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顿华人社区-Edmonto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112|回复: 10

若干唐诗之尴尬(2)《静夜思》

[复制链接]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5-10-19 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苏门原创】若干唐诗之尴尬(2)《静夜思》上         
. p! T4 r& B4 G       
4 }4 |+ v8 T0 K        文章来源: 苏门走狗 于 2005-10-18 20:56:40
- _3 V) O# m8 v- a8 |$ X7 s5 R2 b3 H# P) H
床前明月光。
+ a$ J* D0 Q! s% {. s6 P! u. {) w疑是地上霜。! m$ Y( N8 z$ p; m6 h
举头望明月。. V5 Q: m& Z/ [
低头思故乡。
# x8 J5 X9 y- j6 U4 `4 m! s" D
1 w! q- t1 v$ r- Z" a3 b9 c李白的这首诗写得很随意,信手拈来,好象儿歌。上至耄耄老翁,下至懵懂学童,可谓尽人皆知。到了每年的中秋节,定免不了要被高高挂起,交口吟咏,电台的播音员仿佛梦回唐朝一般,读起它来特别地抑扬顿挫。- D. W- F* t& \/ C( G. k
& _, N) P  O" r/ a; b7 P5 ?& B
苏门一向有所疑惑:寥寥二十个字,何以居然重复使用“明月”“头”的字眼,更别谈对仗的工整,始终不得要领,唯有暗叹李白不拘一格的大手笔。最近偶尔看到,有人考证早先的《静夜思》并非如此,据宋刊本的《李太白文集》等较早的书籍,原文当作:# w: f* A0 f: N

% g3 g; D7 Z/ R5 G& F床前看月光
$ i8 g: p2 a- u8 B5 G% e( Q3 p/ u疑是地上霜
' f! ]. N' i1 m8 ^" n( N  X- }举头望山月; E: m: K7 K# v& N( _0 P
低头思故乡) r* O, C5 {3 }7 g  p3 A5 C

6 j7 \; I. I2 p& Z做诗撰文讲究解题或者切题,“静夜思” 的三个字,似乎只有“夜” 跟“思” 被诗文照顾到了,至于“静” 字反倒成了诗歌的注释,“静” 的体会尤在文字之外。王力在《诗词格律》中只以“夜思”做为题目,而并无“静”字,可见疑问并非空穴来风。王力还认为“疑是”句不合律(平仄仄仄平,相对 “床前”句,平仄简直是乱七八糟),“举头”句不粘(“是”和“头”),“低头”句不对(“举头”和“低头”),所以应当属于古绝(因为实在无律可循)。基于相同的原因,喻守真编《唐诗三百首详析》甚至将其归入乐府,以为新乐府辞。
( c* ]9 S: K* ^& B4 V4 T; }: W! W9 S7 {
“床前看月光”% H: T% R$ _# T( r% Q/ U0 m/ n
首先,因为缺乏上下文的关联,”床前” 这个词来得比较突兀,勉强能跟“夜” 挂上关系,故而颇易产生歧义。别人诗里也有写床和月的,可人家总能通过上下文加以贯通,从而避免歧义。比如白居易《早秋独夜》云“井梧凉叶动,邻杵秋声发。独向檐下眠,觉来半床月”,因为有“眠”“觉”关照,显然床当指卧床。又如,白居易《闲居》“南檐半床日,暖卧因成睡”里”床”又为“睡” “卧”关照,亦指卧床。& s; g8 O+ z* E7 ]

