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顿华人社区-Edmonto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6751|回复: 33

写点心得体会 - 东拉西扯

[复制链接]
鲜花(163) 鸡蛋(1)
发表于 2010-3-18 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本帖最后由 雲吞 于 2010-3-18 13:03 编辑 & u2 A" [# x: _! T4 Z# Z4 q

$ `* t9 o& Z; V, {6 X二十三  我们这一代人是被谁耽误的2 V+ ^9 r1 A1 x
' T3 q2 B; R/ H2 s7 z& ^
生于六七十年代的,多数人英语口语不佳,发音不准,是谁耽误的?你要说这个赖四人帮,我也不能说不对。但我自己的观点是,那个时期英语的学习是普及性质,水平很低,语音方面极少有人重视,达到了全国上下以讹传讹的程度。但是话说回来,就算大家都重视语音,也不见得有什么好的效果。因为没钱。" I$ s! r7 b+ b8 J- M3 o2 g

6 |% R4 n- |/ v6 X: P. l" x在当时如果给全国的中小学都配备足够的外教,来形成所谓的英语环境,则需要把现在整个阿尔伯塔省的人口都聘请到中国去,可能还要搭上萨省曼省的一部分人口。把当时中国全国的国民总收入搭上可能都不够。7 A6 O' ]0 Z/ Y8 i0 G& b

" p0 `( E1 K6 ^& H) u) }或者把全国的中学英语老师都送英国培训一年,那把当时中国全国的国民总收入搭上可能都不够。8 e7 B) b: W" R5 j; s4 _' D7 K

9 ]+ [. `+ ~8 r+ r八十年代初央视引进了BBC的《跟我学》。在当时基本没有什么文化娱乐的情况下,大家都跟着看。当然绝大多数人是看热闹,跟着学成的没几个。节目里的女外教,发音自然是绝对纯正;另一个教师胡文仲教授,至少发音也是非常准确的,挑不出什么毛病。可是似乎没有几个中小学的英语老师跟着他们学会了纯正的发音。这正好也能证明我的另一个观点,绝大多数人不能靠听广播看电视来纠正发音。
5 r1 {+ k! h7 }9 c7 @; O  l
. [' R; m. Q* {/ W7 K当时的英语教材,弄了一堆什么口型图来指示如何正确发音。在我看来,如果谁能看着这个图把发音搞准,那他一定能通过看书学会游泳,骑自行车,而不需要任何练习。
1 s  I$ x5 j/ x: j2 `+ Z
# B' U/ A# r6 M* Z% q4 K; R于是,缺少了正确发音的意识和训练,中学英语老师一般都会自己回家琢磨一番,然后把英语发音和汉语发音大致对应起来,然后大家一起倒也学得热热闹闹。; ]" {9 W6 D! V+ I7 h  {

# @! P2 d& k5 p3 Y在当时的中国可以说发音准确的人极其少见。这个群体,一半人是大学里的一少部分英语老师,另一半是真正出过国喝过洋墨水并且真正系统地学习过英语发音的人。这后一部分人,通常都是出身于大资本家,大官僚,大买办,而且一般有海外关系,所以文革中死的死,逃的逃,疯的疯,到了80年代,能幸存下来并且帮助别人提高英语的,寥寥无几。
鲜花(163) 鸡蛋(1)
 楼主| 发表于 2010-3-20 12:51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四 资源太多也是祸害. T: V( ]6 b1 O$ J

9 ^/ l2 f: {' N& ^我们这一代人学英语,资源太少。反过来掉过去,就是许国璋英语,张道真语法,新概念。而现在的资源就很多。不是很多,而是太多了,变成了祸害。
2 m% I$ _6 K; k7 T" q6 e2 ]1 d9 V/ J4 `* y8 z2 Z
学英语很忌讳不专一。今天看这个好学这个,明天那个好学那个,成天上网下载资料,把个200G的硬盘装满了学习资料。这样学英语,时间都花费没有无意义的事情上。% a: K2 d- b& Z5 n# ]  I- b: i8 O

