$ |
* D3 d  v/ Q  G' N3 s/ n    佛法讲心地法门,用功者当于心地上做功夫。然则何谓心地功夫呢?首先明了“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圆。”第六识和第七识就是用功下手处,用心修行处。如何用?六识妄想攀缘心须用佛号或者持咒、观想等法,令其制止稳定,妄想调停之后,即第七识无粗妄想状态独露无遗。若是利根者,径直从七识下手,真实找到了生死根本,将其看住,擒贼先擒王,最终一并扫荡我执,当可庆快平生,更无言说!除此二门,别无方便。- Z5 v( I( c  C+ J' q- W; \2 q
- r# ]% A4 j; L/ a7 k* v# M
    当人们找到了回家的路,认识到路标之后,一定会竭尽全力、夜以继日、马不停蹄地去告诉失散的家人,呼唤着流浪的旅人啊,就在这“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和“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的地方下手吧,这是成佛唯一的必经之路。还未成佛,就已经感受到了生命历程、佛法道路的安祥宁静和美妙!2 J/ X7 U: `  H0 E8 B

" B- y+ ]- y# p! u% O灵德寺禅修-达照法师主讲:+ V2 y7 }! A) u9 C7 F

; {/ w! D- T' t! o/ Zhttp://vod.fjdh.com/fjdh-vt/fjdh-movie/fjdhJOFNMPHNGvod.html
鲜花(2)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0-11-8 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绿菏 于 2010-11-8 21:34 编辑
- [& y2 [( V: P  U. t: k0 n9 j4 P
+ g' Y/ o( H3 H3 b, J可能有朋友看不太懂这段话。
- p4 N; @; ]- S$ k$ }  v第六识指我们的潜意识,无意识。前五识是眼、耳、鼻、舌、身。心通过这六识起作用。正如王明阳所说‘心不是一块血肉,凡知觉处便是心。如耳目知视知听,手足知痛知痒,此知觉便是心。识者知是佛性,不识者唤作精魂。”" W- A+ D( X/ B- v+ A# |

/ k- E2 k3 _" s# v色、受、想、行、识为五蕴。五蕴专指我们的心理的活动,是我们表面的心理,直接的心理反映,是神经反射性的心理反映。第七识的意识是我们的深层潜意识,或是容格所说的集体潜意识。 / ?3 }; x- G8 R, R$ N5 @

/ v% t4 ~3 X0 E/ [; E心的着眼点放在自己的潜意识和深层潜意识。不要只放在浅表面的眼看、耳听、鼻嗅等神经反射性心理上。深层意识层面才是真心的显现。在真心处用功才是修心、修行之路。会找到心的安宁和美妙。5 m4 i8 Z$ o: c, u

  }/ X# S$ Q. X# A) m/ ~/ i9 @我想这应该是达照法师想告诉我们的用功的道理和方法吧!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10-11-8 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教了8 D, ~1 o) k9 S. G+ E3 l

5 L6 q, K8 c) \  h  m$ E! P$ y1 骗人是属于第几意识啊8 [/ [5 a- z! @" C/ p4 w; L7 u& k  t

; e# P) A4 I1 T5 C. r- a2 你骗人对你的修行大有帮助把
鲜花(2)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0-11-8 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 追求完美
看看元音老人的相关开示:/ t) w8 ~  O) s4 n