- z6 [  X7 `# v. F$ ]) [+ A  m通读《静夜思》,我们很自然地假设作者的诗乃是一气呵成于一个固定的物理位置,因为“看” ,“举头” ,“望” ,“低头” ,都是连续的动作。按照通常理解,由于床位于室内,自然我们倾向于认为李白是在户内作诗。后面的“举头望” 理应透过打开的窗户,或者透过洞开的门户,扯得再远点,李白只要透过露天的房顶就可以啦,兴许和杜甫一样,房顶的茅草被大风刮掉。另外,第一句,既然是在室内往地上瞧月光,很多人认为“看月光” 的“看”字实在可有可无,纯属画蛇添足。远不如换一个字将月光的性质刻划一下来得格算,就这样发生了明朝的人将“看月光” 改为“明月光” 的事情,这点小小改动实在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因为不仅光线的强弱有了交代,而且令原本窗棂或者门户的狭小投影变得充满生气。1 I4 o  M, d' A% a0 D! [+ n4 I/ r5 g' R4 H
: G0 m/ b& e. i" g
当然,如果李白也跟前面提到《早秋独夜》里的白居易一样,“独向檐下眠”,把床搬到户外来,那也说得过去的,这下把我们假设洞开的窗户跟门的罗嗦也给省了。
; C% U& ]: A+ ~
, B% a1 ~; r: {2 k, ^另外还有几个解释。一种认为所谓 “床” 当指室外的“井栏” ,类似的,声称李白《长干行》“郎骑竹马来,饶床弄青梅”,意思是两个小孩子正绕着“井栏” 转。愚不知这位翻译家是否认为,辛弃疾写“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 ,乃是作者观察到饥饿的老鼠正绕着“井栏” 转?联系到辛氏“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的下文,我们断定稼轩在“井栏” 上该当足足晾了一个晚上。
1 ]% V. i+ G  P8 a) Q/ v0 b
7 w1 l4 v; l/ g  s' s( D也有人说“床” 是指日本的“塌塌米” 。再一个有趣的说法称:“床” 应当指胡床,也就是今天的椅子。特别地,胡床比较容易搬运,所以李白在室外赏月的可能性陡增。但是,从目前大部分的材料看,“胡床” 二字通常都是连在一起用的,不能分开,就好比说琴跟胡琴的关系,界限分明。比如,《世说新语》载:5 Z" L7 d+ m) H- l

8 M) O# i5 t( M4 y% A4 v! `0 d; Q旧闻桓子野善吹笛,而不相识。遇桓于岸上过,王在船中,便令人与相闻,云:“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时已贵显,素闻王名,即便回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弄毕,便上车去。客主不交一言。! Y6 k( f3 a) M4 e2 j' ^
3 W# G7 q$ k# n$ d
“踞胡床”这个词在很长的时间里相当受到欢迎而被广为使用。唐人诸多诗歌罕有把”胡” 字轻易省略的做法,基本都是”胡床” 一词连用。比如王维《登楼歌》云”据胡床兮书空,执戟疲于下位” , 李白《寄上吴王三首》云 “去时无一物,东壁挂胡床” 。
7 y: H. {5 z3 [# b: q6 J
1 l5 S( y$ h0 y' C; t5 y4 b7 e“疑是地上霜”# v. Y% u! e% P/ E6 i4 J
第二句似乎不是个值得称道的比喻。遥想当年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问道:“白雪纷纷何所似?” 谢朗回答:“撒盐空中。” 谢道韫出手不凡曼妙非常:“柳絮因风起” 。今天,苏门来考察李白“疑是地上霜” 这个比喻,以为它实在和谢朗的“撒盐空中”不分伯仲,同道韫的韵味相差不能以道里计。便是在李白自己的诗作中,“地上霜” 也绝难称上高超,以有隔之物作喻,为比喻而比喻。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云“空里流霜不觉飞”,也是以流霜写月光,动感十足,轻灵飘逸,相形之下,“地上霜”简直要笨重得抬不起头来。
, e& p# `$ ]: I. j2 k
4 [# r" d2 i/ D8 H试论“地上霜”跟“地上月光”的相通之处在哪里呢?形?不对,常见的霜是成小片或者零零星星,形状大不规则,而诗中的地上月光因为窗户或门户投影的关系,形状必然中规中矩,四四方方。色?有理,都是白亮的。质?好象也不对:地上月光的质地,笔者不敢妄断――因为这同李白房间里的地板材料有关,木头的、竹子的、砖的、瓷的、泥的地板,月光照上去的效果迥然不同;而按照百科全书的介绍和日常生活的了解,“霜”的质地类似于雪,有些毛绒绒蓬松的感觉,因此两者不靠边。温度?有点意思,月光的温度似乎可解,诗无达诂,读者能从中体会到李商隐“夜吟应觉月光寒”诗意,或者月色的清冷,亦未可知;霜饱为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而成,当固体表面接触空气的部分温度降到霜点时,就会有小的针状冰晶生长出来,那就是霜,而霜点的高低跟相对湿度、气压有很大关系,不能一概而论。
! @! Z. }% Y% w& }8 @
) W  Z0 l9 f  w) v另外,李白其他几个以霜作喻的例子:《秋浦歌》“不知明镜里,何处染秋霜”,《古风五十九首之四》“徒霜镜中发,羞彼鹤上人”,《短歌行》“麻姑垂两鬓,一半已成霜”,对于白霜侵染现象的观察很独到,以霜来比喻白发几乎成为惯例,却也不尽然体现温度上的寒意;《侠客行》“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越女词五首之二》“屐上足如霜,不着鸦头袜”,唯用其白,断无温度的考虑。  V: ?6 y# D; n
综上所述,李白的这个“地上霜”比喻,即朱自清所谓之“近取譬”,按道理说,应该寻找与本体相近的事物或现象为喻体,这样一来的好处是令读者感到亲切自然,没有隔阂,可这一点诗人似乎没能做到。如果我们参考钱钟书关于比喻的话,“不同处愈多愈大,则相同处愈有烘托;分得愈开,则合得愈出意外,比喻就愈新奇,效果愈高”,李白更是一分便宜也讨不到。( m$ L& R7 c6 y1 I( |6 O

