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0)  鸡蛋( 0)
|
中印两国“各怀鬼胎”:海啸赈灾背后涉军事较量 9 p& z. k$ J8 b# @- h; Z" Y
2 J2 J1 ^ ~! V% O8 Y( |' b海啸过后,世界各国纷纷派出救援队,捐助热潮更是一浪高过一浪。表面看似人道主义的援助,实际上已演变为一场政治力量的角斗;因为任何一国若能在印度洋取得话事权,其在亚洲乃至世界的影响力自然会令人信服。世界大国纷纷打着赈灾的旗号在受灾地区投射军事力量,部署军事设施,为日后在该地区施展影响做准备。 2 m( h% Q& M' ]. t x7 v
5 P# m4 V; r8 \) \- V2 B
在这场较量中,中国和印度这两个亚洲巨头是主角。多年来,两国都放弃了督促美国从亚洲撤军的念头,转而希望美军能长久驻扎该地区。经过多年的形势演变,如今美国在该地区处于领导地位,各国也乐见此局面。
8 c, ]: ~( U- b7 ~) Y4 j2 p7 F. y# y' [3 j6 j: v
不过,中印两国似乎依然是“各怀鬼胎”:新德里方面认为,若美国从中东和波斯湾撤军,中国很可能会趁势填补这些真空地带。这是新德里不愿看到的事情;而北京担心,日本会借美军撤走之机撕下自卫队的面具,真正武装起来,这样对自己造成威胁。印度和中国也都有各自的“问题”邻国:印度要对付巴基斯坦,而中国需应对日本。
4 P# v$ j+ Z+ |- h
G$ R1 ~, _2 ^& m在相互竞争的同时,印度同中国还不忘加紧军事合作。去年12月,印度军队总参谋长维吉星期三开始对中国进行一个星期的访问。这是印度军队总参谋长10年来对中国的首次访问。在访问结束时,维吉将军邀请中国部队参加印度反恐演习,标志着中印两国军事关系的升温。 % ^) v- A* x; V; W, ~ e9 _ Y- {
+ U3 G$ }8 j% P6 d
在西方评论家眼里,赈灾捐助额等同于影响力。在这场看似温情融融的赈灾峰会的背后,一场地缘政治博弈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世界大国纷纷打着赈灾的旗号在受灾地区投射军事力量,部署军事设施,为日后在该地区施展影响做准备。例如,虽然日本日前仅提供了6,300万美元,但它积极派出自卫队前去救灾,而且做出了5亿美元捐助的慷慨承诺,远超过美国。
+ q2 S7 n9 h3 A: k3 O! N
( [4 j# c4 x1 M%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积极投身于海啸后的救援工作,在12月27日宣布向印度、印尼、泰国、斯里兰卡和马尔代夫提供总金额2,163万人民币人道主义援助后,又于12月31日宣布再向受灾国追加5亿人民币援助。1月6日中国总理温家宝在出席赈灾峰会时宣布,北京将在已有承诺的基础上,再提供2,000万美元,用于多边救援和灾后重建。这样,中国虽然被美国拼凑的救灾“核心集团”拒之门外,但仍成功挤入十大捐助国之列。
4 {5 s. j5 _, T( c' D# O& Q4 z a4 h& `
印度一向不愿看到中国在该地区发挥影响力,更不想失此良机。印度在海啸中虽有近15,000人遇难,但它自认是经济大国,婉拒国际援助,甚至在海啸发生数小时后,把2,300万美元的赈款送达斯里兰卡,并向印尼和马尔代夫等国派遣了军舰、直升机和战机,分发粮食、医药和被单等救济品。
6 ^. V) |* s8 l3 M6 e5 S' n9 M1 Z; b# `0 w' W# Y1 }
《观点》周刊的编辑维诺德·梅赫塔说,新德里拒绝国际援助是想向国际社会传递出这样一个资讯:“在受灾的国家中,印度是一个经济大国,因为它不仅可以照顾好自己的人民,还可以帮助邻国。”
: E% y, P4 N7 f) j4 Q; B' I& v3 E( ]5 U; p5 O4 q8 u( I1 }