! P1 ^) c0 L- K9 ~; j3 P                  转六识、七识才能断除习气
9 S" J) D; `2 ^: n" L3 c* x  c+ ]5 C; C7 M
         资料来源:佛法心中心    作者: 元音老人     时间: 2009-09-14    # c& v, P0 f  q1 W5 H, i
" D2 e6 U' B9 T$ t( |
四智呢?是由八识转的,叫转识成智。即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八识转为四智,要分四步,就是“六、七因中转,八、五果上圆”。我们现在在事境中做断除习气的功夫,就是转六识、七识。转第六识就是把我们的分别心,转成不分别而只观察的心。我们生来就喜欢分别,这个怎么样,那个怎么样,好的要,坏的就不要,人我是非太多,一天到晚都在分别当中生活,所以妄念纷飞、生死不了。第七识是传送识,就象我们单位的门房,把六识送来的信息都传到第八识里去。第八识是储藏识,就象我们单位的仓库,接受第七识传来的信息,把它藏在里面。第八识的种子多得不得了,多生历劫的种子都在里面。要把这些种子都断掉,这可不容易,要到十地菩萨才能断光。所以我们要加紧做功夫。“六、七因中转,八、五果上圆”,就是现在因地修行时须着力转换六、七识,才能进而转换八、五识,圆成佛果。也就是说,第八识和前五识要到后来才能转成大圆镜智和成所作智,从而圆证佛果。现在一切众生的第八识是昏暗的,它什么东西都要,不论好坏,它都抓住不放。到大圆镜智时,它就只照不动了,就不要了。前五识就是眼、耳、鼻、舌、身,他是对外的。有偈云:“兄弟八个一个痴,其中一个最伶俐,五个门前做买卖,一个往来传消息”。一个痴,是第八识,不管好坏它都接受。最伶俐,是第六识,它分别能力最强。门前做买卖的,就是眼、耳、鼻、舌、身,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触境,都是对外的。往来传消息的,就是第七识,接受前面六识传给它的信息,送往第八识里藏起来。八识要转成四智,也就是说,要圆成三身四智,才能成佛,不是一悟道就成了,还差得远呢。要好好用功才行。
# E: F  G. m7 _& S" B
: c5 X; q& o/ v- v佛教的根本是大乘教,不是小乘教。小乘教是为自己,大乘教是为大家。“愿众生先我成佛”,是大心菩萨。你们大家都先成佛,我最后成佛。就要这样发心。现在的人不是这样想,别说成佛了,就是一点小利益,都争先恐后往前抢,哎哟!我第一个,我第一个,排队我站第一个,他要捷足先登,这就是凡夫心。所以学佛心量要大,越大越先成佛。要发大心,才合乎佛教为法为人的精神。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10-11-8 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哦,你把小乘佛教又开除了。
鲜花(2)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0-11-8 22: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绿菏 于 2010-11-8 22:32 编辑
2 y  w' y7 O6 k2 n& W) W% W5 Y& f( s) ^( A& ]! F3 _% [: q% m7 G
佛教分五乘,比如是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博士五个阶段。佛教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读到博士,但并不是排除小学教育, 有的人就想上完小学,有的人想念完中学,有的人理想是念完大学或博士。元音老人的意思是佛教的根本目标是让人修行成(大乘)佛果的,不是修行成(小乘)阿罗汉的(阿罗汉是小乘果)。3 v, \9 @+ ^) G  k5 _! q
; N8 Y, N: M( H/ r
哎! 你还是信基督教比较好!你的大头脑袋就适合耶稣的方法。佛教对你来说太难了。
- ~# S* \  B9 h1 v7 u' i( N. J' Z) N! x4 Q6 f1 I: K
去耶稣的天堂傻乐和去吧,兄弟!不难为你了。
鲜花(143) 鸡蛋(1)
发表于 2010-11-8 23:11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不知道把看电视说成时空转换的人,是属于修炼到几层的佛教?( C  f2 k, ?5 i! x6 `* E2 t
"佛教分五乘,比如是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博士五个阶段。"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10-11-9 07:3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分五乘,比如是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博士五个阶段。佛教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读到博士,但并不是排除小学教育, 有的人就想上完小学,有的人想念完中学,有的人理想是念完大学或博士。元音老人的意思是佛教的根 ...
* I) ?/ u7 `/ e/ m; o绿菏 发表于 2010-11-8 22:30

+ X6 V5 p' V& G% {haha,你把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比喻成上学的不同阶段,真是白痴无敌。
7 s0 B; k' z- m! n) ?3 o看来,你对佛教并不了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埃德蒙顿中文网

GMT-7, 2025-11-6 08:27 , Processed in 0.197626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