" ?; R; M1 `; ^0 A& T举头望山月1 ~$ a9 Y- Q0 E! l' n, ]+ g
低头思故乡; w1 {, a0 r% `- U
! }, y8 o0 V+ d: f7 t- Z) K* \4 o
诗的好处着落在这两句上。从风格上论,这里李白走的儁永含蓄的路子。可从字面上看,读者的感受又是如此的随意和亲切,琅琅上口,易记易诵,简直称得上明快清新。多么奇妙的矛盾和统一啊!这其中的妙处,苏门不再赘述。在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和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巨大号召之下,明月思乡的象征色彩被人们奉为经典,直追陶潜饮酒之“东篱”和屈原辞别之“南浦”。当然,文以人传,盛名之下盖乏庸作,大概是它风靡的另一层道理。倘若作者不是名闻四海的李白,历来的评价恐怕就会大不一样。
" V& u1 u3 h6 N' d2 I; _/ F2 a; ?
从李白的原诗看,他懂得要避免重复使用词语的问题,所以只是有“月”“头”字重复,可惜用字失之乏味。后人润色的两个“明月”,确实给原作增色不少,远要比高鄂续红楼更称读者的意,非常省力讨巧。而开头一个“床”字因为上下文缺乏关照,又引起多少的争议。题目的“静”意,似乎在山间住所门窗洞开的情况下,颇为难得。以上这些都揭示了李白作诗不够严谨和不大推敲的一面。类似的批评还来自王国维,他在《人间词话》里说:“五古之最工者,实推阮嗣宗、左太冲、郭景纯、陶渊明,而前此曹刘,后此陈子昂、李太白不与焉。”同时代的杜甫《春日怀李白》云:1 d" z& w0 v1 n; X* u/ ?

