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0)  鸡蛋( 0)
|

楼主 |
发表于 2010-10-12 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6 b5 a" R$ H( b& [' K N9 M1 j, E[url]http://tuaaac.com/?p=834: ]& w& y9 h1 d4 M9 Q
[/url]' B! |4 l5 b/ _1 d' K4 e. r- C, B
廖品珊是一位來自台灣的鋼琴演奏家,曾多次獲得台灣省音樂比賽首獎,並赴美國音樂首府 Eastman School of Music深造,獲得鋼琴演奏博士學位,演奏足跡遍及莫斯科、加拿大、美國、中國及台灣。2000年赴加拿大擔任Prairie Bible College 專任鋼琴教授,現任教於Concordia University College of Alberta。; R6 h* x! t2 p; G5 G( _4 f& f
6 ]) Y. P5 \8 V+ j5 Y6 r
廖老師兩年前在愛城舉辦了一場鋼琴獨奏會,精湛的彈奏手法、準確的樂曲詮釋,豐富多變的曲風,讓全場三百位聽眾歎服不已。今年十月,廖老師又將舉辦一場別開生面的音樂會,此次音樂會試圖跳脫傳統演奏會的表現手法,配合豐富的舞台燈光及多媒體效果, 再加上與現場聽眾的互動,把古典音樂生動有趣、 童心未泯的一面介紹給聽眾, 藉此提升聽眾學習彈奏鋼琴的興趣,及欣賞古典音樂的能力。在演奏會前,廖老師接受專訪,從鋼琴的發明談到這場演奏會的特色,筆者加以記錄整理,介紹給讀者,並邀請大家屆時前往觀賞,一同領略其中的樂趣。: L6 J% \+ j( |5 f3 P% H6 R( m0 j6 h
, h5 J/ k( O, g鋼琴是誰發明的
t% X; z2 p8 o) x% f! V# [ I% r5 t$ h2 \) B( `* i' r
鋼琴的前身──大鍵琴,是十六、十七世紀時在歐洲很流行的樂器,它的缺點是缺乏豐富的音色變化。西元1710 年,一位義大利的樂器製造商克利斯多弗利,利用大鍵琴的原型,製造出可以發出「大聲和小聲」的鍵盤樂器—鋼琴。鋼琴的全名 ”Forte—Piano” 就是義大利文「強、弱」的意思,簡稱 ”Piano”。它具有豐富的音色,寬廣的音域,除了可以獨當一面之外,更可以與其他的樂器或人聲水乳交融。加上輕易地就可以發出悅耳的聲音,很少人不被「她」的魅力所吸引。這一個可以做出多種音色變化和多功能用途的樂器,很快就得到作曲家們的青睞,無數的獨奏曲和室內樂曲都是為鋼琴而寫,同時,也產生了眾多的鋼琴名家和比賽。1781 年那場莫札特和克萊曼第之間的鋼琴比賽,至今還為人津津樂道。0 P" u! e9 B0 O3 n' \
寓教於樂彈鋼琴# e7 M+ u) F9 q% m: r# @
9 C2 U( D% d( l十九世紀時,鋼琴經過改良和大量生產,成為歐美多數中產階級家庭可以負擔得起的樂器。在那個時代,如果家裡有女兒能夠優雅地坐在鋼琴前,彈奏美妙的音樂,代表著一種高貴的時尚和教養。許多當時的畫家和作家,都在他們的作品中,生動地描寫了這一個現象。雷諾瓦的名畫「彈琴的姊妹」,珍‧奧斯汀的小說「傲慢與偏見」、「理性與感性」,是大家熟悉的代表作。$ s1 y* }, \! G x
! V& [+ ~: K5 l4 d0 j
+ r, o' `( P R4 B在中國,音樂自古以來就是教育的重要內容,周朝的六藝是「禮樂射御書數」,孔子更強調教育是「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直到今天,音樂能激發潛能、陶養性情,已是大家公認的事實。當然,一個人只要願意接觸音樂,不管是學習樂器、聆聽樂曲、還是唱歌自娛,都能使身心得到舒展;但是,彈奏鋼琴,特別是兒童學習彈鋼琴,獲益更大。
7 [7 u. G5 d5 w3 z! M: i2 {- I/ N+ L' z7 I2 A* o, ^8 B! z, c5 t$ x
廖老師五歲半開始學彈琴,她認為,彈琴要眼到、耳到、手到、腳到、心到,各個感官充分配合,可以訓練兒童的靈敏度和反應度;而抽象的音符則可刺激頭腦的思考,增加對圖像的理解度。大多數的孩子開始學琴後,都會經過一段由興奮而厭煩的過程,想要放棄、停止枯燥的練習,這種情況,也是一種對孩子「自我要求」的訓練,如果父母能幫助孩子堅持下去,通過這段掙扎期,將來孩子在面對困難挫折時,就能有堅持的毅力。總而言之,彈鋼琴是一種全方位的身心訓練,難怪 YAMAHA鋼琴會打出那句「震撼人心」的廣告詞:「學琴的孩子不會變壞」。( j5 q; R+ q0 ~& Y% N
家有兒女學彈琴
5 p( M+ w% a+ |/ \& r" b3 L5 \& [1 Q6 U
. R; z: ~5 c' u我們都知道,要把琴彈好,除了天分以外,更需要花時間和毅力去磨練。 很多孩子喜歡彈琴,卻不喜歡練琴,相信這也是讓許多家長頭痛的問題。 其實音樂表達的是一種抽象的意念,它可以是喜怒哀樂的情感,也可以是具體事物的描繪,甚至可以是深奧的理念,未成年的孩子很難領會,只有「熟悉」能提升他們練習的興趣。一般孩童開始練習 的第一首曲子是「瑪利的小羊」 –Mary has a little lamb,就是因為「耳熟能詳」,練習時便能產生共鳴,引起孩童彈奏的興趣。所以,家有兒女學彈琴,父母能幫的最大的忙就是:給孩子一個欣賞音樂、熟悉音樂的環境。平常在家裡和車上多播放音樂碟,有機會就帶孩子聽音樂會,讓孩子在音樂的氛圍裡耳濡目染。有一天,當孩子學習彈奏一首他從小聽過的曲子時,一定會很興奮的練習,他會有個遠景、有個目標:我要彈得像碟片裡的音樂一樣好,我要成為在舞台上開演奏會的鋼琴家!相對的,父母從來不聽音樂,家裡沒有音樂環境,卻要兒女學鋼琴,花了大筆的學費、買了昂貴的鋼琴,還要辛苦的接送,結果不是威脅利誘的逼孩子練琴,就是孩子半途而廢,鋼琴成了家裡的裝飾。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孩子沒得到學琴的好處,更沒有領受彈琴的樂趣,實在太可惜了。
/ a6 E* Y; x0 ~( F& W! Q" T6 f, D+ E& V- V' c- X, v% v0 a8 c
廖老師現在在Concordia University College 教授鋼琴,常有家長向她抱怨孩子小時候親子間為練琴而起的「爭戰」,或是請教她怎樣讓孩子喜歡練琴。回想自己從小學琴的歷程,又印證學生們學習的經驗,廖老師決定為正在學琴的兒童少年、用心栽培孩子學琴的父母,以及喜歡透過音樂感受美好世界的性情中人,辦一場快樂的鋼琴音樂會。下一次的訪談,廖老師將告訴我們這場音樂會的特色,敬請期待。
$ i j: w. W8 Z) [5 \6 x) E0 ~0 W, E" ~' [$ h
〈台灣大專校友會 劉學紓供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