5 X7 ?$ G# P% a1 w- w8 k国内有多如牛毛的英语学习论坛。真正有用的东西很少有人去讨论,但是你要是搜一下“英文骂人100句”能搜出小十万的链接来。# T' W4 S! Y' L1 d' l( ^) c
. O% y8 @! g# ?$ b3 w5 T
所以我认为,国内的英语学习环境不是比我们那个时代更好,反而是更差了,就是因为很多人不知道应该如何利用互联网。
鲜花(94) 鸡蛋(2)
发表于 2010-3-21 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冥顽脑袋 于 2010-3-21 21:54 编辑 * y! E# j  |; {" z
% R6 \1 b; G3 q
1# 雲吞
4 l- k1 O2 }. E; _又了解历史了。
4 Q; o6 ^) I# L: C. p+ [2 e7 s2 q  d2 O6 M+ V  J
BBC至今都还记得里面那个条纹衣服的囚犯,呵呵。
5 J. o- ~+ z& g: U4 H. r; X' _& q  {- F0 }; b2 P* t5 f
我有幸是九十年代上中学时开始正式学英语的,所以条件还不错,有外教、有语音室、有录像、也有留洋的特级教师,方法也对头,E.T.就是我看的第一部无字幕大片。虽然自己班的英语老师是洪湖口音,但给了同学极大学习乐趣(大家经常嘲笑他)。
$ ~+ Q3 D( N) G7 _( R1 K( r4 c% u2 t* b$ F! ]
回头看自己从接触英文到现在二十几年了,还是这种水平,唉。来这里算是有个环境,一年顶了国内三年,但感觉学英文的路还很漫长。。。
鲜花(55) 鸡蛋(0)
发表于 2010-3-21 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 追求完美
我来到加拿大才开始学英语,在国内从初中到大学一直学的俄语(现在可以数到3),基本上2003年开始学,从没间断,最多的时间是一天学4小时,而且是上班时间学习。那时候开数控机床,机器自己开,我就学英语,这样一天就是4小时。单词量就是那时候攒起来的,一本词典的硬皮都翻掉了。基本上没到学校学过。0 }2 Y5 _8 L7 B
虽然我也挺注意发音,可惜那时候毕竟自学。好多音,像L的发音是我跟小孩学的。
) M" P5 g7 S! V8 I4 X) [我看书时什么书都看,经济学,心理学,销售,数学,各类小说,报纸,杂志,遇到不会的词就查。而且我都是大声的读(比较相信李阳的理论),就在上班的地方,反正那里也很吵,大家都带耳塞。为的就是说起来流利,现在都形成习惯了,读书非得读出声来。现在每天也经常早上到公园大声读一个小时。管他呢,谁爱笑话谁笑话。反正孩子说我没有chinese的accent了。觉得要是一天不读的话,好像就有点嘴生。
5 |8 T% D( L: [6 [5 B) r; [当然跟这里的还有文学城高手是没的比了。但是我会一直坚持学下去。家里总是有从图书馆里借来DVD,比较喜欢那些连续剧,一下子就4个DVD。以前在国内买的看的DVD也有百八十个的。
2 e; G# R6 u; E! @) f' E* V, z
" \; w% Z* v! l  c0 k- Q跟云吞算是半个老乡(不是攀亲),在沈阳呆十年,也曾经把字典里的zcs和zhichishi全打印下来背。
  w( k5 b! B# C) V. J0 m今后继续像大家学习
鲜花(657) 鸡蛋(3)
发表于 2010-3-22 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的,真有毅力,我为什么就这么懒惰,连软皮的书皮还完好无缺呢!!
鲜花(152) 鸡蛋(1)
发表于 2010-3-22 17:1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来到加拿大才开始学英语,在国内从初中到大学一直学的俄语(现在可以数到3),基本上2003年开始学,从没间断,最多的时间是一天学4小时,而且是上班时间学习。那时候开数控机床,机器自己开,我就学英语,这样一天 .... L0 ~: {5 q# ^) M. H
lastman 发表于 2010-3-21 21:57
3 ~2 a) g4 o4 a- U( Z
) G; L' G( T! k

( W1 f0 _2 ?8 @/ E+ T) ~; Q' Y有毅力!
鲜花(163) 鸡蛋(1)
 楼主| 发表于 2010-3-22 19:15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本帖最后由 雲吞 于 2010-3-22 20:37 编辑 ( Z$ v7 N- H* k9 a+ ~# G; N

3 ^+ N. `( H' _二十五 英语大拿的学习方法6 q4 f2 q! x; O+ o
" U9 i  O3 i, r
钟道隆老钟头,是一个很实在的人。2001年听他讲逆向法,当时觉得很有道理。而且从他办讲座的那种态度和说话的语气上,能感觉出来。老钟头真心实意地是希望自己总结出来的方法能帮助大家学好英语,而不是象其他人那样,骗钱是第一位,其他的往后靠。$ h! z4 h7 n+ p; L