- f) `0 @" x: M白也诗无敌。* M3 u3 L  j6 Y* ~- ^
飘然思不群。; A0 K5 m2 e( U8 p0 w
清新庾开府。
# D7 A: a  E5 H  C  |' [# O. B" e俊逸鲍参军。. X5 Z; V0 Z8 @3 t5 T# c9 ^
渭北春天树。9 `8 [% V" q2 n% ^
江东日暮云。4 @6 I2 z# O  `5 t$ ~
何时一樽酒。7 U' D1 |0 H  y% n; y. a1 A
重与细论文。- ?0 r4 |* {7 [& [# l! u$ A

. P" k6 F9 M* D) I/ z8 Q; {5 Z清新如庾信,俊逸比鲍照,都是很高的赞誉。渭北,渭水之北,其时杜甫正在长安;江东,言李白浪迹东吴,想象二人思念。最后,他建议抑或提醒:“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勿庸质疑,这个“细”字便是老杜婉转而又深刻的批评,言外之意,你李白的诗可以改进的地方不少。 “何时一樽酒”是否还有讽刺李白酗酒和创作大量饮酒诗的含义在里面,我们就得而知了。不过,起码相似的指责还曾见于僧惠洪《冷斋夜话》引王安石语,“太白词语迅快,无疏脱处,然其识污下,诗词十句九句言妇人、酒耳。”
+ f$ _; [7 V+ e
- Y! c1 I4 B9 @; n, q+ p! @如果诗人李白活到今天,听我们关于《静夜思》的批评,他会感觉一点局促、一丝尴尬吗?我看丝毫没有希望。请读他所写的《戏赠杜甫》(亦有学者认为这是伪作):! n! N/ X, ]2 e- `" E
+ u6 d: a! \  Z
饭颗山头逢杜甫。4 {: m: `( d' M6 m' N
头戴笠子日卓午。9 q& X  L4 @% e/ a$ a7 C; M, z
借问别来太瘦生。
4 p, ^. B, a2 U7 a, p总为从前作诗苦。
) e* A4 v0 B  Y4 Q9 v  v% F
8 W$ K! J- @5 T) y" G0 c0 B! \8 `, v6 |杜甫的那种“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刻苦精神,“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创作态度,可是我们的谪仙人向来不屑一顾的。原来,“诗人视一切外物,皆游戏之材料也”(王国维语),何必那么认真呢?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0 00: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无尴尬,何以尴尬?

此文从传统文论的角度对【静夜思】进行本文分析("textual analysis"),作为评论本身,不失为 阳春白雪的一家之说。 然而,【静】诗如果真有这些个疵点,是不可能成为人皆能颂、特别是中国一千多年来儿童的“第一启蒙诗”的。即使是李白“诗仙”的大名也不能使然。1 w( D; g  u* C5 z% z% P% r- O& S

# E- l* \# E. n我就简评几点吧。
" W/ g4 b, K7 A& v1 C4 m! R3 H6 }# w+ A
苏文中提到【静】诗平仄失衡。其实,中国文字因是象形起源,音、形可以完全分离。而音和调的异同受地域的影响,在历史长河中历久弥新,其变化和发展太大而完全无法细致地规范。不知苏先生根据何时的发音和声调来衡准【静】诗的平仄的。另外,只要稍微留心一些就会发现,多数脍炙人口的名篇都没有遵循所谓的平仄音律。
# b: U% s9 v5 }. b3 t! B" j0 F$ g& R& T/ |! [. I
又有两个“头”,两个“明月”之重复为败笔之论。其实前一“明月”是“光”的修饰定语,作形容词用,实指地的光影;而后一“明月”为宾语,是名词,系言天上玉轮。两个明月是似曾相识又不尽相同,重复出现又有前后呼应之妙。  “举头”-“低头” 更加简单:乃是一副对仗词。诗给人的感觉应是贵天然而忌雕琢。如改变其中一个“头”字如变成“首”或其它代表脑袋的字,反觉造作勉强了。不信试试看。- E, ~2 F2 x: Z% E$ a6 `5 p