印度外交部长纳特瓦尔·辛格自豪地表示,“我们乐于把印度海军的力量用于本区域的人道援助上。”而《简氏防卫周刊》驻新德里的分析员贝迪直言不讳地指出,“印度派出海军进行的是人道援助,政治上达到了声明印度已经不再是一个乞讨国,而是一个经济稳定国家的目的;它并不购成威胁,其中隐含了印度在本区域受欢迎,而中国不受欢迎的军事资讯。” 2 v0 p2 [5 B# w3 z
# q1 V+ n9 O) k1月6日,赈灾紧急峰会在印尼首都雅加达举行,二十多位元国家和国际组织领导人出席了会议。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和西欧的领导人承诺为13个受灾国提供37亿美元的紧急帮助和重建资金。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在会上宣布,解散临时拼凑的救灾“核心集团”(美国、澳洲、印度、日本、加拿大、荷兰);联合国开始主导对13国家内总共500万受灾百姓的援助工作。美国总统布希当初因对这场灾难反应缓慢,招致颇多批评,而仓促建立了这个“核心集团”。
; K% _4 C# c! A* F5 j8 j8 I
/ C1 j% N2 n6 c$ m( \! C12月26日在海啸发生后,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在记者招待会上宣布,美国将向灾区提供1500万美元的援助。联合国救灾首席协调专员简·伊杰兰随即批评美国“吝啬”。此话让美国总统布希和鲍威尔均感不满。美国政府后来决定将援助资金增加到3500万美元。 + Y, M8 \, R/ a0 j X7 k
' F. i. J; l: X* X/ j! v. }! A
然而,《纽约时报》讽刺说,“(1500万美元)还不到共和党打算花在布希就职庆典上费用的一半。”鲍威尔回应道,“新闻界正将此事当作一场比赛,一场拍卖,这是很不幸的。”事实证明,这就是一场比赛。澳大利亚捐助8.1亿美元,德国6.74亿美元,日本5亿美元,而美国也把捐助额上升至3.5亿美元。 # Z0 h$ b4 T& W1 J
# B+ p& `0 l' O5 w" F# v
当然,印度和中国都想维护自己在该地区的影响力。《印度时报》驻华盛顿的编辑Chidanand Rajghatta写道,“在世界各国为灾区捐款,进行援助时,印度在该地区的威望进一步得到树立。有人说这是一场大国借赈灾救援之名,行政治较量之实的博弈。西方的分析人士已经开始密切关注美国及亚洲国家的一举一动了。对于孰得孰失,一些评论人士甚至做出预测。”
0 P, _8 h/ G) ~! n
6 G4 T/ K2 ]# U2 z3 d% F印度驻美大使Ronen Sen不断宣扬印度在赈灾中的主导作用。他说:“印度被邀加入救灾‘核心组织’,已经说明印度是个有能力的国家。我们有印度洋最强大的海军;印度洋为何以印度为名呢?它一直就处于我们的势力范围之内。西方人常把欧洲地图放在印度地图上,来估量印度的国土。即使是印度人也会因德里到杜尚别的距离比到其他印度城市近,而感到国家太小。但这次海啸让大家真正了解了印度疆域。当年绘制印度地图的英国也没有料到这一点[印度疆域可以扩展至印度洋]。”
# t7 d6 g6 x3 X* U5 Y- }0 t( V
% p: v* J! ]$ `( S5 ~4 M7 ^1月3日,布希在夫人萝拉和老布希及克林顿陪同下,到印尼、斯里兰卡、印度和泰国大使馆进行短暂访问,并在吊唁册上签名,对地震和海啸中的死难者表示悼念。在印度大使馆,布希说:“我感谢印度政府在赈灾中起到的领头作用。我们首要任务之一就是把有能力组织救济的国家团结起来,成立救灾‘核心组织’。印度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 F+ o; S+ U F1 W a0 D
& L5 M+ _% Y; s, p7 W& v于是,此次的赈灾,不仅是各国在联合国领导下的“温情无国界”,而更多的是遮遮掩掩的政治较量。 |
|