6 M4 ?- \3 \. A# {老钟头的方法有个致命的缺点。就是一般人坚持不下来。老头是个超人,设计了超人的学习法,你不能要求大家都是超人。大家都是常人。能象你那样三年下来听坏十好几个录音机的,有这种毅力的,五百个人里能有一个?而且按老钟头的方法,发音靠多听就能改善。你到埃德蒙顿来呆两年,就知道根本不是那回事儿。而且老钟头自己的发音,在下也是实在不敢恭维。7 P. W. u# x) S0 I3 E& p$ O
% M( X9 n, k" @! h
但不管怎么说,老钟头是个楷模。我很敬重之。要是中国搞学问的人都有他这股韧劲,而不是成天想着怎么潜规则,中国大有希望。
( u& `9 Z5 v; h! c$ z1 L
  j" B1 H% c/ n( ^$ ?2 X另一个大拿,下一个帖子里说。
鲜花(163) 鸡蛋(1)
 楼主| 发表于 2010-3-22 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六 另一个大拿  o3 ^! z" _8 j' v/ K+ n6 g2 t

7 @0 @7 j( e  p! |, k另一个大拿是赖世雄。老赖不简单。据他自己说,他在台军里当兵的时候,成天不干别的,专门听美式发音的唱片,在1965年把美式发音完全搞清楚了。他自己的说法,成天听,少睡觉,就能把英语拿下。
. G0 T2 T9 P5 P; j, X8 i4 ^* S$ j+ Z2 x9 d% k
但老赖没有提,在1965年那会儿,是“动员戡乱”最紧张的时期,海峡两岸战云密布。要是台湾的阿兵哥都去学美式英语去了,共军真的打来怎么办?冲着共军登陆舰大喊美式英语就能击退共军?台湾兵哥学英语的,我倒是听过另一个故事,说是有个兵哥为了考托福,在金门前线驻防的时候背单词做习题,精力太集中,结果共军飞机从脑袋顶上飞过他都没报告,最后军事法庭判处枪毙。你说老赖的学习经历有多大的代表性呢?
8 M! |- l  W6 ^9 [3 R. M  K
" @$ Q. ^  t5 S/ D% F: X. U& g老赖的方法最大的问题,是他自己本身是语言天才,于是设计了一套适合语言天才的方法,却拿来给常人用。和老钟头的问题殊途同归。: W, U9 j5 _* ?' r7 L2 i+ z: k

. D2 |& E  o; N& ?4 q- O学习英语,别人的方法都是别人的。你可以试,但是一旦风向不对要赶紧转。要花时间总结出适合自己的方法。在总结的过程中一定会走弯路,但不能一条道跑到黑,要善于思考总结,找出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 A. E6 s) I# w8 f0 I. z2 w& ^' A- K7 c' H
我后面的帖子会提到一些我自己总结学习方法的过程。
理袁律师事务所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10-3-23 00: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看倒罢, 一看吓一跳, 哇, 二十五集了, 都可以出书了。
7 [+ G' N5 B9 `2 N) V, X! X/ N0 e
7 g3 W& }! F2 @6 K请问咱们这个屯子里的大拿云吞, 能给原来的东拉西扯散集一个链接吗?想仔细读读。也很期待你的学习秘笈。   
3 w7 \' j/ e3 F! j4 _
: n3 H" w0 X: |1 S4 ~! ^% h
鲜花(163) 鸡蛋(1)
 楼主| 发表于 2010-3-23 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不看倒罢, 一看吓一跳, 哇, 二十五集了, 都可以出书了。0 `5 R- G, T" p1 w$ K" a/ N
* {6 O' J+ n6 W. p3 t
请问咱们这个屯子里的大拿云吞, 能给原来的东拉西扯散集一个链接吗?想仔细读读。也很期待你的学习秘笈。   ( G& j; i5 N; G; m, g: k! d! ]
5 ^# f  Q1 K+ J0 e* v' Q" H2 A. I. E
$ M- w5 C7 I+ r7 ~7 w# Q
星星点 发表于 2010-3-23 01:43
% T2 {0 y: b/ X* v/ l- d' n6 G: r  I

) ^+ P, h5 a) s在专业人士面前称大拿?吓死我也不敢哪$ O- E2 F7 E+ N% r7 c7 G4 m; ]