( \  z! p; s. b0 |( I6 d8 M) I, Q在一首非常短(总共只有20字)的五言诗中能够做到两组重复又不令人生厌,在我看来正是李白的高明。中国几千年的浩瀚的诗海中,也只有他一人做到了。中国的方块字其实有“七巧拼板”的妙用,关键在你怎样组合。举一个例子。请数数看下面这首每一句意思完全不同的七言诗诗总共用了几个字:
3 s+ _: K5 H: y) e2 ^* [香莲碧水动风凉,水动风凉夏日长;# n- J" D9 N3 M) m6 R; x
长日夏凉风动水,凉风动水碧莲香。
9 L8 Y6 C( M; M% G4 B, E# H) v/ w) O2 I- f2 i$ e
苏文又称【静】诗里“霜”字用得不准确,而且不符合李白的习惯用法。我谓不然。第一,降霜可大可小,布霜可密可疏;既有斑斑点点的清霜,也有一泻如洗的重霜。人在加拿大,这段时间里如果汽车一晚不入库,清晨所见往往就是后者的情景了。 再者,”霜“是水汽在较长时间里凝结而成的一个现象,能表达一个较长的、延伸的时间感觉,暗合和加重诗中主人公思乡情深、久不能寐的意象,只能说是神工鬼斧的功力了。
. s4 n' F$ Q1 q. O+ p3 }0 `
2 l$ v3 S  S) R) R/ R还可以继续写下去,但发现自己也陷进”本文分析“的泥坑了。 我还是比较赞同”接受美学“(Reception theory) 的方法论。”存在即是合理“,这一首玲珑剔透、意境真切、琅琅上口,却是用最简单白描手法写成的短诗经历了一千多年,几十亿至几百亿人次的颂读研习而始终保持着第一启蒙诗的地位,说明其水平之高不是几个评论家可以企及的。
鲜花(6) 鸡蛋(0)
发表于 2005-10-20 08:18 | 显示全部楼层
坚决同意戴先生“存在即合理”的总结,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把这些个聪明才智用到挑三拣四、用歪门邪道来赚取眼球,真是中国文界的耻辱。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5-10-21 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 追求完美
诗词当以词为肤,韵为肌,律为骨,气为魄。& j- m$ A& _3 k, E8 d

5 P* T) y: d4 R5 Y2 Y完全的外行只看词藻之华丽6 I) K6 V% ~3 ^4 g8 l6 }0 L
4 w/ H% |6 R  g0 l' W
初入门者知韵# g5 X# K1 }. J$ j' }
5 u% v4 ?9 k% J& D9 ~& Y3 N
中级能通律1 c/ L- Y) w9 Q- ~8 e& d

$ D3 F; l" x8 M% q3 k但要好的诗词必须要有气势!合辙压韵是简单的事,要写出气势就不容易了,不然就是行尸走肉。
鲜花(754) 鸡蛋(0)
发表于 2006-4-19 14:01 | 显示全部楼层

忽然看到这么一篇,当即晕死过去。呵呵。

说什么好呢?还是什么都别说比较好些。顶一个,赞一个!有趣,有趣!
鲜花(754) 鸡蛋(0)
发表于 2006-4-19 14:0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戴为群 于 2005-10-20 00:42 发表8 t# O6 @( ]; b6 Q$ L
在一首非常短(总共只有20字)的五言诗中能够做到两组重复又不令人生厌,在我看来正是李白的高明。中国几千年的浩瀚的诗海中,也只有他一人做到了。
2 m3 F7 Z$ M9 Q
# ^7 A. o2 s( s! [; p
这个云月不能同意。
; \1 W) Z: ?* f1 E. {  y后主《虞美人》,亦千古传唱。八句之中,两个“月”字,两个“东”字,两个“春”字,两个“多”字,重复的程度,亦不在《静夜思》之下。
. J0 v$ R1 Z9 |9 p7 n; w0 o# I开开玩笑。
大型搬家
鲜花(91) 鸡蛋(0)
发表于 2006-4-19 15:36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第二句写得很玄妙啊,李太白鬼斧神工般的才情在此展现的一览无余。一个霜字把李白漂流在异乡的感伤描绘得恰到好处。静静的月光如冷霜般撒在卧榻的周围, 孤苦伶仃的诗人情何以堪?写得多好啊,吾辈应多多学习才是啊.
) Q8 {' F/ s7 b今天真是开眼了,有的评论家竟然大放厥词,脸皮厚得只好用当下最时髦的-相当-来形容了。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6-4-20 01:48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得好,现在明白了为啥有人说,诗词只要有个那个谱还是啥玩意,其实很简单。功夫在诗外,诗外的功夫到了,进修一下韵律,就像模像样了。想必敢说诗词简单的人,诗外的功夫应该比较深了吧。& k2 w- |; _' M, J8 c" d4 W