# m! u9 t1 O! M8 I不过这几个链接我倒是找全了:" ]: F7 T  U% [8 n6 W
http://www.edmontonchina.ca/viewthread.php?tid=2673318 r! G- S/ D& ]! Q
http://www.edmontonchina.ca/viewthread.php?tid=268589
. W/ A0 `* f0 e5 X* Vhttp://www.edmontonchina.ca/viewthread.php?tid=270419
鲜花(55) 鸡蛋(0)
发表于 2010-3-24 00:51 | 显示全部楼层
恩,又都看了一遍,收藏起来了
鲜花(163) 鸡蛋(1)
 楼主| 发表于 2010-3-24 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雲吞 于 2010-3-24 22:28 编辑
7 E5 u. R' {' O8 m& a/ i3 k' g) {
二十七 学习方法的四要素# h* G9 y& q: h, c% X0 W
, I: ~4 n2 R  w# u8 o: ^
每个人都可以总结适合自己的学习英语的方法。但是一个成功的方法,一般都至少具有下边四个要素。8 l+ g, Y6 A1 x% L/ \! k' M0 q; D& G8 M
' w4 n& C+ t7 U1 S, i. w
要素一,可操作,可比较。这个前边已经说过一遍了。就是要把目标细化,使得每个阶段,每个步骤都切实可操作,而且可以和以前比较,能够发现明显的进步,增强信心,从而保持学英语的动力。* [' K# E. j9 u( }% ]; r
! O  `2 Q6 ?3 K6 s( Y/ k7 W; q
要素二,大量的重复。
, s& t0 L- \1 f  b9 ]
, ?+ S0 q) I! i# x8 r* U2 Y2 ]我曾经问过一些人,你们如果觉得一个电影好看,会不会反复看呢?有一多半的人回答是,即使这个电影好看,我不可能在两年内再看一遍。而另一部分人,则会不惮重复,甚至会把经典的情节翻来覆去地看,去品味。那么后一种人学英语就比前一种人有先天的优势。; Z% X5 {4 T% J" e3 ~5 b3 |
/ B0 ^( Q, N/ D1 p6 |: o) Z* k
如果通过阅读记单词,则一个单词需要在不同的文章里出现三次你才能确保把它记住。也就是说单词需要重复在你眼前出现。如果你正在修正发音,一些困难的单词和句子的发音,你可能要重复几百上千次,才有可能在日常使用的时候发音正确。
) N. G7 ~+ h0 u( \& b& h! O# T8 E' l' O. Z7 i1 t6 G' S. @4 z. p
很多情况下,只有在单位时间里的大量重复,才真正有效。  ~" I# l# O) ?7 {2 T; z! n

  m) l7 f0 E% P. `( E! J; W要素三,一定要使用。这个不用多说了。为什么国内的人学英语那么费劲?因为没地方用。最多去英语角侃一侃,结果是大家一块儿错。大家肯定都有这个体会:如果新学的东西立刻就在生活中用上了,则很难忘记。发音也是这个道理,在家练一千遍,如果不拿出来用,还是有回归原位的危险。
6 h0 b. R1 K& Q) m1 {" B7 s# z; y9 H) o0 o
要素四,随时的,有效的反馈。这个对大家来说是最难的一个。下个帖子里说。
鲜花(163) 鸡蛋(1)
 楼主| 发表于 2010-3-27 15:09 | 显示全部楼层
同言同羽 置业良晨
本帖最后由 雲吞 于 2010-3-27 16:15 编辑
) h2 c! c- Q, a2 x2 {: A6 n' R7 k3 b
二十八 有效的反馈
+ b" x% l" m4 |0 Q6 ]! G% b' D& g8 i9 j6 Q+ v8 X5 b8 N$ K
从小学到大学,我们获得过很多的有效反馈。那就是作业、考试。如果你的作业不是抄的,老师给批改完了,你自己知道哪里做错了,争取下次做对。考试完了卷子发下来,老师逐个题讲解,你做错的或者蒙对的,听完老师讲解,争取高考时类似的题目不做错。这些都是有效的反馈。
) m* d: r% |+ _7 y: ~6 H& l4 \, n) V5 }' }+ y/ B; j0 L* p
但是一旦离开了学校,尤其是到了埃德蒙顿,这种有效反馈就非常非常少了。而不幸的是英语的口语和写作,是最需要有效反馈的两个方面。学英语的一个要素是重复,但是一旦缺少了有效的反馈,就很可能沦为重复错误。正如文学城上一些勤奋的MM,从新概念第一课读到四十几课,每一个都在重复着错误。正如你每天坚持写英文日记却没有人批改,那么很可能365天都在重复着同样的几种错误。" A7 X" j- Q0 ?0 E7 N
' H" [2 c+ }( I* f4 [
可以设想一下这三种情况。第一种,你说英文,你儿子说你发音不准,给你纠正几次;第二种,你给总公司写的报告,你的上司拿去改了十几处,并把改正过的抄送给你。第三种,去toastmaster俱乐部,有专人为你统计口头语、语法错误之类的。这几种情况,如果你用心去改正,那么就属于有效反馈。0 h2 H% v5 K8 K5 d

7 [9 U% L: \* z9 u6 g! X. o0 L- O但是,上面这三种,很难成为大量的持续的有效反馈。因为你儿子不可能成天给你纠正发音,久而久之就懒得理你了。而你的上司一般没有义务帮你提高英语口语和写作,而且通常他们也没有足够的能力。Toastmaster俱乐部一周只有一次活动,而且要隔两三周才能轮到你说一回。
6 \$ Y/ M* g& E0 q2 d7 z- Q3 I. h; z
% v( J  Z! p/ }4 U0 y找本地志愿者帮你提高口语,更是基本谈不上任何有效的反馈。因为他们只会和你对话,对你的最高要求是,你说的他们能听懂。很少有人会持续地为你更正。而且持续的更正很可能会使谈话根本无法进行。6 \- V/ m1 t( _# x; t! m! z( S, n5 u

" J( A# P. }$ q要想获得大量的持续的有效反馈,最可靠的办法是花钱找本地的ESL老师,为你量身定做课程。这个钱不能省。除此之外,迄今我没发现任何好办法。
鲜花(55) 鸡蛋(0)
发表于 2010-3-27 18:54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对了,云吞,你说ESL的老师多少钱一个小时呢?一周几次,每次多少小时?才比较合理呢。
大型搬家
鲜花(163) 鸡蛋(1)
 楼主| 发表于 2010-3-27 19: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雲吞 于 2010-3-27 20:56 编辑 ; W& b& D, N' V3 [: e( X  c

" n# G' b; L+ c, N0 k$ h+ S9 N二十九 找老师. z# }0 {; {/ H1 ~% u1 P

, L+ z( d5 X4 h' w5 |找什么样的老师,安排什么样的课程,这个是彻底的因人而异,绝对不能一概而论。我的观点是,单独辅导未必效果最好,但一旦超过三个人,水平必然参差不齐,效果就基本保证不了。最好是水平和需要都很接近的两三个人一同上课。收费从每小时10元到每小时35元都有。根据自己的水平,适合自己的水平的就是最好的。
+ E, b+ a- y1 ]6 _; ~6 _) J
# h: ~6 }+ p! f8 t* `7 Z比如,有的老师是U of A的历史系在校大学生,有的是有25年经验包含5年海外教学经验的老师,有的是专业作家,自由撰稿人。
, m4 f8 F/ H: G7 H# N' n( l; k
  Y; M: B  T" D5 J5 T1 T如果我写一篇300字的文章,你能找出30个低级语法错误,那么我就没有必要找专业作家来帮助我。一个成绩优秀的高中生就能帮我解决问题。如果你的水平已经很高了,属于精益求精型的(比如做到了中层领导的位置),那么当然要选高水平高收费的老师。% ~" T9 d3 Q0 z* R+ o& s' y& q

  I7 h3 i* R1 f3 I5 a至于说一周要上几次课,一次几小时,这个没法说。我觉得至少中间要有时间把老师给你和别人讲解的修正的完全消化理解。% K5 E7 I( H6 N1 N% l& Z2 p
' _* a4 _0 n: l: b& ?
单纯找老师练口语我觉得是事倍功半。口语和写作同时提高,才是正路。
鲜花(9) 鸡蛋(0)
发表于 2010-3-27 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感觉像自己现在的情况提高英语更多的需要动力和毅力。& u* A$ t1 A8 r7 U* ~' E) {2 u% J
因为交流也还可以,听的也明白,语音还凑合,可以说是perfectly functional, 但是都不算精湛. 在这种情况下,学习的动力就不大,看电视,听广播都以娱乐自己,接受信息为主,却没有初学时那种主动的去悉心体会他的遣词造句,分析语法句法的精神。. D4 `- n9 G% l, a) I
虽然泛听泛读也是学,但是跟精学还是不一样。 云吞目前是怎么精学的呢?
鲜花(163) 鸡蛋(1)
 楼主| 发表于 2010-3-27 20:39 | 显示全部楼层
同言同羽 置业良晨
本帖最后由 雲吞 于 2010-3-27 21:42 编辑 4 k/ ^9 N1 I& S' [! |/ F. E2 g
我感觉像自己现在的情况提高英语更多的需要动力和毅力。
  r3 O- S) J& X( C! g: H因为交流也还可以,听的也明白,语音还凑合,可以说是perfectly functional, 但是都不算精湛. 在这种情况下,学习的动力就不大,看电视,听广播都以娱乐自己 ...5 W/ z* P1 G$ @- c
竹帘儿 发表于 2010-3-27 21:03