( V& ?$ T! X1 e7 N7 N6 Y不过,完全的外行只看词藻之华丽,这句话放在俺身上行不通,俺不知韵不通律,自认为是完全的外行,但很讨厌空洞的华丽,堆砌的词藻。
% c( P/ S9 d7 f6 ^
% s& w, v* ~) A) F7 |8 y$ T% J无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何等豪迈!3 I2 T: a8 z4 I# D5 f8 r/ K

0 B/ w; j) E" U, D( P3 v# v. {“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 撅两撅。三声唤出扶桑日,扫退残星与晓月。”何等气魄!
# b7 P* W, t/ `! \9 F0 z, g% E0 S2 K5 j, Y
不禁感叹,文如其人!不养足内心一口气,没有深切的人生体悟,没有不说不快的迫切,诗词功夫花的再多,也是狗尾难以续貂。* r: D6 K; H- J

  m' |0 s% `, z" |% }
3 d( q7 m3 T; c/ _% g2 f- u; A7 a4 A" d3 Q9 O% P
原帖由 天涯明月夜 于 2005-10-21 12:45 发表
/ s/ q# ]/ {% ^2 O诗词当以词为肤,韵为肌,律为骨,气为魄。
( G, q' Y0 v  s5 _7 u
$ A( K# Z8 D. U0 h4 b2 `3 f2 P完全的外行只看词藻之华丽" D2 t1 U" Z8 J$ _! F6 `

5 Y0 _7 n7 v3 P% E初入门者知韵9 T" P' v) K1 M  C. w' T' x7 Y

. U& `1 ^% A! B, X! i% N5 d" [中级能通律
7 b! y' z) i/ W: q1 G! b* H) W: f$ F/ ?
但要好的诗词必须要有气势!合辙压韵是简单的事,要写出气势就不容易了,不然就是行尸走肉。
鲜花(754) 鸡蛋(0)
发表于 2006-4-24 16:4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原帖由 qyf004 于 2006-4-20 01:48 发表
$ ?3 G9 V1 X+ Q. ~说得好,现在明白了为啥有人说,诗词只要有个那个谱还是啥玩意,其实很简单。功夫在诗外,诗外的功夫到了,进修一下韵律,就像模像样了。想必敢说诗词简单的人,诗外的功夫应该比较深了吧。) n" T* ^* h$ [( U# L" w" O
2 E% k7 @7 S, g
不过,完全的外行只 ...

3 L  H# s* F9 t' g8 T- a& A3 @$ a  ?4 U# f
总能见到一些网上的兄弟们争论这个形式和内容的关系问题,其实真的是所谓鸡生蛋还是蛋生鸡,几万年也不会有一个争论的结果。
" t7 O# ?7 p! p1 |在云月看来形式和内容并重才是问题的关键。不过说到这个气势和意境,确实是非常难的命题。解铃还须系铃人,让我们等待天涯明月夜兄先揭开讨论的序幕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埃德蒙顿中文网

GMT-7, 2025-7-18 22:46 , Processed in 0.120250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