8 d! `/ l. v# s! j. _% W, X& g) V- [5 |5 ]
精学倒谈不上。其实我一年以前的主要目标是语调,结果到现在把语音捎带解决了,语调还是不甚理想。我现在只能通过一些素材(新闻、访谈还有美剧),经常来逐字逐句分析一些语调的现象。同时还参考了一本教材,叫做American Accent Training。这本教材有的内容对我来说醍醐灌顶,有的则是不知所云。
鲜花(9) 鸡蛋(0)
发表于 2010-3-28 12: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竹帘儿 于 2010-3-28 13:13 编辑
0 {, F- D: N- o% @6 I; J  h
精学倒谈不上。其实我一年以前的主要目标是语调,结果到现在把语音捎带解决了,语调还是不甚理想。我现在只能通过一些素材(新闻、访谈还有美剧),经常来逐字逐句分析一些语调的现象。同时还参考了一本教材,叫 ...$ z# E4 n3 ?( a9 r& J, P, I9 q9 z2 h
雲吞 发表于 2010-3-27 21:39
% b4 D* F5 j- ]+ P# ~

6 ~# W+ g" C  m/ h5 {: I3 q& \语调,连读和省音是最难的,也是语音里最后的阵地吧,把这都弄好了,就跟本地人发音差不多了。& @" A) @5 i3 d; U" W( y" @+ X
不过我说的精学主要是学习用词造句的意思,感觉更容易被忽视。
鲜花(163) 鸡蛋(1)
 楼主| 发表于 2010-4-2 17: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雲吞 于 2010-4-2 18:43 编辑
) h1 O' C; `4 x, z8 O
7 _) z' y, i, r7 }7 }三十 口语里的文法8 _1 X  o# [9 _
6 y* a0 ^$ B. |7 F7 c
我认为语法在口语里十分重要。如果把发音解决一多半了,可以考虑开始注意口语里的语法。; ~# r' F7 s$ X' Y3 v
: o# H% R4 ]" h' `
埃德蒙顿有很多香港人,说话只有半种时态,那就是被简化了的一般现在时,也就是 主语加动词原形加宾语。
! j( y; C( C4 g9 L" t$ q  z: lI eat cookie. She eat cookie. 因为没有什么单数第三人称加S的说法,所以称为半种时态。这些香港人一般都在唐人街切肉呢,半种时态足够用了。
# K. n. e2 C5 |( }, ~0 q
. K5 L# y; U3 }但是咱们大陆的移民,不能自降身份跟他们搞成同一水平。大陆移民,一般来说,进行时,将来时和完成时用得很好(因为中文里有这些时态),而且经过一些时间的注意,也会在一般现在时里正确地加s。但是过去时和其他的时态则不太会用。不会用过去时,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I don't know和I didn't know表达的意思完全不同。中国同学有时会在时态上把老外搞糊涂。& V5 [: r$ |* w4 j, }2 s; N4 E

0 Q) M; I9 q/ z% V- _" {/ S1 J0 _本地人有的时候叙述过去的事情的时候,会用一般现在时,但是那是有条件的,第一,有上下文,大家都知道那是过去某时间的事情,第二,每句话叙述的事情是连贯的,没有时态上的跳跃。如果不满足这两个条件,还是该用什么时态用什么时态比较好。5 l- Z4 G! `) G3 s
3 W2 o& u- z/ B3 T2 b) M8 h7 r
我在时态问题上的经验是,通过写来解决说。
鲜花(163) 鸡蛋(1)
 楼主| 发表于 2010-4-2 17:27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本帖最后由 雲吞 于 2010-4-2 18:45 编辑
' a, J! F7 J4 O6 \2 Y, V/ ~# Y2 E% f' u3 W+ K6 @
三十一 我一天会用到的时态3 `' j( O0 n* t; r0 N; ~, H

! _  y  p& G. h0 O+ a8 |5 D7 u9 q2 y- {$ `我在公司工作一天,口语中会用到的时态大致有以下这些,有的可能有错误。我的语法基本功不是非常扎实,说不出这些时态的名字和适用场合,只是在该用的时候知道用哪个。如果你是做manager之类高级职位的,应该还要比我这个list再多上一倍,只是你没有注意过。
+ l  ~6 s/ C( O; @6 T: e* G% h7 v) S) r8 X2 w+ B
1.  I'll take care of it.4 O1 |! G6 Y  s: I2 P3 s/ ?
2.  I'm working on it., T4 D1 s" a" l# w* Q* ]
3.  I'll be working on it.
" J* ~4 }$ ?3 q7 Z" z8 T8 A4.  By the end of today I'll have been working on this bug for 30 hours.& R$ M4 [& F4 y7 c
5.  I have done that.
& j% d0 W# Z4 o: U6.  This bug had been fixed before the merger.
  h4 t/ G9 O- c- e5 c. Y7.  I didn't get their email about this.
- ]" T; H2 n/ X2 R! |8.  I wouldn't have done that if I got the document in the first place.. `' \# @1 ]. {
9.  I should have changed my password before the trip.& _& n. _& r6 l3 n8 y1 W
10.  This could have been caused by an out-of-date DLL file.0 V, B8 Y$ d6 Z: _% v
11.  If I were you, I wouldn't install the update.
  s/ ]+ A  Z7 U12.  Please get me updated.( G) [& I4 k# S- s8 f2 R
13.  He seldom leaves before five.9 w& D0 p# j# I- t4 q: P5 l: {
14.  This system used to be based on Paradox.
' D  ]0 B* P6 P1 ~, S15.  I thought it was Jason but it wasn't.
* Z# D7 K& J( Y! l! M7 H7 C16.  I would have to say this is an awful tool.
鲜花(163) 鸡蛋(1)
 楼主| 发表于 2010-4-3 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雲吞 于 2010-4-3 11:02 编辑 & [! q3 B- _' d3 q
3 Z" W: H+ }1 H
三十二 成语、俗语和俚语+ O, j7 @" N2 w3 C# }( J& H% N
& T' n6 _! i% @- {! ?) |# \/ }
汉语里有很多成语、俚语和俗语,英语里也不例外。很长的一段时间我搞不清楚这三者的区别,现在貌似搞清了,跟大家分享一下。0 Y  {6 M& ?  n9 M: F

2 p  D: _& H5 k. j  N4 ?5 i1 o成语、俗语、俚语三者从严格的概念上讲有很大区别,但是实际上却有一些重叠,或者说灰色地带。就是有的话,你可以认为他是成语,也可以认为是俗语,比如“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的你可以认为他是俗语,也可以认为是俚语,比如称女性为”老娘们儿”。) }( d- j. g- G8 ]( G! K8 f$ e6 c

# H% V# u& w5 M9 l0 a8 N严格意义上的成语都是具有悠久历史,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的词语,而且可以用在严肃的场合,比如商务会议,或者国务院工作报告里。
) L# {+ B- J( O* z
; K2 C5 C, ?6 t' C严格意义上的俗语,一般也有一定的历史,但可能有地区性。可以用在商务会议中,但不适合用在国务院工作报告里。一部分成语是从俗语演变而来的。
! D' m( i- u4 v, Y) Y- q8 I0 V. P" T1 o* ]" V6 [7 r+ r$ ^; ?
严格意义上的俚语,具有地域性,还具有时效性,一般能用上三年五年就会消失(当然还有一部分俚语演变成为俗语并保留下来)。有很多俚语必须用在特定场合,代表特殊的身份,一旦用错后果严重。
% y6 A. v8 ^* R4 B8 P. F9 Q, g3 R$ M) I8 u" e( E$ R
学英语,成语和俗语一定要知道一些。尤其是在商务场合,本地人会运用很多这类的词语。学习成语俗语最好的方法,就是使用。! S) V( ]. v- Q. q
; r& f8 }+ U) ~/ x$ C, D# w
俚语则不然,要了解,但要尽量少用。如果一定要用,则要十分小心,从什么场合学来的,就用在什么场合上,一丝一毫也不能差。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位女士看电影学了一句俚语,而且用在了商务会议上,但并不知道这句俚语是性工作者或者黑社会专用的。2 \# M7 W$ P& o6 f
8 e* j3 K* l1 |
英语口语中,语音语调基本正确,表达基本清楚是根本,相当于羊肉;成语俗语则是锦上添花,相当于孜然。一个饿了两天的人,不应该抓一把孜然忘嘴里塞,而应该去吃羊肉。
鲜花(163) 鸡蛋(1)
 楼主| 发表于 2010-4-9 11:48 | 显示全部楼层
同言同羽 置业良晨
没人讨论,我这成了自说自话
鲜花(52) 鸡蛋(0)
发表于 2010-4-9 12:33 | 显示全部楼层
同言同羽 置业良晨
我在认真学习,没敢打岔。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10-4-9 17:47 | 显示全部楼层
Keep going, please. Good post!
鲜花(634) 鸡蛋(5)
发表于 2010-4-10 07:11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云吞的文章太好看了。5 j0 s$ [2 z/ Q1 d  i! @7 c
) e% C+ X* \9 R
俚语那段我不同意说尽量少说。我觉得入门者不要把学习重心放在俚语上,但是说俚语没有问题,即便说错了也没啥。肚子里有啥都要尽量多练习。
鲜花(634) 鸡蛋(5)
发表于 2010-4-10 07:1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感觉像自己现在的情况提高英语更多的需要动力和毅力。
4 g2 z. ]- P" y- r4 w因为交流也还可以,听的也明白,语音还凑合,可以说是perfectly functional, 但是都不算精湛. 在这种情况下,学习的动力就不大,看电视,听广播都以娱乐自己 ...
( E+ q# x* f3 Z' \0 ]! V* i竹帘儿 发表于 2010-3-27 21:03
( b/ X' [' Q# D0 P9 f$ _* N
4 t2 K" d3 H9 p$ _- ~
看英文小说吧,别看琼瑶水平的,看王小波水平的,你肯定没有问题。即便会有不认识的词汇,完全不影响你体会小说的精髓
理袁律师事务所
鲜花(163) 鸡蛋(1)
 楼主| 发表于 2010-4-10 07:35 | 显示全部楼层
云吞的文章太好看了。
, r2 L$ Z6 C; `# P1 U
4 f* B- V7 C- Y, e" e" s8 B俚语那段我不同意说尽量少说。我觉得入门者不要把学习重心放在俚语上,但是说俚语没有问题,即便说错了也没啥。肚子里有啥都要尽量多练习。
; l: G7 n+ H! [/ ~& {( m  n3 {三思 发表于 2010-4-10 08:11
3 M& L5 Z0 W6 H/ N, z2 Q
, b5 N* f& ]" h+ d
有一次开会,大小领导都参加,我记不得当时讨论什么,来了句 That really sucks.
' i. {" R$ p) Z8 o5 ~) o3 ^  i3 `+ ?
大小领导瞅我半天。
鲜花(634) 鸡蛋(5)
发表于 2010-4-10 08: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次开会,大小领导都参加,我记不得当时讨论什么,来了句 That really sucks.! o/ o4 N# }; U" ?/ j
- V8 @6 e* o6 V+ l+ B
大小领导瞅我半天。
: L4 b+ M3 D" U; x5 @% R$ @4 o雲吞 发表于 2010-4-10 08:35

/ z* M+ L: }/ U, ?) \; g, n% x( v赫赫,那不最后也没事了吗?, u1 E; W, o- [5 @

) X- H& k+ _9 @! J. O还有我觉得这学英文就不能装B, 我不是说你哈,我有感而发哈,就是说,有的人听不懂装懂,别人就会认为他英文很好,那他要是反了用词错误,别人就认为你就是这个意思。我觉得,一定要让别人明白我们是移民,英文是我们的第二语言,不懂问问没有关系,这样万一错了,别人也理解。不过这样又产生另一个弊病,就是有人可能会借此推卸工作中的错误,说你没有听懂。dilemma.
鲜花(143) 鸡蛋(1)
发表于 2010-4-10 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我同意:不懂就一定要问. 因为有些语言双关,有些有其他含义,所以我们要问问.) z% O2 z# U, ]; Y
但是不会有人借此推卸工作中的错误,说你没有听懂的.
鲜花(163) 鸡蛋(1)
 楼主| 发表于 2010-4-10 13: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雲吞 于 2010-4-10 14:20 编辑
: f  L7 Q2 e: {2 v: X7 v
5 L* d& f& c2 y( e/ p& C三十三 谈谈词汇/ L$ |4 v* ?3 ?8 \, Y" G) |
% ?  U- ~  F+ V( r; ?
词汇量一直是我的软肋。每当别人在我面前拿着一本《国家地理》有滋有味地看,我自己心里就很不是滋味:我连看《读者文摘》都有很多生词。
9 a* x: l9 G) X8 n+ A7 B1 D1 ]5 s; N, i8 J" c
一个人的词汇量分三种。! _3 c: ^$ y8 m, e" u

/ F6 h6 v/ j) P5 {# O& ?第一种是你知道这个词的真正含义和适用场合,熟知几乎所有的denotation和connotation,能够准确无误运用的。
, V  P! g2 D, O6 W: m. M2 B1 b第二种是你知道这个词的意思,用起来并没有十足把握的。0 _. B4 W) r  K* d0 j+ b! p. I: a# N
第三种是你看到听到这个词,知道是什么意思,但几乎没有可能用得上的。& X* a- x/ x2 T$ |) Q0 r

. n/ _" V' u) |9 l- y' d0 ?我没考过托福GRE,未曾系统地背过单词,也无从知道一个GRE考分很高的人,他的词汇量,在上面的每一种各占多少比例。
2 m+ B0 s; e6 b- n$ a( D$ u+ G
这里就引出一个问题:denotation和connotation。这是一个在native speaker看来根本不是问题,而让ESL们十分头疼的问题。因为至今没有一本词典能够详细地说明每一个词的connotation。
理袁律师事务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埃德蒙顿中文网

GMT-7, 2025-7-20 11:23 , Processed in 0.223907 second(s), 29 queries , Gzip On,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